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想到就办,第二天常朝后,赵佶召见章惇、吕惠卿、蔡卞。这三人都是新党,而且相对都是比较强硬的。
赵佶开口就问道:“关于李乾德的挑衅,枢密院作何看法?”
章惇说道:“官家,李乾德之事,臣以为一来是向占城增加提供军器的数额,还有就是协助占城训练军队,据驻占城的指挥使报告,占城军队军纪松懈,完全不成行伍,臣以为还可以从禁军选一营教头,训练占城军队。同时在广南西路整顿禁军,招募厢军,修造战船,威慑交趾。”
赵佶点点头说道:“以枢密院看,广南西路的武备还有什么缺失的?”
章惇想了想,有些欲言又止,赵佶说道:“有什么事,章枢相直言便是,不必讳言。”
赵佶想着,广南西路的禁军恐怕也是一塌糊涂,关于这点,赵佶其实也能接受,毕竟与交趾的战事已经停歇多年,禁军松懈也是正常。
章惇说道:“官家,广南西路禁军为南方诸路禁军之冠,下辖两将,虽然在装备上还比不过北方禁军,但是军器完整,且善于在烟瘴之地作战,可算一支强军。但是广南西路私兵众多,久之必为大患。”
赵佶有些好奇道:“广南西路为何还有私兵?本朝一向不准私兵,何来私兵一说。”
章惇说道:“官家,当初为了抵御交趾入侵,先帝曾经准允广南西路各部族兴办团练,朝廷给他们团练或防御使的官职,让他们将部族编练为土兵,还有地方豪强,当时为了提升广南西路的兵力,也准允地方豪强兴办团练,官府给与这些豪强官职,据枢密院统计,广南西路各种私兵不少于三万,朝廷经制之兵不过一万余。”
章惇这么说,让赵佶有些忧虑,私兵对于统一国家来说是绝不允许的,赵佶更不会允许谁拥有私兵,赵佶说道:“私兵绝不可取,敕令杨谨、蒋之奇,对广南西路的私兵逐步收编,划到厢军里去,同时增加广南西路禁军军额,私兵比朝廷经制之兵还多,真是咄咄怪事!”
章惇也说道:“官家说得是,枢密院会督促杨谨和蒋之奇收编地方私兵,但是此事万不可操切,否则一旦生出事端,就会给交趾理由。”
赵佶笑笑说道:“交趾还是没被打痛,既然李乾德想要跳出来,就必须给他一点颜色看看,敕令杨谨,让水军巡逻,打击海盗,吾不想看到交趾有一条船。”
章惇点头领命,赵佶问道:“交趾既然不安分,是否可以利用大理牵制?”
三位重臣有些摸不着头脑,觉得赵佶有些过于天马行空了。因为大宋一直抱有恢复“汉唐旧疆”的政治目标。例如太宗北伐,神宗开边等历史事件都是这一观念的直接反映。但是对于大理,大宋并不感兴趣。
虽然太祖皇帝遣王全斌破后蜀时玉斧画疆,和大理确定了疆界,但是大宋从建立开始就对大理的态度非常冷淡。对大理的了解也极为有限。
一直到1055年,大宋建国都快一百年了都未与大理国有直接通使,当年是因为据说侬智高反叛失败逃入大理才不得不遣使大理“购智高”。此时因为断交太久,两国交往非常不畅,到了“语皆重译,行百日乃通”的地步。1076年,大理国第一次主动遣使来北宋进贡,大宋也并不把它当做常贡国家看待“亦不领于鸿胪”。甚至一直到南宋,都并不接受大理国主动表示出的亲近,多次拒绝其赴阙纳贡的请求,仅仅是因为时局所迫需要向西南夷买军马才不得不与大理产生文书来往,态度之冷淡可谓是中国史上罕见(大宋真正册封大理国王仅有赵佶时期的段和誉一例而已,大宋肯给国王封号也代表着不认为大理属于汉唐旧疆,这点与交趾对比尤为明显。)真正做到了让大理国“欲臣不得”。
说白了,大宋连与其产生联系的兴趣都没有,一直冷处理与大理的关系,顺便防备重演南诏的祸事而已,根本不可能有心去策划攻打大理。随着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后,大宋的外交政策转入消极,对大理产生想法就更不可能了。大宋君臣对大理根本就不屑于了解,关于大理的资料也都是只言片语。
虽然大理一直比较恭顺,但是大宋并不想和大理发生直接联系,对于大理也是不愿了解,也就是这些年,与大理有些联系,准许大理朝贡。赵佶问道:“枢密院可曾了解过大理军队?”
章惇只得含糊的说道:“官家,大理军队,与南诏时差不多。”大宋对大理几乎是一无所知,但是皇城司有一些消息,从中可以窥见大理的情况。
大理对内对外战争不如南诏频繁,军队规模也不如南诏庞大。第一,无论是在兵种还是数量上,大理国军队都与南诏相与领顽,基本上不存在弱于南诏的状况,第二,说大理国没有军力向别的地方攻掠,这不是事实。从国内、国外有关的史籍记载可知,大理国军队曾经先后远涉今贵州西部、越南北部以及缅甸北部诸地,说明大理是有力量进行域外作战的。而且,从元初鬓贫军被蒙古倚重东征西讨、所向克捷来看,大理国常备军的战斗力绝对不弱,第三,大理国没有对大宋发动军事行动,是双方相互克制的理想结果,与军事力量的强弱没有关系。
赵佶想来,大理军队应该是善于山地作战的一支劲旅,若是能够用于对付交趾,那就会极大的减少宋军的压力,而且大理出产铜和马匹,这都是大宋紧缺的。
当务之急 ,是要遣使大理,看看大理虚实,赵佶说道:“吾想以蔡卿为检校礼部尚书、大理宣慰使,出使大理,看看大理虚实,段氏是否被高氏架空,能否与之联手,共图交趾。”
蔡卞领旨后,赵佶吩咐吕惠卿道:“三司今岁要对水军增加拨款,添造战船,尤其是千料以上的战船,以备不时之需!”
吕惠卿只得苦笑着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