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公元前351年,申不害这哥们儿一跃成了韩国的国相。
你瞧瞧他以前,不过是郑国的一个小跟班儿,整天就知道琢磨黄老之道和法家那点儿学问。
可这哥们儿有眼光啊,主动跟韩昭侯套近乎,结果一跃成了国相。
治理韩国十五年,把韩国搞得风生水起,牛气冲天!
有一天,申不害想给堂哥谋个一官半职的,可韩昭侯就是不答应。
申不害郁闷了,韩昭侯就说了:“我请你当国相,是为了让韩国强大。
现在你倒好,想拿公权私用,破坏自己定的规矩,你说咋办?”
申不害一听,得,咱还是换个地儿住吧,得躲躲我堂哥,于是麻溜儿地搬家。
还顺便请罪说:“大王,我错了,您才是对的。”
韩昭侯这哥们儿可是个节俭的主儿,裤子破了都舍不得扔。
侍从们都说他抠门儿,可他倒好,直接一句:
“我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关乎国家大事,这破裤子得赏给有功之臣。”
瞧瞧,这就是境界!
公元前350年,再说说秦国的卫鞅开始搞改革。
先修了咸阳宫,然后把都城迁到咸阳。
为了鼓励生育、少分军功,他下令禁止老百姓父子兄弟睡一个炕上,必须分家。
又把村落合并成县,一下子搞出来三十一个县,这可是中国最早的县哦!
同时废除井田制、打破土地疆界、统一计量单位什么的都干了。
又改革赋税,可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公元前341年,魏国庞涓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威王求救。
齐威王纠结啊,不知道早救好,还是晚救好。
成侯邹忌说:“不救最好。”
田忌说:“不能不救啊,韩国亡了,魏国也完了,还是早早出兵吧。”
孙膑就说了:“救是要救的,但现在不救。
我们不能听韩国的使唤,要有主动权。
等韩国撑不住了,再来求救。
我们再出兵,这样恩情就大了,关系也更亲密了,而且魏国的军队也打累了。
我们一战而定,一举两得,名和利就都有了。”
齐威王一听,觉得孙膑说得有道理,就答应了韩国使臣,但就是拖着不出兵。
韩国以为齐国会大力支持,就全力反抗,结果五次大败,只好又来求齐威王。
齐威王就派田忌、田婴、田盼当大将,孙膑当军师,又用了围魏救赵的老办法,直攻魏国都城。
庞涓有了上次的教训只好退兵。
魏国集中全国兵力,让太子申去抵挡齐国军队。
孙膑对田忌说:“魏国、赵国、韩国的士兵向来瞧不起我们齐国士兵,觉得我们不行。
所以,我们要找机会,用我们的优点打他们的缺点。”
他还引用《孙武兵法》说:“一百里孤军深入,会损失上将军;五十里孤军深入,最多只剩一半士兵。”
于是,孙膑就用了减灶增兵的计谋。
第一天建十万个做饭的火灶,第二天减到五万,第三天只剩二万。
庞涓追了三天,发现齐国兵灶越来越少了,就笑了。
他觉得齐国兵胆子太小,已经逃跑一大半了,就亲自带着一小队骑兵,追击齐军。
结果,孙膑在马陵道设下埋伏,让人在刮得干干净净的白树干上,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夜里看到树上的字,还没看完呢,就被齐国埋伏的弓箭手射死了。
他拔剑自尽死前叹息说:“孙膑这小子最终还是成名了!”
齐军俘虏了太子申,大获全胜!
公元前321年,田文这哥们儿还是齐国靖郭君四十个儿子中的一个,还是小老婆生的呢!
可他风流倜傥,懂事又有智慧,就建议自己老爹散财养士,结果用散出去的钱,养了许多死士,也就是心腹中的心腹。
老爹看他有出息,就让他管家待客,果然受到了宾客的夸奖,高兴得想让他接替家业。
后来靖郭君死了,田文接班成了薛公,也就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孟尝君!
