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等姬发说话,太姒夫人已经发怒,看着姬蔡叔说;“逆子,这种话你也敢说。苏妲己怎么了,没有太宰,西岐早已经亡国,你项上的脑袋也早已经不见了。大敌当前,姬蔡叔你还敢造反夺权,天理难容。我没有你这个逆子。”
姬蔡叔说:“母亲,孩儿也是为了周国黎民百姓考虑,不是造反,请母亲明察。”
太姒一声冷笑说:“姬蔡叔,我没想到你如此不孝,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甚至连你哥哥都不放过。姬蔡叔你得到得手后首先想除掉的是苏妲己与姬发吧。现在隐瞒败露,我也救不了你。武王,念在你们兄弟一场,就给他留个全尸吧。”
说完太姒夫人转身就走。
姬蔡叔才知道事情严重,瘫倒在地。
姬发不在仁慈,命令将姬蔡叔勒死,参与造反的人全部处死,不留后患。
文武大臣个个胆战心惊,周武王还没有如此心狠手辣,今天让他们真正看见了一个坚毅果断,雷厉风行的君王。
一时间数百人丧命,血流成河,连累家眷一起上断头台,甚至连婴儿都不放过,斩草除根。疯和尚苏垸无动于衷地看着,成王败贼,姬蔡叔是咎由自取。当看见周武王姬发两眼冰冷,毫无同情之心时,苏垸心一动。
最残酷不过帝王心,他总算理解了这句话。换做是姬蔡叔,他也会这样。姬发的骨子里有血性,是从西伯候姬昌哪里遗传下来的,视人命如草芥。对疯和尚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情。
还有就是姬蔡叔临死前喊出自己要当女皇,太姒夫人听到了,所有大臣也都听到了,虽然他们会一笑了之,但这个阴影是留下了。
苏垸气的咬牙。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苏垸准备召集文武大臣商量对敌时,陈塘关总兵李靖来了。
李靖这次来是奉了纣王的旨意,把儿子哪吒带回去。纣王明示,哪吒帮助反贼,罪不容赦。除非他能协助闻太师围剿西岐,戴罪立功。否则杀无赦。
纣王是君,李靖是臣,没有理由不尊旨。哪吒杀了大将军张桂芳,罪行大了去了。纣王听从太师闻仲之言,只要哪吒能反戈一击,就可以免除所有罪过。
李靖接旨候心急火燎,连夜出发赶至西岐,两个儿子金吒、木叉也跟来了。
在周武王的金殿上,苏垸第一次见到传说里赫赫有名的李靖,他的形象在《封神演义》与《西游记》里都有记载,特征是身穿铠甲,头戴金翅乌宝冠,左手托塔,右手持三叉戟,还会使用宝剑。
在中国神话中,李靖又称托塔天王,是着名的道教护法神,唐代又封为灵感天王。威名远扬。
现实里的李靖有五十多岁年纪,身材魁梧,峨眉大眼,颇有仙风道骨,不怒自威。两个儿子金吒、木叉也威风凛凛,李家是将门后代,大名鼎鼎,不少人对他敬若神明,连周武王都不例外,亲自迎接,不敢怠慢。
李靖也自负清高,不把周武王姬发放在眼里,开门见山,说是准备领哪吒回朝歌向皇上请罪,其他事情一律免谈。
李靖的傲慢让所有文武大臣不满,但他们还不够资格发言。周武王姬发也对他有所顾忌,国相商容与丞相比干干脆躲起来不见。
见到小儿子哪吒,李靖勃然大怒,说:“逆子你好大胆,助纣为虐,杀朝廷大臣,该当何罪。”
哪吒不怕李靖,父子关系并不是很融洽,反而像仇人一般。神话里说哪吒的母亲殷十娘怀胎三年零六个月,在两军阵前生下了哪吒,李靖认为是一个妖怪,挥剑要杀,被妻子制止了,无奈只好将哪吒带回府中。
据说哪吒生下来就手上戴着金镯子,腰上缠着红绫子,是灵珠子转世。神话里说的神乎其神,现实中哪吒只是一个有多动症的孩儿,小时候过于调皮捣蛋,惹的四邻不安,经常有人上门告状,你儿子怎么怎么了。弄的母亲殷十娘也无可奈何。
李靖是一个固执迂腐的人,拘泥于陈旧的、固定的模式,对子女教管严厉,不知变通,出了哪吒这么个叛逆儿子,整日惹是生非,自然不喜欢,见了面非打即骂,时间长了,父子如仇人一般。这也是哪吒离家出走的原因。
见父亲怒气冲冲,哪吒站而不跪,冷冰冰看着李靖,说:“纣王昏庸无道,滥杀无辜,父亲你不是不知道,说到助纣为虐,不是我哪吒。张桂芳是我杀的,那又怎么样。”
李靖大怒,拔剑就要行凶,金吒、木叉拦都拦不住。
小将军荀棣,姜文焕与哪吒是结拜兄弟。荀棣看见李靖不顾父子之情,不分是非,动不动就要杀自己的儿子,大义灭亲。也瞋目切齿,拿出长弓就是一箭射过去,正好击中李靖的宝剑,掉落地上。
李靖大惊失色,这箭法也是一绝了,准确有力,却没有伤着他丝毫,堪称神箭了。
见有人箭射父亲,金吒手持宝剑、木叉拿着弯刀就要上来格斗。哪吒手里火尖枪一晃,说:“二位哥哥,你们真想动手吗,他们是我的结拜弟兄,想要杀他们,问问我手里的火尖枪答不答应。”
金吒、木叉楞住了。
哪吒与二个哥哥关系不错,他们也经常保护着弟弟,不让父亲打他。论武功,二人还真不是哪吒的对手。连李靖都说:“我这个逆子一身好本领,我身为朝廷大将,身经百战,却打不过他。真是将门无犬子。”
李靖天不怕地不怕,唯一怕哪吒,小子发起怒来,可是不分长幼,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霸气外露,锋芒尽显。
哪吒与金吒、木叉对峙起来,李靖气的火冒三丈,手都在哆嗦。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银铃般的声音传来:“哪吒,放下兵器,在金殿之上怎容你如此放肆,信不信本太宰马上会叫你人头落地。”
哪吒全身一震,立马放下火尖枪,连小将军荀棣与姜文焕都俯首帖耳,大气都不敢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