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已下定了决心?”赵复好不容易才平复下激荡的心情,沉声问道。
姚燧缓缓地点点头。
“无论,他是谁?”
果然有问题啊……姚燧有种被骗上了贼船的感觉。
却只能苦笑着继续点头,曲起左手三指抱住右手,左手小指指向右手手腕,两个大拇指交叉上翘。同时,身体微微前倾,对着赵复行了个端端正正的叉手之礼。
赵复不由恍惚。
这不仅仅是姚燧对自己的承诺,而是他代表着北地汉人士族,对自己的承诺。
为了这个承诺,自己在北地孤守了五十年……
时移世易,五十年间,天地动荡,沧海桑田。
蒙古国变成了大元国,大宋国却最终成了过眼云烟。这天下,再不可能有大宋,自己又该何去何从?
赵复肃然回礼。
当年,被迫随着姚燧的叔父姚枢北上大都时,赵复便存着与北地汉人士族合作的心思。希望能协助他们,极力培养出一个完全汉化的帝王,以此推动南北的和解。
哪怕不能帮助大宋收复北地,也得让北兵在攻宋之时,受到内部的掣肘。
然而,五十年来,自己的学问已经传播于中原各处,却始终就得不到这些士人的真正认同。
因为,他们有自己效忠的对象,他们有自己的最终目标。
直到,太子真金暴毙而亡……
虽然姚燧今日是只是口头上的承诺,未必就能在朝野间形成一股反对蒙古人的势力,但终究是走出了这第一步。
而且,无论甄鑫的真实身份,到底是谁!
“姚某还有一事,须请赵先生明示。”
“请讲。”
“今后天下,当以汉人为主,赵先生觉得,南人能否相从?”
此时谈论天下的归属,听着有些可笑。但是亲兄弟明算账,为了避免日后南北合作内部的纷争,的确有必要把这问题先说清楚。
也就是,如果今后有希望重新建立一个新朝,那么这个新的朝廷是否会延续“大宋”的称号?
故宋已经不在,让北地汉人追随赵氏之后反元复宋,无疑是件很可笑的事。
赵复至今还是以宋人自居,他愿意为了合作而放弃他心中的故宋吗?
“他的意思呢?”赵复轻声问道。
“他说,此后天下当无南人,唯有汉人!”
难怪,姚燧会全力支持此人……赵复眼神略显黯然。
这是自己亲手塑造出来的一个棋子,原以为让他在南边生活、长大,接受故宋遗老的教导,可以让他以宋人为荣,让他的将来会为了恢复故宋而奋斗。
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成长,却依然心向汉人,这让赵复深感无奈。
陈宜中,这十年间他到底给孩子教了些什么?
到如今,自己再不可能有时间重新布局,也不可能有机会重新挑选能让北地士族倾意的辅佐之人。
赵复长长地叹了口气。
当年,赵宋降后,三宫北上。赵复在第一时间以故宋臣子身份前去拜谒,可是无论是皇太后谢道清,还是恭帝赵显,都对自己避而不见。
甚至那些被迫北上的诸位宋臣,都视自己如蛇蝎。
他们早已被吓破了胆,自己又如何去扶持这些已经无胆无魄之人,来反抗越来越强大的蒙元?
联合汉人,以对抗蒙古人,赵复知道甄鑫的思路是对的,只有如此才能挣得唯一获胜的可能。
但是赵复的心里,依然失落。
好在,自故宋皇室降元之后,这失落便一直存在至今,倒也已经习惯。
也好,既然没了选择的余地,那就应当与这些同样无路可走的汉人士族一起,努力地去闯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他,会来大都吗?”
姚燧坚定地点点头。
“你没有制止他?”赵复的脸上,写满了患得患失。
他既为甄鑫的勇于担当而感到欣慰,却又担心他年少轻狂,在冲动之下做些不计后果之事。
姚燧摇摇头,说道:“他说,既然决定要上这条道,就不能瞻前顾后。虽然对他个人来说,此时静待于江南,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也没有不劳而得的收获。
正所谓,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赵复不由颔首。
“为此,他决定先送给朝廷一份大礼。”
赵复皱起眉头。
不得不承认,这枚自己一手造就的棋子,似乎已经完全脱离了自己的掌控。甚至于他的一言一行,都让自己百思莫解。
……
每逢乱世,天下动荡,便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天才也会如同璀璨星辰般纷纷涌现,试图照亮处于黑暗之中的这段历史长河。
他们或生于贫寒之家,怀揣一步登天的梦想。或出身名门望族,试图让家族延续曾经的辉煌。有的运筹帷幄,致胜千里。有的深耕田野,厚积薄发。有的扶持明君,以挣从龙之功。
纵观数千年的历史,有无数文臣武将可称得上“天才”两字。然而,真正堪称“经邦济世”的天才,其实屈指可数。
管仲、范蠡、萧何,都堪称其中的典范。
曾经如流星般划过忽必烈王朝的王文统,虽然无法与这些人比肩,却也算得上那个时代的天才。
战争,并不仅仅只是战场之上的比斗。否则英勇盖世的项羽也不会痛失大好局面,而被迫自刎于乌江。
经济实力的强弱,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
军队给养、武器装备、战马粮草,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保障。如何维持着不被战事破坏的民生与经济,为战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才是决定最终胜负的关键因素。
忽必烈能够击败当时兵力远胜于他的幼弟阿里不哥而坐稳蒙古的汗位,凭借的正是中原汉地,远超于漠北的经济供养能力。
蒙哥汗暴毙于钓鱼城下之后,正在率兵攻宋的忽必烈在第一时间从鄂州前线赶回燕京,自立为蒙古国的汗王。并发布“中统建元诏”,改元“中统”。
意为“中朝正统、天下一家”。
以汉法治理这个新兴的蒙古王朝,是支持忽必烈登位的汉人文武为其确定的基本国策。
是以,忽必烈于第一时间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并以汉人王文统为首任平章政事,总领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