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
古琴成为文人墨客抒情表意的首选乐器,不仅与古琴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寄寓之上的精神寄托有关,更是由古琴独特的音乐艺术表现所决定。
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
古琴音乐受自身承载的文化品质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起着“娱己”而不“娱人”的审美功能,多用细小,微弱之声表达深邃、广厚之意。
有时,为了实现音乐的虚实相间、抑扬顿挫之感,创造出清虚淡远的乐曲意境,甚至还常常使用较弱音强进行大段落的演奏,以形成古琴音乐宁静而深远、玄妙而无为的审美意境。
古琴向来追求“弦外之音”与“声外之意”的艺术表现,力图在自然恬淡、虚静渺远的审美意境之中求得琴者个人心智的宁静、自由与解放,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这种写意而疏写实的表达方式与华夏不求华美形式而注重内在意蕴的审美传统是分不开的。
正是由于古琴乐音在音『色』、音高、音长、音强等方面具有诸多乐器无法取代的特『性』,最终综合形成了古琴“曲淡节稀声不多“的音乐风格,营造出琴曲清虚静远、意味深长的审美意境,促使琴成为古人表达哲学理念及审美想象的最佳乐器。
修身养『性』,琴心静悟。
一、敬琴
真正爱好古琴的人,不愿意把古琴视为仅仅是一种乐器,是一种可以随意放置的物件。他们认为古琴是道,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哲理的而必须加以崇拜的有灵『性』的乐器。古琴是良师益友,是自己终生的亲人和朋友。古人在弹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这并非是一种『迷』信,而是表示对古琴的恭敬。
面对古琴,就像面对人们的先人,用自己的心灵和先人对话,感受先人的心灵和丰彩,从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因此,弹琴时不能摇头晃脑,左顾右盼,要正襟危坐,要专心致志,要时刻表现出一种谦逊和恭敬。
琴学理论中就有“十不弹”的说法。这里面有一些有着较强的时代『性』,体现了的对古琴的崇拜和恭敬却是作为修身养『性』和养生所需要的。为什么还有不少保留完好的古琴,却鲜有其他的乐器呢?这首先就是由于爱琴人把古琴视为珍宝。
如今的琴人仍然要建立敬琴的观念。尤其是修行者,不敬不信,怎么能达到修身与养生的目的呢?
二、静心
心情平静是健康的源泉。《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怡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这就是说,心情平静,不动杂念,疾病便无从发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还指出:“内无思想之急,以『舔』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这就表明,做到心情舒畅;安然自得,便会延年益寿。如果每天都想着成名,想着发财,那么,伴随人的必然是焦虑和苦恼,怎么可能养生呢?
古琴由于其结构的原因,音量较小。有人把这看作是古琴的致命缺陷,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乐器。
其实,这正是古琴的优点和强项,音量小则要求环境安静,天籁般的音『色』沁人肺腑,使人的心情也安静下来。
因此,在安静的环境中,静静的听琴或抚琴,使自己在市俗的喧嚣中找到一片纯洁的净土,即修身,又养生。
尚若弹奏的是音量很大的乐器,不仅同室之人受到干扰,就是左右邻居也受到影响,自己的心也很难安静。
所以有人说:“古筝悦耳,古琴悦心”。
在古代文人阶层中,修身养『性』的“琴棋书画”文房四艺中,琴就位列第一。也许正由于古琴独特的“悦心”效果,其生命力历经三千年依然沿续着,并且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三、清欲
何为清欲?即清心寡欲之意,修淡泊之心。
作为琴人来说,弹琴为悦已,不争名、不求利,不为之焦虑,也不为排名前后而不悦。
