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因为张雯售卖了高度昭君酒,入大于出,不用从箱里拿钱了。
人口到得很快。商人付了船钱,就让难民们自行上船炼器狂潮。说好在洪金码头下船,上岸后一条大道走到头就行了。
第一批是两条船,装了近两百人。一上岸,着实把洪金码头的商铺掌柜们吓了一跳。这些人,自上船开始,就没吃过东西。几天下来,一个个饿得眼睛发绿。
商铺纷纷关门闭户,担心被难民哄抢。还好,难民们还算克制。这是因为商人交待过,抢东西好说,但因为抢东西而不能得到收留,就不好说了。想得到收留的念头,支撑着难民们一步步地往前挪。
张雯这几天清闲得很,除了制酒、练武,就没什么事做。这时,张雯正在给王亚和冯姨讲故事。
外面说话的声音刚刚传来时,张雯等三人均以为是宝坪村的乡民。没理。反正乡民自己会上来的。过了一阵,人没有上来,声音却大些了。而且听上去说话的人很多。三人就走了下来,看个究竟。
转过二层平台,就看见了这些难民。一时之间,张雯还没有联想到自己买人之事。说:“哇,这么多人,不会是来兴师问罪的吧?”冯姨道:“他们没有上台阶,有礼貌。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应该是来讨饭的。”王亚说:“你们哪,还真是女人!这点人,你们两个完全打得过了,居然还那么害怕。”
三人下台阶,下了一道又一道。最后一道台阶没有下完,三人站住了,准备问话。人群中却有人抢先问道:“请问三位。这儿可是张府?”“不错!找谁?”王亚牙缝里两个字、两个字地往外蹦。
那人道:“我们找张云霓小姐。”张雯答道:“没有这个人。”
……
闻听此言,这些人顿时犹如炸开了的油锅一般喧哗起来。“糟了!”“找错地方了。”“我们是不是走岔了?”
王亚忽然道:“哎,徒弟,张云霓好像就是你哎。”人群顿时安静了下来。
张雯说:“怎么会呢?我就叫张雯,冯姨知道的。”冯姨道:“我只知道你姓张名雯,但不知道字是什么。”“字?什么字?哦——我想起来啦,我就是张云霓。”张雯笑了起来。“太久了没人叫。就忘了。惭愧、惭愧。”
一阵声音响过,下面的近两百人全部跪下了。有人带了个头,近两百人整整齐齐地喊道:“拜见主人!”然后磕头。
张雯这时。也是老江湖了,对于这些人磕头并没有很吃惊。等这些人磕完了头,才道:“请起!”人们纷纷站了起来。张雯问:“会做饭的举右手。”忽忽忽大约有40来人举了手。张雯说:“举手的人上来。其余人站在原地。”待这40来人上台阶之后,张雯说:“你们向右。里边有个坝子,你们在那儿休息。站着、坐着都可以。”这些人过去了。张雯又对剩下的人说:“你们也上来。”然后将剩下的人带到了中间平台的练武场。
……
最先。还是张雯、冯姨、王亚三人做饭。依张雯的意思,是要做干饭。冯姨说不行。说看上去这些人好多天没吃东西了,突然吃干饭,会被噎死。张雯一听。大叫了一声:“yes!”
熬出来的粥,先给会做饭的40人喝。
厨房,跟制酒房一样。也是三个灶眼。同时开伙的话,烧火算3人;操作算3人。打杂算3人,也不过10来人。因此,张雯和冯姨就趁着这40人喝粥的当口,在一旁观察。凭感觉挑选了10个妇女。待她们吃完,便带到厨房,指给她们各种东西在什么地方。接下来,三个灶眼就都开了伙。剩下这30个人被临时安排来洗碗。然后是盛粥给中间平台的人送上去。
等所有人都吃过了,张雯把所有人都叫到中间平台的练武场。让他们按家庭站在一起。每一个家庭,与旁边的家庭保持一定距离。张雯自己则进了堂屋,与王亚和冯姨一起,搬了个桌案过来。张雯让这些人按家庭,一家一家地过来登记水浒求生记全文阅读。登记完毕的家庭到下面厨房外面的坝子和上面平台休息。
上一次,张雯没有登记。24个人死了,大部分连名字都不知道。因而至今未立墓碑。这次,得补上这一课了。
张雯是现代人,登记的事项随便一想,就有很多。诸如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长相程度、壮实程度、在家庭中的身份、识字程度、有何特长等等。
……
登记后得知,这些人中,14岁以下少儿有29人,15到35岁的青壮78人,35到49的中壮52人,50岁以上的老人37人。共196名,51个家庭。在130名青壮老壮中,有铁匠7人、木匠16人,泥瓦匠22人,会女工42人,会做饭46人,所有人均会种地。值得一提的是,37名老人中,除2人会铁匠,6人还能做女工之外,还有1人会造纸,1人会射箭。
识字的人不少,但能够背诗的人不多。能够背诗的,仅有3名老人。
张雯计划就让那3名能够背诗的老人开学堂,让29名少儿均入学。7名青壮铁匠加2名老铁匠,搞个铁匠铺。16名木匠,做家具什么的。初期建房子,就让这16人冲在前头。22名泥瓦匠跟在后面。
会女工的很多,会做饭的人也不少。人多了,就像上次一样,轮流做一下,看谁做得好。做饭方面,200人的吃食,现在的3眼灶就够了。但后面还有800人。还要修建12眼灶。需要做饭的近50人。女红也是这样,先轮流做一做,谁做得好就让谁做。最后留下50人长期做。
纸可是个稀罕事。一定要搞起来,至少上厕所不再用布了,不用再洗屎布片了。射箭涉及到自身的保护。也是个重点。
