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回复后,林初一提着装着剩下的辣椒种子和碎银、铜钱的袋子,走进了里正家的堂屋。
里正见林初一进来了,乐呵呵的招呼她过去坐。
里正之前是在院子里镇场的,原本遇见有人挑事,是准备替林初一出头的。
敢在他的地盘挑事,那就是不把他这个里正放在眼里,于情于理他都得出来管一管。
结果没等他动手,林初一就先出手了,虽然是对方挑衅在先,但动手总归不好,他这个里正要是看见了不能坐视不理。
于是里正干脆直接退回屋里,假装自己不在场没看见,由着林初一杀鸡儆猴,后半段更是直接不出现了,一直在屋里喝茶躲清静。
这会儿事情都办完了,他自然也可以出去了,但外头人都已经走了,他也没必要出去了,就在屋里等着,过会儿就要开饭了。
刚才在屋里的时候,他就跟自己的妻子王氏说了林初一上午给了他五两银子的事情。
两人便合计着请林初一姐弟在家里吃顿便饭,增进两家人的感情。
这会儿见林初一提着东西进来,他是半点儿都不意外。
“我后半段都没出去,外边事情还顺利吧?”里正问道。
“托您的福,除了那几个挑事的,后头一切顺利。”
“那就好。”
眼看着就要冷场了,林初一赶紧抛出在外头想好的话题,“对了,里正爷爷,我还有一件事要向您请教。”
“哦?什么事?”里正闻言正襟危坐,神色也郑重了不少。
“我想安排家里的几个孩子去学堂读书,听说上学堂要先给夫子拜师礼,我也没有经验,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想让您老帮着指点指点。”
里正原以为是什么大事,没想到林初一要问的是这个事儿,表情一下子放松下来。
读书好啊,村里送孩子去学堂读书的人家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是他们不想吗?不是,是他们供不起。
在学堂读书,每年都要交上二两银子的束修,还要自备纸墨笔砚,这些都是消耗品,一年下来就要花掉三五两银子。
除此之外,逢年过节还要给夫子准备节礼,这就又是一笔开支。
普通人家维持温饱已经很困难了,更别提花大价钱培养一个读书人了。
但稍有余力的人家,都会送自家的后辈去读书,因为在这个时代,科举入仕是摆在老百姓面前的改变现状的最好途径。
大楚朝的皇帝十分看重读书人,给了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很多福利。
就拿秀才来说,成功考中秀才之后,每个月会收到朝廷发的一两月银还有一个月30升米的供给,偶尔还会发放鱼肉油盐。
也就是说,考中秀才之后,只要不是花钱大手大脚的人,就算天天在家什么也不干,也不会被饿死。
除此之外秀才可以见官不拜,若是秀才犯了事,不能用刑,必须先革除功名方能行刑。
这些都是给秀才的个人福利,还有一项举措可以惠及他人,那便是免税政策。
秀才可以给一百亩良田免税,这个地不一定是秀才自己的,其他人的地也可以挂靠在他的名下,利用他的免税份例,合理避税。
很多地主为了少交税,都会选择和新晋秀才公合作,用一定的金钱换取免税份额,这也是秀才的另一个经济来源。
若是考中秀才就选择躺平,放弃继续考举人的话,凭借这两项收益就足够度日了。
但这种人只是少数,人往高处走,能考中秀才的,大部分都想去搏一搏看能不能考中举人。
到了考举人的时候,普通学堂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了,他们得到更高级的县学、府学,或者大书院求学。
其中需要花费的成本是考秀才时的数倍,而且中举的概率也比考秀才低上数倍。
若是能在前几次的考试中中举,自然是皆大欢喜。
若是屡试不中,但又不甘心之前投入的成本打水漂,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有的人考到五六十岁,还在坚持考试,最终也只是一个秀才,还会因为坚持科考,连累本就不富裕的家庭。
而有的人则会在一次次的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举人老爷,获得进京赶考的资格,在那个群英荟萃的考场里博取为数不多的进士名额,从一个农家子弟摇身一变成为百姓敬畏的官老爷,彻底改换门庭,光宗耀祖。
能通过科举成为朝廷命官的终归只是少数,但正是这种人的出现,让普通百姓们看到了希望。
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把自家的孩子送去读书,期望着自家的孩子能成为下一个官老爷。
里正自己就读过书,自然知道读书识字的重要性,所以他把自家的两个儿子都送去读书了。
只可惜他们都不是读书的料,老大的水平跟他差不多,老二更是一看书就脑袋疼,后来一个成了账房先生,一个只能在地里刨食。
里正不相信他们家就没一个会读书的,眼看着两个大的是没戏了,他就把主意打到了孙子身上。
大孙子比他老子强,上学的时候偶尔还能得到夫子的赞扬,等小孙子再大一些,他也要把小孙子送进学堂。
他从没想过把孙女也送进学堂,倒不是他重男轻女,而是没那个条件也没那个必要。
女子读书再好,也没法参与科举,最多就是习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这些对大户人家来说是锦上添花,可以博一个才女的名头,但对于生在他们农家的女子而言,这项技能毫无意义。
农家人说亲,看的是女方是否勤劳肯干,能否勤俭持家,可没人会去要求女方能读书识字的。
林初一刚才说要送家里的几个孩子去读书,意味着她也要把林无忧送进学堂,他自然不会也没资格去反对,毕竟人家有那个本钱可以送妹妹去学堂读书,这种事只要她们双方都乐意就成,他一个外人可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