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天子的冷静,他们是有目共睹的,何曾见过当今天子这样的一副模样,以往都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任何事情都不能让他出现任何的情绪波动。
如今想来这位少年天子一直在忍耐,忍耐着心中的不安,心中的恐惧,不被任何人给知晓,这便是这位天子!
见到这一幕,荀彧、荀攸二人瞬间才松了一口气,数月来,他们都在恐惧一件事,就是当今的天子心性过于的冷漠,冷漠的不像是一个人,这让他们二人心里没有底。
“陛下。”
荀攸、荀彧二人进入宣德殿后,朝着当今天子刘辩躬身作揖后,便静静的站在那里。
“文若、公达二人来了。”
刘辩回过神,见到荀攸、荀彧二人后,一向喜怒不行色的面容的上终于开始有了些许的笑容,同时也让荀攸、荀彧二人心中一喜,紧接着,便听见刘辩笑道:“凉州大捷,贼首授首,大喜!”
“贺陛下!”
二人相视一眼,当即恭贺道,纵然在路上从郭胜的口中听到一些消息的二人,在刘辩的口中再次确认这个消息后,二人心中依旧忍不住翻涌澎湃,他们二人知道这件事究竟意味着什么!
凉州大捷!
意味着眼下朝廷可以把大部分的兵力从凉州中抽调回来,置放在天下各地的州郡中,平定各地如今四起的蛾贼之乱,让天下重新进入安定中,各地的天灾诞生出来的人祸,也可以快速的安抚。
只要朝廷拥有足够的兵马,任何的困难,在足够强大的实力面前,都显得这般的微不足道!
“好!”
倏然,刘辩抚掌大笑,来到荀攸、荀彧二人面前道:“文若、公达,汝二人以为现在朕接下来该如何做?”
闻言,二人身躯一震,往日问政只是问时下之势,解决当下的困境,荀彧、荀攸二人常常以为当今的天子并不信任他们二人才会如此行事,如今想来并不是这个道理,恐怕只是凉州未定,眼前的这个少年皇帝对于未来的事情存在未知存在迷茫,故而存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
不过想想也是对的,凉州的实力强悍,虽然是皇甫嵩亲自率领大军前往平叛,但是数月以来只听闻捷报连连,但贼首依旧还存活着,凉州地界还是存在足够强大的反抗力量,恐怕换做谁都会如同眼前的这位少年皇帝一般,无心其他的事情,只能按耐住心中的烦躁忧虑,不让人看出些许的破绽出来,如此才能把朝中的这些老奸巨猾的公卿给安抚住。
但是眼下不同了!
凉州之乱已平,天子手中聚拢的兵力无疑是恐怖的,纵然朝中的公卿心生异想,但是在足够强大的实力面前,这些想法都是梦幻泡影不切实际。
“禀陛下!”
“臣以为.....”
荀攸、荀彧二人沉吟片刻后,就开始娓娓分析着各地的局势,以及即将有可能出现的困境,在他们二人一问一答中,皆一一呈现在刘辩的眼中,良久后,待荀攸、荀彧二人说完后,刘辩双眼微微闭上,双手负在背后,背对着荀彧、荀攸二人,让人丝毫看不清刘辩此时此刻的神态。
此时,刘辩面露佩服之色,虽然他经历过信息时代的大爆炸,纵然以后世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事情,但是对于治国之道,如何快速的让百姓安居乐业,还是要这些当世顶尖的人才来指点。
妙!
妙不可言!
荀彧、荀攸二人所言是刘辩从未听过的,同时也给了刘辩一些启发,恰如荀彧、荀攸二人所言那样子,北方不能乱,至于南方那边,只需掌控住荆州、豫州二地,则南方乱不了!
至于一向占据益州的刘焉,一旦凉州收复,荆州、豫州稳固下来,益州刘焉不过是冢中枯骨罢了,掀不起丝毫的风浪,对于他们而言,根本没有任何的威胁!
“就依卿所言。”
荀彧、荀攸二人见天子久久未曾回话,心中开始变得忐忑不安了起来,当天子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二人悬在胸口的大石瞬间落了下来,问政天下,如何治国,这是数月以来,当今天子第一次问政他们。
重新一步一步走在前往龙椅位置的台阶上,当刘辩重新坐在龙椅上,俯视着荀彧、荀攸二人的时候,荀彧、荀攸二人忽然感觉到一股压力袭来,他们便知以往的那位少年皇帝又回来了,方才只不过是真情流露罢了,二人连忙低下头,不再和天子对视。
“尔等以为凉州中,谁可为凉州牧乎?”
闻言,二人微微愣神,这是天子第一次询问他们谁能力坐上一方州牧的位置,同时也意味着,从今日起,他们二人真正成为天子的心腹,在这一刻,荀彧、荀攸二人心中一喜,数月来的付出,终于在今日开始开花结果。
不过,这个答案并不好回答,凉州自中平年间开始一直战乱不断,欲要使凉州长治久安,这样的人必须有足够大的功劳来震慑凉州的太守县令等官吏,同时也要让朝中的诸公心悦诚服,也要让当今的天子的满意。
一方封疆大吏的人选!
他们如今只要上下嘴唇一张一合便可以决定,这是何等的荣耀!
不过,荀攸、荀彧二人越是到了关键的时候,越是变得慎重,二人眉头微皱,开始思索符合时下条件的人选,良久后,二人心中都已经有了答案。
只是二人并未急着开口,要是二人说出的人选并非是同一个人,岂不是闹了一个大笑话。
坐在龙椅上的刘辩见到荀彧、荀攸二人略显局促的一幕后,便笑道:“公达、文若,汝二人不如在这锦帛上写出你们二人认为的合适的人选交于朕如何?”
“喏!”
随之,郭胜便要去取笔墨,却见刘辩摇头,命郭胜上前,把自己手中的朱笔交给郭胜后,又取了两块锦帛于郭胜后,郭胜瞳孔微微一缩不再多言,低着头把手中的物件交给荀彧、荀攸二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