张雯最后叫来了会造纸和会射箭的两名老人,说自己想建个造纸的作坊,建一支200人左右的自卫队伍。要这两名老人下去想一想,拿个方案出来。
随后,张雯叫来了16名木匠和22名泥瓦匠,说需要建房子。后面可能还有800人。总共可能有200家人。最好让每户人家都分开住。说着,张雯在纸上画了几笔。然后把图形展示给大家看。“就建这种房子。一排十户。每一户前后两个房间。”然后指定了两个木匠和一个泥瓦匠三人负责。“下面的木料。你们已经看见了。不够的,就到周围去砍。先砍近处的,再砍远处的。你们3个先合计合计。其他青壮除了10个做饭的,剩下的82人全部听你们调用。”
最先动工的是厨房。张雯想过,让各家各户开伙,还是不如集中开伙。而集中开伙。原有的厨房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千余人吃饭,至少得二十个灶。这就有些像后世大学里面的食堂了。
女工方面也忙起来了。原因是难民们衣着都比较单薄。需要大量的棉袄。张雯布匹买了很多,但棉花储备不够。临时买又不供不应求,就叫人把稻草剁碎了临时充数。
第一批近两百人就有51个家庭。按此推算,千余人就应该有250个左右的家庭。但张雯考虑到木房虽然兴建起来很快。但不防火。腊月二十八日凌晨的大火把张雯烧痛了。因此,张雯安排,先建五十户。一排十户。先建五排。建好之后,把中间的门封上。前后两间房各住一户,就可以住一百户了。近一半的人就算有住房了。到时候,人力也多了。再逐步修建不会失火的房子。
实际动工之后,张雯发现,这些人先以圆木打桩,然后以粗木搭建房屋最外面的框架。框架完成之后,墙面以次一等的粗木作筋,最后用薄木板像鱼骨头那样钉上去。张雯很奇怪,这样的墙壁,又薄又不遮风,行吗?
由于做工未停,张雯也没有提问。或许后面还有其它工序呢。自己一责怪,就有可能打乱了顺序。
接下来,张雯看见这些人跑到墙壁的另一面,还是照样钉木板。这是什么意思。最后,这些人钉完了,就去忙其它地方了。临走的时候,张雯问了一下:“这就算做完了?”听到问话,几个人赶忙跑到张雯面前跪下行礼穿越之美梦成珍馐最新章节。张雯再问,这些人回答木工做完了,还有泥工。
对了,还有泥瓦匠哈。二十多名泥瓦匠到哪儿去了呢?张雯一巡视,发现泥瓦匠一个没有。而且壮劳力的人数明显不够。显然被泥瓦匠带走了。
好几个时辰之后,泥瓦匠及其带走的壮劳力回来了。少数人拿着工具,多数人都抱着石头。张府的箩筐不多,附近也没有竹林,石头只能用抱的。
这些石头是干什么用的?雕菩萨?张雯走了过去。一看,居然是石灰石,不禁哑然。泥瓦匠嘛,就是干这个的。
看着泥瓦匠们在调石灰。张雯一想,原来那墙壁是双面抹石灰的呀。中间还是空心的。保暖隔热,还能防火。太好了。便叫泥瓦匠们等一等。叫木工们把内墙也如法炮制。让所有的墙壁都专业化。
随后,张雯又找到那三个负责的人,说:“既然这房子能够防火的,那就尽快多建吧。记住,250户左右。人到齐了之后,如果不够再加。”
……
正月十七,粮油商人来了,最后一批难民也到了。加上前面的难民,总共1134人,288户。
仍然按一千人,支付运费一百两。会琴棋书画的丫头没有找到,就算了。
这个时候,房屋竣工了150户,在建100户。竣工的所有房屋,都按照张雯的交待,中间隔断,前后各住一户。因此,所有的难民都能住下了。
正月底,基本上才算结束了闹腾腾的局面。
兴建造约作坊和铁匠铺各一个。只是因为原料等东西一时没有购齐,暂时不能投产。
兴建砖窑、瓷窑各一个。但因为张雯的要求与工人的愿望还不够一致,目前只能试产。
兴建制衣作坊一个。但张雯不知道服装应该统一到什么样式为好,因而作坊规模不大,仅有少量出产。兴建工具制造作坊一个,少量出产绳子、杠子等工具以及筷子等日用品。
真正能够大量生产的,当然是酿酒作坊了。现在的酿酒作坊,再不仅仅是蒸馏了。而是从粮食开始的制酒全过程。只不过,前面的环节还有点薄弱,还跟不上蒸馏的进度。还需要购进低度酒。
还有一个大量生产的,就是食堂。慢慢地,由粥改成干饭了。这次来的难民普遍喜爱面食,可惜面粉库存不多,市面上供应量也不大。
最后,还有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地方。这就是学校。14岁以下177名,扣除82名6岁以下的,其余95名都集中了起来,按时上课。
中壮劳力青七百五十余人,除去各个作坊用去两百余人,组建护卫队两百余人,还有三百多人。这三百多人就开始了伐木、造梯田的工作。
……
这是一支自卫性质的队伍。本来张雯想叫自卫队,突然想到某个侵略过中国的国家,战败之后就是自卫队,就改变了主意,叫护卫队了。
护卫队住在专门的房屋,逢十,才能回家。逢十,就是初一、十五的十的意思。只有二十九的月份,就二十九回家。
在专门的营房内,十人住一间,任命了一名室长,也是十人长的意思。全队两百人,又任命了四名五十人长。实行分级管理。
弓箭暂时没有,刀枪也没有,盔甲也没有。不过,这仅是刚刚开始。仅昭君酒一项收入,养活这些人就绰绰有余,那万亩油菜还没计算在内呢。因此,弓箭会有的,刀枪会有的,盔甲也会有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