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武定国上朝之后,是不是真的权倾一方,指手画脚呢?貌似这才是权臣应该有的画风。
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
“嗯……陛下说的有道理,臣全听陛下的意思办。”
“嗯,臣没意见,按陛下的意思办。”
“嗯,臣……那啥,反正按陛下的意思办就行了。”
别看武定国身处高位,然而他就像是一个木头桩子一样,差不多快成了应声虫。这让一旁的太监总管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我的楚国公呀,你别总是抢咱家的工作呀!你都把我的台词说了,咱家说啥呢?
武定国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其实是和他的心态分不开的。
说白了点,就是有些消极罢了。
反正也是当靶子,我就安安静静的当一个好靶子就行了呗,别招惹我,我也不去招惹谁,大家好好过日子。没准这二十年就这么混过去了。
每次上朝,武定国鼻观口,口观心,也不知道是不是魂游天外,反正是不参与决策,也不会跟自己的皇帝大哥唱对台戏。
这个时候的皇帝大哥,可谓是雄心万丈,每次都会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武定国可不想这个时候去触他的霉头。
第二个嘛,也是最近这段时间,实在是没什么大事情要决断的。武定国没必要插嘴,得罪人。
老皇帝去世,一大堆事情还是会按照老皇帝的既定政策执行,这就是所谓的遵循祖制。大家也都该干嘛干嘛,没有什么出挑的地方。或许有时候皇帝会突发奇想,弄出什么幺蛾子来,但是自然会有正直的大臣站出来提醒,劝诫皇帝。
皇帝大哥这个时候充分的展现了他的从善如流,基本上别人的反对意见,只要是言之有理,他都会认真听取。做好一个纳谏如流的好皇帝,一直是皇帝大哥的梦想。
不过,这段日子也有会结束的一天,新的问题总会发生,并且提到朝堂之上,等待最高决策者的判断。
比如说,这次上朝。兵部尚书周玉琳就站了出来,报告了一个新的事情。
“启奏陛下,鞑靼汗国发生内乱,鞑靼左亲王帖木·巴特尔起兵造反,意图推翻他的叔父,乞力·巴特尔汗的统治。双方已经集结了数十万大军,开展了一个多月的战斗。目前,其乞力·巴特尔汗小输一阵,折损了五万兵力。”
北方四国的动向一直是大康朝廷关心的内容,这次鞑靼汗国内乱,自然是逃不过大康探子的眼睛。
朝堂的文武百官,听见这个消息,普遍脸上带着微笑。这不是大好事吗?自家的死对头如今陷入内乱,自顾不暇,那么自己的边关就能确保一定时间的安稳了。没有北方狼族的寇边,那么边关的军队消耗也会变少,这能省下大笔的钱粮呢!
再说了,他们无论是谁赢了,鞑靼汗国必然元气大伤,趁他病要他命。等到他们俩精疲力竭的时候,自己的大军远出塞外,定能弄出个大捷来。这滚滚的军功,仿佛在朝着人们招手一样。
“好机会啊!陛下,这次鞑靼人陷入了内乱,等到他们都精疲力竭的时候,可以让武胜军,常捷军北出萧关,雁门关,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给我大康再次拓展版图。甚至能够实现当年冠军侯霍去病的伟业也说不定啊!”
“呵呵,何将军,你太着急了,先让他们打一会儿吧,或许,还能让他们打得更久一点,比如学习一下高丽国战场的模式。让他们双方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样我们再去摘桃子,岂不更美?”
文武之间非常难得的取得了意见一致,双方甚至都开始划分各自的分工了。文官先上,挑拨离间,煽风点火,等到双方都打不动了,武将再上,搂草打兔子,全都给干掉。
这样的套路,上一次北方四国大战的时候就用过了。所以,再来一次,也是熟门熟路。
就连皇帝大哥,这个时候脸上都露出了喜色,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正好,其实朕也是这么想的。看看武定国,是不是也这么想的?
皇帝大哥瞟了一眼武定国,破天荒的,武定国居然没有打瞌睡,反倒是露出了一脸的凝重,仿佛在思考什么,而且好像是十分忌惮的样子。
这下子,皇帝大哥心里咯噔了一下,自己这个兄弟,这种表情可是多少年没见到了。依稀记得,当初在潇湘省大水灾要来的时候,武定国就是这么一副凝重的表情。难道?这次鞑靼国内乱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是一件极具危险的事情?
“楚国公?楚国公……武定国!”
“哦哦,陛下……臣在。”
“在想什么呢?这一脸凝重的样子,莫非是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吗?”
皇帝这么一问,这个时候,文武百官都反应了过来。哎哟喂,今儿个楚国公换了表情了喂,总算不是当木头人了。只不过,这表情是个什么意思,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武定国没有说话,只是皱着眉头,他心里有种非常不好的预感。但是这个时候,他的确什么都说不上来。别国内乱,难道不是好事吗?为啥我这么心神不宁呢?
满朝文武并非酒囊饭袋,见到武定国这样,很多仁人志士这个时候也反应了过来。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次内乱,搞不好可能对大康造成一个坏事情。
还没等武定国开口,台阶下的百官人群里面,就有人站了出来,提出了武定国担忧的事情。
“启禀陛下,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古人云,乱世出英雄,若是帖木巴特尔有英雄之姿,他未必不可能一统草原!到那个时候,我们将要面对一个齐心协力的鞑靼汗国,而且还是一个英雄统领的鞑靼汗国,这样对于我大康是祸非福啊。”
“陛下,臣也觉得,刚才毋大人言之有理,目前乞力巴特尔在位,他已经被我大康打得失去了雄心壮志,只求偏安。这样,他在位的情况下,鞑靼人是绝对不敢南下侵犯我国边境的。若是让他们俩分出了胜负,恐怕我大康北方将永无宁日了。”
站出来的人,一个叫做毋海峰,工部右侍郎,和吴维训搞搭档的。另一个叫做杨言军,乃是御史台的当值御史。
这俩人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俩老乡,都来自黄土高原,一口标准的陕普,听着分外亲切。而他们的家乡,那是个直面草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