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喜明将自己对后世燧发枪的描写,一股脑的全都讲了出来。
三人却同时都被朱喜明的这些改进提议所震惊,难以置信的看向眼前这位只有十多岁的黑瘦小孩。
“伯爷,下官近期正在研制燧石枪,只是激发力度不足,成功发射率太低。”
毕矛康此时也相信了北京城中,对这位小伯爷的种种神奇传言,不敢再有轻慢之心,如实讲出了自己目前对燧发枪的研制情况。
“你是用弹簧作为激发器的动力吗?”
朱喜明听闻是激发力度不够,立即就想到了后世的弹簧。
“伯爷,下官愚钝不知弹簧为何物?”毕矛康举止很是局促,神态也有些很难为情,不解的向朱喜明询问。
“就是将铁丝弯曲淬火,让它具有一定的弹性,力度可以通过调节铁丝粗细和弯曲间隙来调节。”
见三人同时都向他投来不解的眼神,朱喜明便笑道:“三位大人来拜会我,我这做主人的却只顾聊天忘记了请客人进屋喝茶,真是失礼了。三位大人里边请!”
朱喜明在进入房中请客人落座,待张凤送上茶水后,他就走到书案前,用笔画出了两种后世常见的弹簧样式,递给了三人观看。
汤若望见后豁然道:“这弹簧我知道,但它对钢铁的材质和淬火工艺要求很高,在欧洲这弹簧可是钟表匠的不传之秘。”
“也没什么很特别的技术,就是让铁丝在生铁粉中多次加热冷却,使铁丝中的碳含量提高。”
朱喜明很是轻描淡写的就讲出了其中的窍门。
汤若望、徐光启、毕矛康再次被朱喜明的表现惊讶不已,说话时的语气也更加恭敬了几分。
他们的这种恭敬不再是身份上的敬畏,而是开始对他学识上的崇拜。
“本官刚才想了一下,伯爷的提议应该都是可行的,不知二位大人是如何认为?”徐光启听了朱喜明的讲解后,便在心中暗暗验算了一遍后,给出了一个认同的态度。
毕矛康说道:“只要能造出弹簧,我的燧石枪就可以造出来。”
“是的,既然西洋人可以造,我们大明同样也可以造。”
徐光启一直在用大明的制造技术,暗中与汤若望的西方制造技术较劲,当初打造那把重型火绳枪做实验,就是一次比试。
朱喜明望着汤若望道:“汤大人你对我讲的这些,可有什么不同想法?”
“伯爷的统一口径、配备定量火药包,在西方已经存在了,都是可行的。至于弹簧和射程的要求,还有枪体减轻重量的要求,是对钢铁质量和制造工艺上有更高的要求,我想短时间内是很难解决的。”
“那就射程在80步以上,枪重小于13斤,这个应该没问题吧?”
朱喜明又重新分析了一下,近期他也对当前大明的制造工艺水平有了一些了解,决定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这个是可行的,但需要改进火枪制造工艺。”
汤若望对朱喜明再次提出的要求,想都没想就给予了认同,因为他有把握通过改良制造工艺来完成。
“那就拜托三位大人了,我恭候佳音。所需物资银钱都不是问题,可以随时找我或火器局监造孙国良一并办理。”
朱喜明见三位大佬都表示可以按他的标准完成火枪的改造,心中的担忧也随之消散,身形也显得轻松了很多。
“不知道伯爷对火炮有何不同的见解?还望指教。”徐光启向朱喜明问道。
朱喜明想了一会儿说道:“火炮的要求很简单,打的快、打的远、打的准、轻量化、运输要快、操作要简单。”
三位专家级的火器大佬,在听到朱喜明的这句话后都彻底惊呆了,心中都在想:“这孩子是人还是神?”
朱喜明见三人都直勾勾的盯着自己,知道刚才自己又说得有些超前了,连忙又解释了起来。
“我对火炮和燧发枪的要求都是一样的,这也都是战场上的将士们总结告诉我的。”
“目前火炮并不是很着急,急的是燧发枪,所以要辛苦三位大人了。”
朱喜明说完后起身向三人作揖行礼,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
三人也忙站起身作揖还礼,表示会不负众望。
徐光启说道:“伯爷您太客气了,我们三人此次前来真是收益匪浅,燧发枪一事定不敢怠慢。”
朱喜明对毕矛康说道:“毕大人,我想向皇上请旨,由您以兵部右侍郎兼任火器局大总管一职,不知您是否愿意?”
“下官平生喜好火器,愿来火器局担任此职。”
接下来,四人又对火枪、火炮等火器制造工艺、火器营结构分工等问题,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意见,直到两个时辰后才基本达成共识。
第二日,毕矛康的任命诏书就下达到了兵部,这位老先生也很讲效率拉着一车书,当日就住进了火器局。
北京南海子金军大营,中军大帐奴酋皇太极、贝勒岳托、济尔哈朗、代善、莽古尔泰、阿敏、阿巴泰、豪格、多铎、多尔衮等人正在大快朵颐的分食着火架上的麋鹿肉。
一边吃肉喝酒一边听着大汉奸范文程,关于此次入关作战的过程概括和战果总结。
“天聪三年十月二日,大汗亲率八万金国大军西征蒙古,击败察哈尔部迫使林丹汗西逃,赖曼、敖汉、土默特等部闻讯后纷纷悉数归降。”
“十月二日与科尔沁等部两万蒙古骑兵会师,大军十万南下破关。”
“十月二十七日由回龙关、三屯营入关,一路攻克大安口、洪山口、喜峰口、马兰峪各明军防守卫所,斩杀明军步骑三千余人,彻底击破了明军北方长城防线。”
“十一月五日在遵化城下提前设下伏兵,全歼赵帅教所部四千余关宁骑兵,当日下午就由事先入城的内应打开城门,兵不血刃入驻大明北方重镇遵化城。”
“十一月二十日,大金军队绕过蓟州、通州,连续攻克三河、顺义兵临明国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