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秦王嬴政,可谓是一代牛逼哄哄的君主,心里跟明镜似的,对江山社稷的重要性了如指掌。
这吕不韦老兄呢,之前侍奉先王的时候,功劳简直堆得跟山一样高,嬴政瞅着这情况,手里的杀剑硬是举不起来,估计内心戏是:“哎呀,这剑咋这么重呢,算了算了,放他一马。”
公元前237年,冬天里的十月,天气冷得跟冰箱似的。
吕不韦这哥们儿突然被罢免了相国之位,就像被秋风扫落叶一样,从京城给扫到了他的封地河南洛阳。
秦国上下听到这消息,一片哗然,估计都在想:“卧槽,这剧情反转得太快了吧!”
这时候,王族大臣们开始趁机打小报告:“大王啊,那些诸侯国来我们秦国混饭吃的官员们,大多数都是心怀不轨,替他们主子来搞事情的。
咱们得把他们统统赶走才行!”
嬴政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于是下令全国范围内大搜索,驱逐外来人口。
这其中呢,有个楚国的哥们儿叫李斯,他也在被驱逐的名单上。
这李斯可不是吃素的,脑子灵光得很。他知道自己要被赶走了,就赶紧给秦王写了封信:“大王啊,您回忆一下,以前穆公多牛逼啊,到处招贤纳士。
西边找了个叫由余的,东边挖了个叫百里奚的,宋国还娶了个叫蹇叔的媳妇儿,晋国也搞来了丕豹和公孙支这两个猛男。
这些人一来,秦国就强得不要不要的,吞并了二十多个小国家,称霸西戎。
后来的孝公、惠王、昭王也都是靠了外来人才才把秦国治理得风生水起。
您现在咋就反其道而行之了呢?
美色、音乐、宝珠、美玉这些好东西您一样都不缺,可是对于人才您咋就这么抠门儿呢?
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外来人就一律不要。
这样下去秦国可咋整啊?”
嬴政看了李斯的信后,如梦初醒:“哎呀妈呀,说得对啊!”
于是急忙把李斯召回来,恢复了他的官职,并且撤销了逐客令。
这时候李斯已经走到了骊邑,听到召回令立马掉头往回跑,估计内心戏是:“哈哈,终于不用吃土了!”
最后,嬴政采纳了李斯的计策,暗地里派了一堆能说会道的家伙,带着金珠宝玉去游说各国国君。
对于那些有名望、有势力的人。能用钱砸的就砸。不能砸的就直接暗杀。
这样一来。各国国君和臣民之间的关系。就被搅得一团糟纷纷扬扬,离离散散。
然后,秦国再派出猛将,带着大军去攻打各国,没几年就把天下给兼并了。
说起来啊,这天下大事,还真是得靠人才和计谋才能搞定啊!
话说公元前236年,赵国跟打了鸡血似的,一股脑儿地狂怼燕国,把阳城都抢到手了。
结果战事还没停呢,秦国那帮兄弟也坐不住了,大将王翦、桓带着一票人马就杀向赵国。
他们攻打邺地的那股狠劲儿,简直就像饿虎看见了肉,一口气儿就吞了九个城邑。
王翦这哥们儿更是猛如虎,带着兵就去攻打阏与、阳地。
桓也不甘示弱,直接就抢了邺和安阳。
赵国这边呢,国君悼襄王一脚蹬了西天,他儿子赵迁就顺利接了班,当上了幽缪王。
这赵迁的老妈啊,原来是个妓女,把悼襄王迷得神魂颠倒,连正妻生的长子赵嘉都不要了,硬是把赵迁立为太子。
这赵迁啊,出了名的品行不端,全国都知道他是个荒唐货!
再说说秦国那边儿,文信侯吕不韦回封国,晃悠了一年多。
这期间啊,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都争着抢着去请他,车马多得跟蚂蚁搬家似的,在道上排成了长龙。
嬴政一看这架势,心里就犯嘀咕了:这吕不韦,别再给我搞出啥幺蛾子来!
