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晔所举荐的好友,袁耀自然还是十分期待的。
瞧着其一脸期待的神色,刘晔随即也并无太多思索,直言道:
“少主,晔此好友家居东城,乃是当地的大富豪,其人姓鲁,名讳肃,字子敬。”
一语而落。
刘晔简洁明了的为袁耀举荐着。
刚听闻鲁肃的名讳,袁耀原本无比镇静的心思陡然之间便浮动活跃了起来。
鲁肃啊……
熟知历史的袁耀可知晓,这才是三国时期真正的顶级人才。
或许鲁肃在战术指挥能力上相比周瑜、吕蒙并不算太过出众,但他的才能却仿佛形同六边形战士,很全面。
首先是治军严谨,能够紧密协调军中士卒大小事务,发挥出应有的战力。
其次独当一面,统御将士上,亦是进显其才。
当然,最值得令人说道的首当其冲方还是鲁肃的战略大局观。
纵观鲁肃一出场便为孙权所描绘的“榻上对。”
这已经是体现了其不凡的战略眼光以及战略水准。
在赤壁战时,东吴以张昭为首的儒臣无不是一力劝说孙权投降,可唯有鲁肃临危不惧,以三言两语便坚定了其抗曹的决心。
随后,更是凭借着高瞻远瞩的眼光借刘表逝世的吊丧之机立即西渡长江入荆襄,可在听闻刘琮已经举众降曹的消息以后,便立即改变方向奔往当阳。
最终在当阳与刘备所遇。
这一幕幕,不难令人怀疑,恐怕鲁肃早在刘表逝世之机,便也看出欲抵挡举倾国之力南下的曹操,势必要联盟刘备。
当然,对于鲁肃来说,最引以为傲的还当属一生都在竭力维护平衡孙刘联盟两家之间的关系以及爆发的矛盾。
而此他一手制定且策划的孙刘联盟,无疑是最为正确的战略方针。
而此战略方针恰巧与诸葛亮隆中对中所提到的东和孙权的战略理念不谋而合。
这是当世两大最为顶级的战略家所达成的默契。
论战略方面的总筹划,周瑜、吕蒙都难以与鲁肃所企及。
似原史上的南郡之战大捷以后,周瑜便提出要西进益州,全据长江上下游,然后连结马超的二分天下战略。
这一方针与孙刘联盟相比,简直是太过漏洞百出。
须知,刘备能安然入川是由于与刘璋同宗的身份,又有内应做掩护,方才令其主动请其入川前去防备汉中张鲁。
先暂时不论吴军在丧失内应的前提下应该如何突破夷陵、鱼复那一带无比险峻的巫峡天险。
纵然周瑜带兵如神,真的能在入川战役中连战连捷,可曾考虑过刘备集团会坐视不理吗?
须知,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就是要据益州已成帝业。
可若是按照周瑜二分天下的战略方针,那南郡时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到那时,刘备军的处境便是被锁死在荆南四郡,除了能够向更南部的交州开拓以外,便只有向东图谋江东之地了。
若周瑜当真要图蜀,刘备会答应吗?
显而易见!
刘备不可能会坐视周郎取蜀地。
但若东吴执意如此,那最坏的结果将是两家兵戎相见,大干一场。
最终结局无外乎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此必然是曹操乐见其成之事。
而孙刘两家战端一旦开启,周瑜想图谋蜀地的计划必然会搁浅。
到那时,反而会令身处南郡的吴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局。
南面将会不可避免的与刘备军遭遇,北面亦将面对退守至当阳、襄阳以及江夏已北一线的曹军虎视眈眈。
此岂不将是吴军的危机?
单纯从战略大局观来看,周瑜在纵观天下的眼界上的确不如鲁肃远矣!
