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儿清点平叛的伤亡,处理战死士卒的身后之事。
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其中有不少是自己亲自从徒卒之中提拔起来的精锐甲士。
蒲麦,那个临淄钱庄的制陶匠,在薄姑的演练中脱颖而出的徒兵,难得提拔成了士,成为了带领选锋的伍长,娶了亲,成了家,还没来得及生下继承爵位的嗣子,未来正是可期,却偏偏倒在了这异国他乡的土地。
不只是蒲麦,其他不少人都是类似的情况。
还有士卒受伤的情况。
有受伤的徒卒人失去了手足腿脚,没有了劳动能力。
有的被箭矢射中面颊,万幸没有一命呜呼,却从此毁了容。
有的背脊带伤,瘫痪不能行动,幸运的,也至少落下残疾。
他们是齐国的英雄,决计不能亏待。
诸儿盘算着,正好年前为灭纪而拨款筹备的粮食还有剩余。
当时为了保险起见,特意下令准备了六万大军半年的粮食,以三十六万石为标准。
这个时代,一石也就相当于后世的三十公斤。
正好也是齐国士卒一人作战一个月的粮食消耗。
派去采购军粮的鲍叔牙超额完成了任务,从中土各诸侯国购得了超过六十万石军粮,还不包括为战马准备的秣食。
齐国自临淄出发的国师左右两军吃的全部是筹备的公粮,而大夫们的邑师则会由大夫自己的采邑负担。
伐鲁之战,从王十一年的十二月一直打到王十二年二月上旬,左右两军外出作战两个多月,算上出境作战时派遣的运输部队自身的消耗,也不过是用去了十万石而已。
齐侯的中军从十二月算起,到三月初为止,主力返回国内,耗去军粮五万石。
在纪国维持的驻军主要消耗的是从纪城获取的纪国存粮,连运输队都省了,基本上算是没有消耗。
捕获的鲁国俘虏共计一万七千人,其中五千人输往齐国北境的无棣邑,另五千人输往原纪国的密邑,路程都长达一千多周里,损耗极多,这两路光是在路上便消耗了五万石。
另外,这些人还需要吃公粮,直到今年八月的秋收,这又是一笔多达十六万石的巨大开支。
在鲁国的驻军则至今为止消耗了二万石左右的军粮。
大军解散之后,由于鲁国的叛乱,不得不重新召集起来,至今也已经消耗了三万石左右的粮草。
如此加加减减,六十万石军粮耗约四十万石,而尚余约二十万石。
诸儿看着账上这二十万石余粮,又看看名录上因伤致残的三千名士卒,提笔一挥。
凡为国出征,伤残而还之人,不能耕作者,每年补济其家粮二十四石,尚能耕作者,每年补济其家粮十二石,凡伤而无残者,当年补济其家粮十二石。
也就是说,为国事出战致残,彻底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兵,补济两人的口粮,还有劳动能力者,则补济一人的口粮,受伤返家之人,则保证他伤愈之前有所接济。
------------------------------
泗水一战,齐人实为惨胜。
即便是利用了南岸砍伐后的林木,创造了干扰鲁人列阵的机会,齐人的进攻仍然是以乱击乱的混战。
接触的锋线上,是鲁人的兵力占据着优势,而复杂的地形也仅仅只是削弱了这一点,使得冒着不利地位发起进攻的齐军能勉强维持住战线而已。
泗水南岸的战斗一直打到当面的鲁人筋疲力竭,兵甲不利之时,齐人才逆转了局势。在此之前,尽管率先进攻的齐人皆是精锐之士,披甲的比例也高出鲁人一些,伤亡却比鲁人还高。
若是意图纵横天下,这样的仗打得多了,恐怕齐国国中将要无丁可用了。
诸儿皱着眉头。
必须要增加徒卒中弓弩手的比例,减少攻坚之时的伤亡。
弓手基本可以放弃考虑。
一名熟练的弓手需要长期的培养,要勉强能够投入战场,训练时间恐怕也得有个三五年。
而能够持续而精准地开弓射箭的,往往只有从小培育的士族之子才能够胜任,这些贵族子弟总要练上个八年十年,才能真正送上战场,与同样精锐的敌人一较高下。
这种人才一般都被选拔为武车之士,在车左的战位上,脱不开身。何况,即便是士族乃至大夫家的小子,也不是人人有这个天赋,能训练成为合格的弓手。
诸儿自己是深有体会,无论怎么努力,反正射术就是一团浆糊。
等到老夫老妻之时,迟早要被王姬笑话的。诸儿对此感到前途黯淡。
一名弩手的培养比弓手简单得多。
凡是征召起来的国人,上手加以训练,几个月之后,便是一名合格的弩手了,只是还需要弩上的望山辅助瞄准。即便是训练一名能够凭着经验感觉射标中的的弩手,也比训练一名弓手要来得简单,也不过一两年而已。
但弩的弩机需要青铜铸造而出,费时费力,生产效率并不高,自灭纪之后,齐国才拥有了足量的青铜用于冶炼兵器,但青铜产量中的绝大部分都用来生产形制简洁,而且需求量极大的箭镞和矛头了,用来冶制弩机的铜实在太少。
至于弩,至今仍未大规模铺开装备。
除了生产成本更高之外,弩的结构比弓更加复杂,弓所需的保养工序弩一样不差,弓不需要的保养,弩也得注意。
这就导致了弩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往往损坏的几率更高。尤其是弩弓的弓臂,不同于一般不用时挂起来的弓,弩则是时常被不懂得怜惜的士卒直接放置在身边。
弩臂上的握把将横置的弩弓悬空,创造了运动的空间,不慎发生磕碰时,搞不好就使得弩弓的弓臂发生弯曲甚至断裂。
诸儿忽然想起了前世在新闻中看到的,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弩上那两块奇怪的横木。
一双长方体的横木,绑在弩弓的弓臂弯曲处,将弓臂支撑成拱桥的形状。
那玩意,是否就是保养弩弓的弓臂用的?
怎么把这茬给忘了。
诸儿在木牍上绘制了大致的形状,将木牍交由看管武库的士卒,拨付少许钱款,令其自己在城中寻找木匠帮工,试验以横木加强弩弓弓臂的想法是否可行。
如果可行,便报与军帅知晓。今后,齐军的所有弩手,都必须在不用时将弓臂用横木保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