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洪水来的时候毫无预兆,不知道洪水什么时候来,你们又怎么决定何时上山?何时搬粮食,运送家畜?”
“最严重的问题是,现在家家户户都种的高产粮食,而且几乎是一年四季,地里的粮食都没有断过,暂且估摸洪水是雨季,最热的时候来,那个时候正是玉米和红薯交替种植的时候,收玉米,种红薯,大家认为自己忙的过来吗?”
“辛苦大半年,最后颗粒无收难道就是你们想要的吗?”
话说到这里,余林心里多少有些生气,更多的是觉得这些人冥顽不灵。
不管是挖蓄水池,还是这次修筑河堤,都不是为了别人,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就是这样他们依旧觉得麻烦,不为所动,就让人觉得无药可救!
说到最后,余林的语气里不免带上了个人情绪,说出的话也有些责备的意思。
“诸位,面对天灾,我们已经逃避两次了,去年大旱,许大人估计也逐个村子通知挖蓄水池了吧,但是又有多少人听进去,并且照做了?最后的结果又是如何,你们自己心里门清。”
“能提前规避损失的,却非要不信命,然后去碰一碰,最后碰的满头是血,哭着喊着埋怨老天,却从来不怪自己,各位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的,所以要不要修建河堤看你们自己,我余林只能说这么多了,毕竟我不是许大人,真没必要替你们操心。”
余林最后这番话可谓是说的很难听了,几乎是将他们的遮羞布全扯开了。
有些人面色羞的通红,看向余林的眼神还有一些责怪。
有些人同样脸色难看,但却是意识到自己问题所在的羞愧。
但出奇的是,不管哪种人,此刻都没反驳一句。
许少博也觉得这些人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余家村这么个邻村在前面探路,为什么就不能跟着走,就像余林说的非要自己碰的满头是血,然后才开始后悔。
但是身为县令,一方父母官,许少博却不能说出那些责怪他们的话。
深深叹了口气,许少博说道:“余林大哥话糙理不糙,都说人定胜天,咱们为何不能博一博呢?”
终于一名老者开口了,他朝许少博拱了拱手,然后说道:“大人,道理我们都懂了,回头便去余家村学习,既然神女都警示了,那咱们也不能再轻视!”
许少博点点头:“可以的,另外本官已经将此事上奏朝廷了,届时会有钦天监观天象,将结果告诉我们,朝廷也会派出军队帮助大家,但实际上还是要靠大家自己重视,都能明白吗?”
沉默过后,众人纷纷答明白。
从神女庙散去后,一群人再次浩浩荡荡的涌向余家村,还未走近,便能老远看到那河岸对面耸立着的高大建筑。
让众人再次见识了余家村村民的行动力有多强。
余林找了几个主要负责修建河堤的人,同各村来的人讲解修建河堤的相关事宜。
有认真听的,也有到处逛,然后询问的。
在得知余家村的人甚至要将河对面的河堤也修筑起来的时候,大家不免感觉到惊讶。
“只修建这边的就足以保证村子的安全了,为什么还要管对面的,这不是有点……”
“有点吃力不讨好对吗?或者说有点多余是吗?”回答他问题的是余家大房的余田,他黝黑憨厚的脸上露出笑容,并没有生气的样子。
对方不置可否。
余田说道:“这你就不知道了,我们村子要的可不止是洪水来了能保护好村子,我们还要在洪水雨季能正常出行,村民们能正常生活,去县城也好,去别的地方也罢,都要不受洪水的威胁。”
对方听了大为震撼,关于河堤修建的情况他也了解了很多,自然也明白了余田的意思。
如果河岸两边都修建了高高的河堤,将洪水拦截在河道中间,那余田说的雨季出行无忧的情况自然不成问题。
那人还是不死心,他说道:“不管怎么说,河岸那边你们真没必要管,即便要管难道不该是官府的事吗?”
他没说的是,他认为给村子修建河堤也应该是官府的事情。
余田脸上的笑意淡了一些,但依旧耐心的解释道:“我方才就说了两岸都修建河堤是为了我们自己,既然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想要方便,就自己动手难道有问题吗?”
“官府固然有责任,但不是全部责任都在他们,而且许大人也说了支持我们这么做,同样的官府也不会坐视不理,会派人手帮助我们,但是在这之前我们难道就不用动了吗?难道要一直等着吗?”
说到这里,余田鄙视的看了那人一眼:“我们余家村的村民可没有那种一直等别人帮忙的习惯。我要忙了,麻烦你让一下。”
对方讪讪的起身,让开了位置,看着余田再次全身心的投入到忙碌中,他转身离开。
两人的对话,周围不少人都听见了。
有人很赞同,觉得自己的事情靠别人不行,为了福泽子孙后代们,应该立即行动。
也有人不以为然,觉得既然官府答应了派人帮自己,那不用白不用。
太阳西斜,夜幕开始降临,各村的人也都陆续离开。
等人都差不多走完了,众人才聚在一起讨论今天的事情。
言谈之中,几乎都是对其他村那些奇葩想法的惊讶和不理解。
王族长和孙族长任由大家讨论。
到最后王族长说道:“好了,今天这事不是什么大事,真有问题那也是县衙的事,咱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孙族长也开口说道:“说点不要脸的话,咱们可跟他们不一样,咱们有佑佑在,就能落下他们老远了,只能说希望他们能好好听许大人的安排,莫要再跟去年那样了,不然谁都帮不了他们。”
“好了,天色不早了,大家都回去休息吧,明天还有得忙呢!”
……
县衙内,许少博刚坐下休息,便接到了京城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