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喧嚣过后,次日的太阳又冉冉升起。
英国公府前厅,一大早就已经人声鼎沸。
昨晚,张世泽和京城的皇亲勋贵商议好要组建大明最大的的酒业集团,今日正是合计的日子。
不过,来的都是各府的管家或者负责商业的精英,那些皇亲勋贵并未亲至。
这也很好理解,前期属于筹备阶段,商议的是具体事务以及一些概念的东西,还不是最后拍板的时刻。
这些大佬们,自然没必要关心这些琐碎的过程。
只有外戚田宏遇,因为张世泽的提议,作为未来酒业集团的大掌柜,才负责主持此次会议。
像这样的小事,张世泽自然也不会参加,府中的管家足以搞定。
故而一大早,张世泽就和兵部尚书张凤翼,并辔而行前往王恭厂巡视兵器制造局。
作为一名穿越者,张世泽非常明白武器的重要性。
现如今,他总督勇卫营,又怎么能不把如此重要的事情做在前头?
一路前行中,从张凤翼的口里,张世泽大概了解了大明兵器制造的情况。
大明的武器制造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
这其中,中央又分为属于皇宫的兵仗局和属于工部的军器局。
皇宫的兵仗局管理单一,由崇祯皇帝的内库直接拨款,且有一批优秀的匠人,出品必属精品。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这是历届天子嘉奖有功之臣所需要的兵器,谁敢偷工减料?
而属于工部的军器局,由于京营不承担征伐野战任务,工部不负责战场实际作战,其制造的武器质量整体比较低劣。
而且在操作上对士兵未必方便,价格还高。
同样的盔甲兵部制造需要十一两,地方边镇只需四两。
也因此,在京营衰落与边疆危机常态化后,本着就近原则,火器革新就从中枢转移到边疆,各边开局制造越来越多。
由此造成,在战争不断的情况下,中央军器制造业的规模不是变大,而是呈现出越来越少的趋势。
根据工部记载,军器局从永乐时期的一万多名工匠,到了现在只剩了一千七百多名。
虽然中央制造武器规模的缩小,但是,与之相伴随的是地方武器制造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当然了,地方武器制造局的所有行动,特别是火器的制造是在大明朝廷的严密监视之进行的。
所以,大明时期火器有了长足的发展。
只是,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地方武器制造的发展,而不是中央军器制造局的进步。
总之一句话,这时候的模式已经是:边镇从工部要钱,自己制造武器。
张世泽听完,长叹了一口气,基本明白了大明武器的发展历程。
在传统时代,研究产生于实践,没有专门的研发与论证机构。
边军长年作战,在使用上自然对新式火器更敏感,需求更旺,甚至会带来火器革新。
比如戚继光在蓟镇就新置虎蹲炮、火箭盘枪、碗口炮、石炮、炸炮、鸟嘴铳、夹钯铳、火箭、飞枪、飞刀、飞箭。
而京营显然没有这个动力,于是造成工部军器局的垃圾制造。
说话间,张世泽和张凤翼已经来到了工部兵器局,前面有十余位身穿绿袍的工部官员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