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将落。
沧龙江上,硝烟散尽,依稀能看到江面上数艘被丢弃的斗舰艨艟顺着滔滔江水一路飘向下游。
“晋寇今日的试探算是到此为止了。”
站在船首的方超将长刀插回鞘内,随手抹了一把脸上的血污,向身旁的副将吩咐道:
“靠岸之后,你带人统计伤亡和俘虏数量,我去大帐见大总管。”
“是,将军。不过这晋寇倒真是有两下子,如果不是将军您当机立断派兵支援,今日这一阵输的恐怕就是我们了。”
想起方才的鏖战,副将脸上犹是一副心有余悸的模样。
“指挥晋寇的可是卢麟元那头老狐狸,我等若是一个不小心疏忽,就会着了他的道。但论起水战,咱大楚是晋寇的爷爷辈。这从来都是爷爷揍孙子,你见过什么时候孙子敢还手的?”
方超此话一出,周围的士卒们顿时爆发出一阵大笑来。
可不是嘛,咱大楚虽然陆战弱了些,但在这水上,那群龟孙要叫咱们爷爷!
就这,咱们还要考虑收不收他这个便宜孙子呢!
见兵将士气有所提升,方超心中略松了口气,将眸中的那丝担忧悄悄隐了下去。
自家的那点儿事情,他这个副总管心知肚明。
今日一战,更是证明了他心中的隐忧。
北边水面上的战斗力,在这数年时间里,已经不知不觉快要追上他们楚国了。
再想起朝堂上的暗流,方超只觉得太阳穴隐隐作疼。
内忧外患啊……
“方超,见过总管!”
步入大帐,方超向着坐于帐中的老人抱拳施礼。
“方将军来了?”
黄景明把目光从手中的兵书上收回,望向眼前的中年将军。
“末将幸不辱命,已击退敌寇。”
黄景明微微点头,道:
“将军辛苦了,只是,此战不过是相互试探,虽胜,却并代表不了什么。将军此番与敌寇交手,可发现了什么?”
“总管所言甚至。”方超脸上露出赞同的神色来,随即道,“今日末将与晋寇交手,的确是发现一些疑点。”
说着,他将心中的疑惑尽数说了出来。
黄景明听罢,一双粗眉皱起,过了良久方才叹息道:
“卢麟元不愧是天下名将,吾不如也!六年蜇伏,今朝试剑,这是拿我大楚水军给他们练手啊!”
自德宗崩逝,传位于大行皇帝,这六年间,晋楚间少有大战,偶尔一些边境摩擦,也被迅速平息。
楚国上下谁曾想,这竟然是晋国朝廷的缓兵之计。
如今兵锋铸成,就只剩下磨锋了。
而楚国引以为傲的水军,就是那老狐狸眼中再好不过的磨刀石。
“这……总管,可有化解之法?”
方超脸色大变,急忙问道。
黄景明微微摇头,露出苦涩笑意。
“这是晋寇堂堂正正的阳谋,以大势压之,想要破解,难之又难。如今之计,只有兵来将挡,见招拆招。此事,仅止于你我之口,莫要外传,引发朝堂动荡。”
方超连忙点头。
“此事重大,方超省的。只是,末将心中疑惑,那晋寇何时真正出兵,大举进犯?”
黄景明沉吟半晌,方道:
“如今我楚国主少国疑,对方此时出兵,不仅仅是试探。若老夫挡得住卢麟元,那老狐狸就会顺水推舟,把此战规模控制在最小,就是当磨练手下部众。但若老夫挡不住,那他就真敢渡江南下,兵发神京。至于真正的大战,恐怕也是在我大楚朝堂刚刚稳定之时爆发。”
最后,黄景明虽然说的有些模糊,但方超却是心领神会。
刚刚稳定,莫过于陛下真正掌握楚国大权,或者王爷篡位成功。
如果朝堂之上,陛下斗倒王爷,真正掌握大权,但那些如自己这般被王爷提拔起来的兵将却是个大问题。朝廷一个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兵变。
卢麟元那个老狐狸,怎么可能会对此良机视而不见?
赵家在楚国历经七世,威望早已深入民心,王爷一旦篡位,哪怕成功,也会令民心动荡。到那时,晋寇有可能寻找赵家宗室,在江北扶植为楚王,然后打着“诛奸邪”的旗号,大举南下。
想到这里,方超忍不住打了个冷颤。
这是自己一个将领该想的吗?
溜了溜了!
方超匆忙告退后,从黄景明身后的屏风后转出一名留着长须的中年人来。
“方将军似乎猜到了什么。”
那人施施然坐到黄景明下首,轻声道。
“方将军心思敏捷,猜到也是正常的。”
黄景明丝毫不以为意。
“只是,没想到局势竟然严峻到了这种程度,着实让晚生有些惊讶。”
“卢麟元那老狐狸,要是好对付的话,老太尉就不会在这江边被他给活活拖死了。”
黄景明叹了一口气。
“也罢,本来想着慢慢来的,如今只能加快速度了。杜若,你替老夫起草一份报捷文书,安一安朝中人心。”
黄景明口中的杜若,就是眼前这位中年人,王杜若。
他和吴逸之一样,都是黄景明信重的谋士,只不过王杜若性喜低调,不如吴逸之那般张扬,因此不被太多人所知。
黄景明对待吴逸之,在态度上更像是对待晚辈,而对于王杜若,则完全是平辈相交。
若将两人相比,吴逸之更擅军略,王杜若在政略上更突出一些。
王杜若应下后,又道:
“王爷可在奏表中给诸将请功求赏。”
黄景明微愣之后,笑了起来。
“也罢,就按照杜若的想法,老夫也来试一试龙椅上那位的底线!”
不多时,数十骑快马从大营中奔出,马上骑士身后插着一根一人高的小旗,旗帜上写着大大的“捷”字,向着神京方向绝尘而去。
露布报捷!
显然,对于晋寇入侵,整个楚国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提振军心民心了。
随着信使一路北上,晋楚交锋,楚国击溃晋寇先锋,杀敌五百,俘虏一千,焚毁晋寇大小船只数十艘的消息从临江府传到京都府,随即向着四面八方传递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