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纲抵达洛阳以后并未立刻上任官员,他假借术士之名提出自己的居所必须得精挑细选,要符合阴阳五行八卦之理,若是草率安居,会被风水坏了道行,到时候再给人相面就看不中了。
朝廷虽然不知道他说话是真是假,但也都清楚这帮道士们总是神神秘秘的,反正人已经来到了洛阳,倒也不急于一时。
于是袁天纲开始在洛阳的大街小巷到处乱转,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挑选合适的住处,实际上却是在偷偷的发展自己的情报网。
所谓相术,三分靠长相,七分靠情报。
不了解情报就胡说八道,打脸可是很痛的。
袁天纲知道他并不是唯一一个因为相术受邀来到洛阳的,为了能更好的生存,他必须做足了准备。
于是这一拖便是一个月,直到袁天纲注意到朝廷派来的人已经开始不耐烦了,这才不急不缓的为自己寻了一处看起来很有讲究的住处。
随后他走马上任,当了一个名叫资官令的小官。
(所谓资官令其实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四川一个叫资官县的小地方做县令,一种则是专门为朝廷招募官员工作的一种辅助型官职,简单来讲就是咨询处的接待员。
这里暂定为第二种说法,毕竟如果只是当个外地的县令,没必要千里迢迢跑一趟洛阳。)
当官以后,袁天纲不像其他一起入职的相术师一般主动结交权贵,到处装神弄鬼,他只是老老实实的做着一个普通官员该做的事。
当然若是有人主动来找他相面,他也不会拒绝。
有一日,有三名士子一同前来拜访袁天纲,他们分别叫杜淹,王珪,韦挺。
袁天纲对这三人都事先做过调查和了解,因而在与三人简单的攀谈以后便开始忽悠。
他说杜淹温文尔雅,不久必将因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王珪一身正气,不出十年必能做官到五品左右,韦挺长相威武,身强体壮,必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武官。
如果只是这种程度,杜淹三人早就听不知多少相术师这样评价过了,他们未必会对袁天纲的话有多么的信服。
但袁天纲却说了一句其他相术师没有讲过的话。
“三位虽然都能平步青云,官运亨通,但二十年内必将遭遇一场大劫,轻则被贬官,重则有可能会丢掉性命,但我能看得出来,三位都是福大命大之人,二十年后,我们必将再见。”
听完这话,杜淹三人顿时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袁天纲到底是在故弄玄虚还是真的看出了什么。
而袁天纲之所以敢这么说,其实是因为他对当今的隋炀帝杨广也做了一番调查,在他看来,大隋这个王朝在二十年内必将会毁在他的手中。
因此袁天纲虽身在洛阳,却一直保持着低调,只是偶尔会给人相面,和其他喜欢说大话的同行们相比,他的低调反倒让他在接下来即将到来的乱世中平安的苟到了最后。
正如袁天纲所料,杨广并不是个好皇帝,他在位期间横征暴敛,滥用民力。
三征高句丽,打了个寂寞,修建大运河,最终自己死半路上了。
杨广是个有能力的人,奈何他犯了一个和秦始皇嬴政十分相似的错误。】
秦,嬴政看到这里不由的眯起了眼睛,和他一样的错误?这个杨广都做什么了?
【杨广年轻的时候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将,杨坚当皇帝的时候,便是他代替杨坚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也是为何他后来能即位做皇帝的主要原因。
但登基以后的杨广却飘了,他舍弃了杨坚在位时立下的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而是率先将建功立业当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认为当皇帝就是要建立不世的功勋,要不然那多没意思。
于是他上位以后的第一步就是对西北边塞的吐谷浑用兵。
吐谷浑是早年间鲜卑慕容氏所建立的一个小国,原本在大隋建立以后便主动上表称臣了,杨坚也没有对他们动手的意思。
可杨广却觉得不行,鲜卑人曾在中原作恶多年,凭什么让它安稳发展,打!
于是在大业四年(608年),杨广便撺掇车臣攻打吐谷浑,逼吐谷浑向大隋求援,然后他名正言顺的出兵,于隔年就灭了吐谷浑。
这一战说起来很轻松,但实际上却消耗极大,此战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杨广设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而这些地方距离中原都太过遥远,外加地势险峻,天气不定,许多任命的官员根本无法按时抵达上任。
败逃的吐谷浑残党见状趁机反攻,隋军主力已经班师回朝,留下的那点兵力根本无力抵挡,很快就被吐谷浑收复了大量失地。
杨广顿时不干了,再度征用大军反攻。
结果双方就这么反反复复不断的拉扯,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西北地区战乱不断,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所耗费的钱粮更是不计其数。
与此同时,北方也不安宁。
大业元年(605年),杨广刚即位的时候为了彰显自己的才能,命大将韦云率突厥兵大败契丹。
大业二年,突厥贵族出访隋朝,杨广为他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处处彰显大隋的富裕,引起了突厥人的觊觎。
果不其然,后来杨广亲征高句丽失败,突厥人便曾经出兵将杨广堵在雁门,虽然杨广后来成功脱身,却也让突厥得到了迅速壮大的机会。
除此之外,由于杨坚在位期间,高句丽曾多次袭扰大隋东北地区,虽然都被杨坚给击退了,但杨广记仇,在他上位期间,当高句丽又一次派兵袭扰边关的时候,杨广直接否决了臣子们提出的让边关将领打退高句丽的命令,而是直接大起水路两军一百多万,另调民夫二百万协助运粮备战,直接开赴高句丽。
这一年是大业八年(612年),杨广满怀信心的誓要灭了高句丽,可最终的结果却是惨败而归,无数士兵百姓不是死在了战场上,而是死在了前往高句丽的遥远路途之中。
后来,大业九年(613年),不甘心的杨广二征高句丽,结果和上次差不多,高句丽选择了防守反击的战术便和隋军打起了消耗战。
而隋朝内部此时因为连年不断的战争和杨广对百姓们的剥削导致天下大乱,各地出现了许多起义军造反,为了镇压国内的叛乱,杨广不得不撤军。
等到大业十年(614年),国内的起义已成燎原之势,结果杨广却再度发兵第三次远征高句丽。
杨广表示,别的我都不管,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