孟尝君这人可有意思了。
到处搜罗人才,什么人都要,有游士,有罪犯,给他们成家立业,还帮助他们的亲戚。
于是,就有了几千人的门客,那时叫食客。
这些食客们,都认为孟尝君跟自己最好。
他的美名也就传遍了天下。
有一次孟尝君去楚国访问,楚王送给他一张象牙床,可把他高兴坏了。
可他还没高兴多久呢。
登徒子这哥们儿,对就是那个千古以来最好色的男人,他也怕就开始搞事情了。
他不愿意把象牙床送回去,还跟公孙戌说,这玩意儿太珍贵了,出了问题,卖了老婆孩子都赔不起!
公孙戌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去找孟尝君,劝他把象牙床退给楚王。
孟尝君一听,觉得公孙戌说得有理,就把象牙床退给了楚王。
公孙戌一看事儿办成了,高兴地就跑了,他要找登徒子要回扣,结果被孟尝君揪回来,问,为什么那么高兴。
公孙戌只好把登徒子的话说了出来。
孟尝君一听下令说:“只要有人能弘扬我的仁义,指出我的过失。
即使是收了点儿礼物,也没什么,请大家都来给我提意见吧!”
这可真是虚心接受批评的典范啊!
司马光说,孟尝君这人能虚心接受意见,只要你说得对,即使是被他利用了,也不生气,更别说真正的仁义之言了。
《诗经》里说得好:“采集蔓菁,采集土瓜,根好根坏不要管它。”
孟尝君就是做到了这一点儿啊!
不过,叶还生说,有些人啊以仁义为天下,有些人呢以仁义卖天下,有些人以仁义得天下,有些人以仁义骗天下。
咱们老百姓可不管那么多,只要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的,就是真仁真义,否则全是假仁假义!
所以,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我们全天下的平头百姓什么也不管,只管要好处,能给我们好处的就是真仁义!
这话说得没错儿吧!哈哈哈!
这个时候呢!一个大人物出来了,孔老三,就是孟子开讲啦!
他主要在说,君王要仁义,老百姓才能high翻天。
公元前336年,山东的大佬孔老三,就是孟子大大,主动跑去见了魏惠王。
魏惠王一看,这大佬来头不小啊,赶紧问:“老孟啊,你能给我带来啥好处不?”
孟子一听,就翻了个白眼:“你丫一个国君,怎么满脑子都是好处啊?
有点出息行不行!告诉你,有了仁义,好处自然就来啦!
你想啊,要是全国上下,从君王到大夫,再到老百姓,都想着好处,那不得乱成一锅粥啊?
可你有了仁爱,身边的人就都会爱你、尊重你,忠义之士就会跟着你混啦!”
魏惠王一听,觉得有道理,就点了点头。
其实啊,孟子一开始也迷糊着呢,就去问他的老师孔汲:
“老师啊,治理百姓到底啥最要紧啊?”
孔汲就告诉他:“让老百姓先得到好处呗!”
孟子又不懂了:“那为啥不说仁义,非要说好处呢?”
孔汲就解释:“傻孩子,人人有好处就是最大的仁义啊!
上边的人不仁,下边的人就会乱来;
上边的人不义,下边的人就会骗来骗去,争来抢去。
那才是最不利的局面啊!
《易经》都说了:‘利者义之和也。’就是让老百姓得到好处,那才是真正的仁义之道啊!”
后来司马光也说了:“孔汲和孟子其实讲的是一个道理啦。
只有真正有仁心的人,才能懂得仁义的真正含义。
孟子对魏惠王直接讲仁义,而不讲好处,是因为他知道魏惠王是个啥货色嘛!哈哈哈!”
司马光真的笑了,因为我也笑了。
孔汲这人,其实就是子思,也就是孔子的亲孙子啦!
他写的《中庸》可是有名的很呢!
不过啊,叶还生认为,做为一个国君最大的仁义,就是让老百姓得到好处啦!
这个好处是啥呢?
就是有吃有喝、吃饱穿暖啦!
也就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啦!
这就是君王的仁义之道!
可惜啊历史总是轮回的,哪有什么永远的好处可言呢?
世间万事,分分合合,每当关键时刻到来,天下大乱,土地兼并,老百姓的苦难就来啦!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我们看到的地图边界的变幻,那可是血流成河的战争!
所以说,千古仁义皆笑谈!
兴,百姓苦,亡百姓也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