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二人带着二乔回到会稽,各自纳之。
随后,整兵备马,准备来年进攻刘表,为孙坚报仇。
“主公,这便是那棉花做出的棉衣!”
这天,邴原带着一件填充绵衣的锦服来找刘芒。
拿在手中一摸,刘芒倍感满意。
“好,快速推广种植,若有此物,百姓过冬又多一件利器!”
随后,刘芒突然想到纺织机,赶忙说道。
“对了,你去找蔡邕三人,让他们各大学试着改进纺织机,蒸汽机做不出来,把手纺改成脚踏或者水力带动,应该没问题吧!”
听到这话,邴原赶忙应诺。
建安四年(199年),刘芒把春节联欢移到了邺城,由于这几年的推广,各州郡都搞起了自己的联欢会。
“强哥,现在的邺城建设的可真好,比之当初那洛阳,也强求之百倍!”
是的,刘芒又带着8女出来逛街了,而说这话的,正是何巨。
“邺城本来就发展不错,只是后来咱们迁到了信都,现在再移回来,建设自然更好!”
听到这话,貂蝉突然插话道。
“强哥,我听说那北平建的比之邺城还大,什么时候,你带我们姐妹去看看啊?”
貂蝉这话,却是让众女都用期盼的目光看向刘芒。
“看北平?带你们去也不是不行,可你们怎么报答我啊?”
对于北平,刘芒也想去看一下。
这建设了好多年了,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样了。
虽然下面汇报都是很好,可刘芒也想出去逛逛。
“怎么报,当然是肉偿了!”
“对啊,要不然,我们再给强哥来一次八仙过海!”
听到这话,刘芒乐道。
“哈哈,好,等天气转暖,咱们便出发北平!”
建安四年3月,刘芒带着8女以及典韦的一师亲军,加上几员重臣,向着北平出发。
他们并没有走信都那条路,而是阳平,平阳,渤海绕着冀州边线,最后再到北平。
去完了北平,还要再往幽州,最后走并州,再回邺城。
拿下幽冀二州也有十来年了,刘芒也想看看,自己的治下,到底发展的如何。
“老乡,你这是在种什么啊?”
刘芒此行,确是好好打扮了一番的,毕竟现在他的画像可以说人尽皆知。
看着一大帮老爷们问自己话,老农却并不害怕。
这些年,他也算是见多了,刘皇叔治下,基本上很少有恃强凌弱的现象。
“回几位老爷的话,小人这是在平整土地,准备种土豆!”
“咱们这里靠近邺城,那里对土豆的需求量比较大,种这个比种其他要来的实惠!”
听到这话,刘芒笑了笑,又看了看地里正在平整土地的牛车。
“老伯,那牛是你家自己养的么?”
见说起牛车,老农笑开了颜。
“这可多亏刘皇叔仁义啊,这几年不仅能吃饱了,平时不忙的时候,还可以带着家里几个小子,帮官家修路。”
“结果也攒了点钱,想着平日里借别人家牛车不方便,便自己买了头牛!”
“等今年土豆要是能卖个好价钱,到时候再修两间房,给老大娶房媳妇!”
看着老农的真情流露,刘芒也开心了。
华夏自古便是最能吃苦的民族,只要给一点希望,那便能创造奇迹。
“那你就没有什么烦恼之事么?”
听到刘芒这话,老农笑着回道。
“要说烦恼,到也不是没有,就是前二年老大报名刘皇叔的军队,没有被选上!”
“哎,都怪老大不争气,不就是个背着东西跑么,这都跑不过别人,实在是太丢脸了!”
“就俺们村,李老二家那二小子,就因为参加了刘皇叔的部队,家里说亲的都要被踩破了大门!”
“只能盼望着刘皇叔下次征兵,老二或者老三能跑快一点,别再给我丢脸了!”
刘芒却是听的一脸惊疑,他虽然知道自己每次扩军,招兵完成的速度都很快,却不知道军人的地位已经高到这个成度了。
“老人家,你可别诓我,这当兵可是要打仗的,只要是打仗,就没有不死人的,你愿意让您儿子上战场!”
听到刘芒这话,那老农不高兴了。
“这位老爷,你怎么还没有我老农的觉悟高呢。”
“且不说那皇叔乃是神仙降世,百战百胜。”
“便不是,咱们也不能退缩啊,老农我活了半辈子了,从来没见过刘皇叔这么治世。”
“用刘皇叔的话来说,守护幽冀,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家园,若是没有刘皇叔,那我们能吃饱?”
“也就是刘皇叔人家老人家看不上我这老头子,要不然,我都想给刘皇叔打仗,仁义啊!”
听到这,刘芒不忍再听下去了。
这他么夸的,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强哥,怎么样,百姓无声的夸奖,是不是和吃了密一样?”
告别了老农,貂蝉一脸笑意的调笑着刘芒道。
“貂蝉娘娘说的没错,主公,你这不出来,不知道你在百姓中的威望有多高。”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算是修路,只要说是主公说的,不给钱,百姓也会自备干粮来帮忙!”
“不管什么事,只要前面加上主公说的,那百姓便会奉若神明。”
听到荀彧这话,刘芒虽然心中高兴,却也隐隐有些担忧。
过了阳平郡,刘芒等人又踏入了平原境内。
“邴原,有些百姓的工具,你也和大学联系一下,看能改进便改进一下,技术才能提高生产力么!”
听到刘芒吩咐,邴原赶忙答应。
“对了,公估,青州和北平的大学建设进度如何了?”
听到刘芒问话,孙乾赶忙答到。
“回主公,软硬件都已经没问题,只等着今年9月开始招生了!”
是的,为了跟上发展速度,刘芒又让孙乾开办了两所大学。
“好,大学跟上了,小学和中学也要跟上,不敢说人人都能上大学,可让人人都识字,还是要慢慢推进的!”
其实刘芒多虑了,这几年随着财政越来越好,不敢说村村有小学,但也做到了二三个村共有一所小学。
而老百姓有了余钱,也愿意送孩子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