于是呢,就给吕不韦发了条微信,大概意思就是:
“您老给秦国立了啥功啊?在河南享受着十万户封地的收入,您跟秦国到底啥关系啊?还叫您‘仲父’?您老还是带着家人去蜀地度度假吧!”
吕不韦一看这信息,就知道自己快被逼上绝路了,心里那个怕怕啊!
公元前235年,秦国的吕不韦终于扛不住了,喝了杯毒酒就见了阎王。
他家人呢,也不敢声张,偷偷摸摸就把他给埋了。
嬴政听说这事儿后,立马下令:
凡是参加了吕不韦葬礼的舍人,一律驱逐出境;
还说:“以后啊,谁要是像吕不韦那样乱搞,就把他家族的财产全充公!”
这么一来啊,秦国上下都吓得跟个鹌鹑似的。
吕不韦他聪明吗?拿人当货物交易。
谁说吕不韦聪明啊!
用封国换宗族灭亡。这货简直就是个穿墙行窃的大盗啊!穿墙行窃的我见过多了,可没见过偷整个洛阳的!
这话啊,也算是给吕不韦定了个性吧!
那时的秦国,简直就像老天爷的“失宠儿”,从六月到八月,连一滴雨水的影子都没见着。
可秦国这群“硬汉”,干旱对他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别说挡不住他们征战的步伐,他们简直比打了鸡血还要勇猛!
这不,一口气就调动了四个郡的小弟,浩浩荡荡地跑去给魏国当打手,痛扁楚国。
公元前234年,秦国的桓大将军带着一群“古惑仔”就跑去赵国“串门”了。
在平阳这块地盘上,把赵国的扈辄大军,虐得那叫一个落花流水啊!
听说啊,斩杀了整整十万人,连扈辄这位大佬都挂了!
赵国国君一看这架势,立马任命李牧为“扛把子”,带着小弟们去宜安、肥下跟秦军火拼。
结果呢?
秦军被打得灰头土脸,桓将军只好夹着尾巴逃回秦国。
赵王一看这战绩,乐得合不拢嘴,直接封李牧为武安君,这简直就是赵国的“战神”啊!
到了公元前233年,桓将军这位“不死小强”又重出江湖了!
这次他瞄准了赵国的宜安、平阳、武城,一口气全给抢了过来。
这秦国啊,简直就是“霸霸”级别的存在,挡都挡不住啊!
看来他们扩张的瘾还没过够呢!
这时候,韩国的国君韩安一看秦国这么牛逼哄哄的,心里就开始打小九九了。
他琢磨着,还是跟秦国“套近乎”比较靠谱,于是大方地把土地割让给秦国,还献上了国君的大印,低声下气地请求成为秦国的小弟。
为了表示诚意呢,他还特地派遣韩非这位“文化人”去秦国拜见秦王,这简直就是“抱大腿”的经典操作啊!
这韩非啊,可是韩国的一位大才子哦!
他精通各种法术学说,眼看着韩国国力一天天衰弱下去,心里那个急啊!
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
他多次给韩王写信求取录用,可惜啊,韩王就是眼瞎,不识货!
韩非心里那个气啊,觉得韩国治国就是不懂得珍惜人才,选拔贤能;
反而把那些虚浮无能、只会拍马屁的人捧得高高的。
国势宽松的时候就宠着那些名不副实的“砖家”;
国势紧急的时候就随便抓些“打酱油”的武士来充数。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简直就是废柴;
能用的人却又不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韩非为那些被奸邪权臣排挤的廉洁正直的人感到悲哀啊!
于是呢,韩非就把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对历史的考察都写进了文章里。
《孤愤》、《五蠹》、《内储》、《外储》、《说林》、《说难》等等啊,一共五十六篇文章、十多万字呢!
他的这些文章啊,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直指韩国政治的弊端和社会的黑暗;
也像一盏盏明灯啊,为后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这韩非可真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啊!
可惜啊,韩国就是不珍惜这样的大才子、大忠臣!
哎呀呀,看这段历史啊,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呐!
秦国那么强大、那么不可一世;可韩国呢?
虽然有韩非这样的大才子、大忠臣,却还是免不了衰亡的命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