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动这个时候开口了,“我想问一下,什么叫做战术?现实中的战术我非常了解,无非就是智谋与武力的结合,但在神选之战中,战术不就只是打打配合吗?我觉得随机应变才是最大的战术。”
李青微笑的点点头,他的身后出现了召唤师峡谷的平面图,李青对同样有着些许疑惑的王若雨道:“所谓神选之战的战术,就是把某种固定的,成型的英雄选择,完备的进攻手段称之为战术,而在英雄联盟中,战术也是一场游戏开场前的重要工作。从英雄选择开始,英雄间的配合,例如打野中路组合梦魇+发条?,下路组合机器人?+vn?,常见的配合技可以把自己在线上的能力全面的发展出来。?
然后,是了解你的团队适合什么样的战斗方式,一级团该不该打能不能打?
大小龙团是该主动还是该等待?
团队是适合野团还是线团,如何和敌方拉开经济差距,都是在战前的考虑,在开战前,用思维击败对手。”
李青看向身后,用手指着身后的召唤师峡谷,然后用不同的颜色和字幕在图中标记了一下,道:“我身后是一张英雄联盟召唤师峡谷的地图,蓝色及紫色数字代表野怪,字母代表草丛,白色数字及白色的“s”代表草丛和大龙小龙,大龙为s1,小龙为s2,对于战术的安排,之后我会多次使用这张地图。”
在地图上白色的数字从1到6,其中从中路向左第一个草丛为一号,向右的草丛为二号,左侧靠墙沿河的是3号,右侧沿墙草丛为四号,然后两边河道正中央的号码分别是5号和6号。
蓝(紫)色字数的1代表红buff区,2代表f4蜂椽鸟,3代表石头人,4代表三狼。5代表蓝buff,6代表蛤蟆。
蓝色a代表的是下路小龙巢右下侧的草丛;
b是1号红buff区下方的草丛;
c是3号石头人右上方的那个草丛;
d(不是草丛,但也必须要时刻放眼,这个眼位可以当做河道两侧的草丛眼来用,所以算作草丛)是小龙和大龙巣外侧;
e是蓝buff区的草丛;
f是6号蛤蟆上侧的草丛;
g是1号红buff正上方的草丛;
“我标注的数字和符号你们都要记住,以后就是我们的指令暗号。”李青拍了拍手,“接下来,我就来给你们讲一下现在在职业赛最基本的战术,也是我们将要执行的战术。”
李青将在各个路上画上了一个圈圈。
“这种打法现在是职业赛事的主流打法,打法十分明快,有物理后期(adc),法术后期(apc),上单主坦(mt),辅助(sup),打野半肉(jg),
下路adc+非户主,中单apc,上单主肉,打野半肉的安排,根据打野半肉的不同选择1j蓝或1j红。?
这个时候注意的就是1级团战术了,一般开场五人走,双方大都会在对方g-2的区域放置一个眼。
一方面,如果对方1级时在g-2附近区域出现。
说明对方想在己方蓝buff处做埋伏或在1、2或5、6处草丛中埋伏!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知道对方jg什么时候打掉了4鬼去打红了,为己方jg提供了反野的机会,这是一个简单的开盘思路。?”
李青微微一笑,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种模式,这样模式怎么打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在这个世界,除了那些真正的高手之外,似乎很少有人知道。
而这些正在听课的队友,他们毫无疑问也不知道为什么整个队伍中会有一个打野。
见他们似乎并没有什么疑问,李青又道:“
一般来讲在这种常规的战术中重要的便是“打野”,大概很多人不理解打野的作用。
打野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点开一片视野,团战前的探位,1j的对抗,打野都在其中扮演了强大的存在。?
开场进入对线阶段以后,眼位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上路需要在a处草丛以及下面的河道做好视野,但是,开场后的5分内,上路很少是有视野的。
这增加了来自野区的威胁,这时打野的重要性相对开始凸显,估算4分40秒左右的时间去点亮上路的河道或者a处草丛,有效抵御了gank和压制,这种套路的精髓便是在于这个“稳”!
在10到12分钟,做好s2处的视野,或主动或等待的去打这个第一个小龙,当然之前你们如果抓住了对方下路的失误一****掉对方下塔顺利配合打野和中路英雄拿掉了小龙,你们的优势就会凸现出来,这时通过打野和眼位的配合协作,分推模式发展全队,滚大雪球。?
关于团战我就不多讲了,只是一个主次顺序以及强开的问题,如果基础团战没有熟稔于心的话看这个战术我觉得也是无济于事。?
然后在22到25分钟的阶段,如果你们有强力的先手能力,
去s1的位置(并不是去打小龙)逼迫对方来打龙战,合理运用卡位和视野,打开团战,但是更多情况下,由于双方都十分谨慎,再加上双方装备差不一定被拉得非常大,所以一般多会产生2换3,2换2,1换1,这些尴尬的结局。
然后又没有办法去击杀龙,所以这里的龙战便十分重要,具体的龙战细节我今天就没有必要讲解了,这个以实战为主。
而团战经验需要不断地实践去累积。?
并不是说这个战术十分简略。
我们常常可以遇到上路压制的情况,比如石头人对上了吸血鬼,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有一个“逆”的策略了,这个战术就是换线速推流了。
比如吸血鬼属于上路比较恶心人的英雄了,所以我们需要去压制他的补刀,降低被gank的可能性,而这个办法,就是换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