不求服装之新颖,以效果悦人。所弹琴曲不必贪多,但要弹好三首五首、十首八首足矣。
精雕细刻,反复揣摩,认真体会古曲之深意。不可随意改编,不能以好弹好听为宗旨。
有人反对“琴者禁也”的说法,认为禁锢了人的思想。这还是必要的,弹琴人修身养『性』,即应格除损人利己轻狂虚假之风。
琴者禁也,禁的是不道德的思想言行,这正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琴者,心也。必指正人之心,而非小人之心。是在修身养『性』基础上的心,而非自然之心。
四、持恒
恒心即持之以衡的精神。古琴的特点是每一条弦上都有许多音阶,相同的音在不同的弦上弹出来构成不同的音『色』,因此记曲子就有一定难度。
同时,一些指法也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弹出效果。因此须要下功夫,须要持之以衡的坚持。一般来说,坚持半年,即可入门;坚持一年,初见成效;坚持终生,方得古琴之玄妙。
五、和谐
心与琴和,弦与指和,音与律和。琴和才出妙音,音和才能动人心魄。以和为贵,对亲人,对朋友,对邻居,对同事,对一切无恶意的人都要以善待之,求得和谐相处。
对外和还要对内和,不刁难自己,不苛求自己,不放纵自己,必求心态平和。心和则琴和,琴和促心和。
在学习古琴,弹奏古琴的过程中既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又能达到养生健体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真正爱好古琴的人,不愿意把古琴视为仅仅是一种乐器,是一种可以随意放置的物件。他们认为古琴是道,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哲理的而必须加以崇拜的有灵『性』的乐器。古琴是良师益友,是自己终生的亲人和朋友。
在弹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这并非是一种『迷』信,而是表示对古琴的恭敬。
面对古琴就像面对人的先人,用自己的心灵和人的先人对话,感受先人的心灵和丰彩,从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因此,弹琴时不能摇头晃脑,左顾右盼,要正襟危坐,要专心致志,要时刻表现出一种谦逊和恭敬。
人的琴学理论中就有“十不弹”的说法。这里面有一些有着较强的时代『性』,不一定都适合他人的需要,但体现出的对古琴的崇拜和恭敬。
敬却是作为修身养『性』和养生所需要的,为什么还有不少保留完好的的古琴,却鲜有其他的乐器呢?
这首先就是由于爱琴人把古琴视为珍宝,琴人仍然要建立敬琴的观念。不敬不信,怎么能达到修身与养生的目的呢?
古琴松风自清音:
一张古琴,给历史谱上神韵;
一张古琴,让历史刻下旅痕。
自山涧的琴台飘出第一声幽幽琴韵,从此充满书香和诗意的古老文化就被美妙的音符漫漫浸润。听听那琴韵,有泉的『色』采,花的声音,月的皎洁,风的长『吟』。
琴韵让一切都有了水的灵动,草的芳芬,有了对酒当歌的优雅、履险若夷的沉稳
因为拨动琴弦的,不是一位温婉可人的淑媛,必定是一位仙风道骨的高人,不是一位胸怀抱负的书生,也必定是一位甘于淡泊的才俊。
神态必然平和,心志必然超群。情趣必然高远,品行必然脱尘。
东皇明月面对这张古琴,更多的想起寒江独钓的高洁,想起怒发冲冠的激愤,想起牧羊草原的生活。
的确,一张古琴珍藏了太多的故事,随便拿出一个都能惊天地泣鬼神,随便讲出一个,都能千古流芳,万世不泯,让往古厚重,让文化精彩,让历史深沉。
古琴,身长不过数尺,却胸襟博大,涵养天地。
古琴,弦不过数十根,却行云流水,演绎乾坤。
古琴,是华夏灿烂文化的一个载体,它的音韵不但能折『射』出高山、流水、明月、清风,还叠映出城砖屋瓦,以及各种风韵。正因为如此,古琴就被炎黄子孙世代传承,传承出一种生生不息的跋涉和坚韧,传承成一种自强不息的魂魄和精神。
东皇明月真想在案头置一张古琴,让心灵的时空萦绕着清幽低回的琴韵。笑容多一份淡定和从容,笔端就多一份洒脱和清新,梦境就多一份宁静恬适,人格就多一份质朴纯真。
果真如此,则:月『色』就更加皎洁无染,晨风就更加透明甘醇。
东皇明月弹着琴,所拨动的弦并无什么特别,但就是这普通无比的弦动和音律,却很不普通。
天地一『色』,万物俱寂,寂静之后,就是渐渐的动。水在动,树在动,山也仿佛在动,一切的一切都无时不刻的受音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