固然周瑜在统御大军方面的确是杰出的帅才。
但确实在战略大局方面,着实还有许多未考虑到因素在内。
忽略了太多细节,思虑不周。
而在这方面,鲁肃所一直坚持的联刘抗曹的战略方针便无疑全面细化了许多。
将两家紧张的关系降至最低点尚且不提。
特别是提议孙权借南郡这一举措,可谓是鲁肃的大手笔之一。
将辛辛苦苦浴血拼杀夺来的重镇借与他人,这换做任何人,都难以接受。
但这也正是鲁肃的高明之处。
他以那半个南郡便成功的令孙刘两家真正的消除了矛盾。
借了南郡,刘备有了出兵之地,便不会再大后方对己方虎视眈眈,反而时刻都要花费精力前去防范。
这是第一道好处。
其次,让南郡于刘备,可以令刘备与曹操直接领地接壤。
这时候,身处西线最前线对抗曹军的将不再是吴军,而是刘备集团。
吴军可以借助刘备军抵御西线曹军所带来的军事压力,转而将战略目标径直转向东线。
鲁肃本就是江淮人士,他自然深知淮河流域对于江东之地的重要性。
若能据有淮河流域,吴军则可彻底掌握主动权。
到那时,江东水师将能纵横驰骋于淮河流域的各大支流水系之上,真正的进可攻,退可守!
若是失去了淮河流域的庇护,那不仅仅是主动权丧失那么简单。
没有了淮河流域,那吴军北伐淮南,水军便没有了丝毫的用武之地。
敌军只需扼守住合肥一线,便能令江东水军无法进入肥水水域,从而纵横驰骋于淮河一线。
而在防御方面,亦是无解。
没有了淮河流域的庇护,千里长江防线到处都是渡口,如何能够防守得过来呢?
从这一层面来说,鲁肃主张“借南郡”的提议绝对不是充当老好人之说,是绝对的高瞻远瞩,是眼界放眼天下全局,而不是在乎那一城一地的得失小利。
借南郡,西线维护好孙刘联盟,转而巩固东线的战果,开辟疆土。
这是联刘抗曹的核心所在。
不仅如此,孙刘联盟对于天下格局,亦是产生了极大的变局。
原史上的曹操因赤壁之败,而败退北方休养生息以后,曾因听闻吴军借南郡而惊慌失措到写字的笔都不由掉落于地。
或许,在曹操看来,若是孙刘两家因南郡之争而撕破脸皮,大打出手,那他纵然是南郡失守,那也极其值得。
但当听闻借南郡,两家依然和平相处后,恐怕这时的曹操内心深处一定是崩溃的。
恐怕也是从这时起,他明白自己这一生是难以扫平江南了。
此举,无疑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而孙刘联盟亦将是影响天下格局的最为重要一环。
只要两家能够保持联盟,一致对曹。
那曹操便将持续受到两家极大的压力,而无法一家独大。
两家合,则曹氏危!
两家分,那曹氏一家独大,统一天下之势便成矣!
自襄樊大战,吴军袭取荆襄以后,那时候曹魏便已经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从那时起,两家在无法撼动曹氏的根基。
“原史上,联刘抗曹一直是鲁肃毕生坚持的战略方针,也在一直竭尽全力的维护,可终究其本人敌不过岁月的侵蚀,而逝去。”
一时,袁耀脑海里不由浮想联翩着关于鲁肃的事迹。
鲁肃原史上是建安二十二年逝世,而汉中大战与襄樊战役接踵而至的爆发。
这两场重大战役中,北方各种叛乱、因徭役过重而不堪重负的民众起义等等各事项已经将曹操忙得焦头烂额,在面对着汉中、襄樊两线开花的战局。
这一次,曹操几乎是在最后两年,差点不得善终。
若鲁肃能够活到这时,显而易见,以鲁肃的战略大局观,他必然不会像吕蒙那么目光短浅,将眼光执着于荆州那一城一地上。
他定然会力劝孙权趁机席卷淮河流域,巩固淮南之地。
然后为下一步逐鹿中原做充分准备。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原史上的孙权在周瑜、鲁肃尚在的时期,确实也是一位心怀天下的英主。
可在鲁肃逝世以后,孙权却逐渐变得不思进取。
最终,为了荆襄之地而错失了最后一次能够据有淮河流域,称雄天下的天赐良机。
这无疑令人可悲,可叹!
联想于此,袁耀此刻内心深处也包含着无比激动的心思,并暗自沉吟道:
“鲁肃啊鲁肃,本将不是孙权,只要汝跟了我,必然不会在带着遗憾离去。”
这一刻,袁耀无比自信。
当然,他亦有自信的资本。
现在的他可谓是坐拥扬州全境,雄踞淮河流域,势力相比原史上的孙氏政权不知强了多少倍。
其次,袁氏目前更是大汉天下的第一士族,门生故吏遍布州郡,威望极其深厚。
在这如日中天的声威下,袁耀自信能与天下群雄一战。
在袁耀看来,鲁肃绝对是最为顶级的战略大师之一。
诸如荀彧为曹操制定筹划平定北方的战略总方针,以及诸葛亮为刘备在隆中所提出的“三分天下”,以及鲁肃的联刘抗曹。
这三道战略方针无不是影响着天下格局。
此三人并称为三国时期顶尖的战略家绝不容过。
……
一时间,瞧着袁耀竟是愣神不已,半响都未回过神来时,一旁的刘晔却不由面露疑惑之色,暗暗道:
“少主,这是怎么了?”
良久,他不由轻轻推了推袁耀的身躯,方才令其从鲁肃原史上的各项事迹中抽回了应有的思绪。
“子扬,不知鲁子敬现今何处?”
待回过神来,袁耀亦是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之色,遂连忙相问着。
这也并非他如此激动。
概因目前的己方中,真正具备顶级战略水平的战略家几乎没有。
似刘晔虽然在战略能力上有不俗的理解,但其实在对于天下大势的分析下造诣并不算太深,其主要还是专研战术谋划的才能。
所谓“术业有专攻。”
若令刘晔随军出谋划策,那自然毫无问题。
若要制定国策,或者推行的重大的战略决策时,便会稍显乏力。
至于蒋干,崔州平,又或者陈端,秦松等人,又或者张昭、张竑二人亦是在参谋谋划或是治理民政上有充足的理解。
真正的顶级战略人才,目前的阵营中还是极度稀缺。
况且,永远不要小觑战略性大才的重要性。
他们往往能够发挥出重量级的作用。
似战国时期的张仪,苏秦,便是有着对天下格局无比清晰的认知,而能够搅动风云,令六国合纵大破秦国。
又或者是利用连横破合纵之势,让秦国彻底奠定了一家独大,远超诸国的实力。
这每一道举措都无比的证实了战略性大才的作用。
听闻袁耀的提问,刘晔沉吟一番,亦是沉声道:
“启禀少主,据上一次晔与子敬所通书信来看,他应该尚且还在东城鲁宅。”
“但此事都已经是过去了一月之久。”
“何况,那时节的鲁子敬曾在书信中隐晦透露过,他欲北上中原寻求明主的心思。”
一席言语缓缓而落,却宛若晴天霹雳一般顿时劈在袁耀头上。
什么?
北上寻求明主?
目前中原之地有雄踞兖州的曹操,新得徐州的刘备以及冀州的袁绍。
鲁肃竟然直接忽略了近在咫尺的自己?
这一刻顿时让袁耀感受到了一丝丝的极其不平静。
鲁肃竟然没有正眼相瞧自己或者说其父袁术。
这陡然令他其心思极其不平静。
但既然听闻了此事,袁耀的秉性便不似那种愿意半途而废的性子。
鲁肃乃是不可多得的战略性大才。
是决计不能放弃的!
稍作沉思,袁耀便径直沉声道:
“子扬,本将欲亲自前往东城相见鲁肃,请求其出山辅助于我,不知您意下如何?”
一席语落,刘晔从其眼神中也明白了袁耀的用意,遂郑重的予以点头示意,拱手说着:
“晔附议!”
“少主亲往,可令鲁子敬看到您的诚意,至于是否能够说服其效力,便只有依靠少主您的才能了。”
一番话语落罢,刘晔晔径直说着。
他的意思也很明确,似鲁肃这等大才,纵然自己与其关系相交莫逆,但在这等选择上,他是没有丝毫能够影响鲁肃主见的。
是否能够说服鲁肃归附,唯有靠自己卓绝的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