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成为中华民族举国之饮,发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
《神农本草经》曾载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然,茶的发展自上古时期起,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岁月更替,虽有神农氏、张仲景、孙思邈、诸葛亮、李时珍等不少名人都曾被奉之为\"茶神\"备受祭拜,但都谈不上专职茶人。唯有唐代茶学家陆羽死后才盖棺定论尊之为\"茶圣\",誉为真正的专职\"茶神\"、\"茶仙\"。
陆羽有何特异之处,博得后人给予\"茶圣\"之称,与\"文圣\"孔子、\"武圣\"关羽并称古代的三大圣人?
一、陆羽其人
陆羽,字鸿渐,于公元733年出生于复州竟陵,也就是今天湖北天门。
陆羽的出生却很不幸,因生得丑陋,又有口吃,被亲生父母弃于小街尽头的石桥下(后来这条街道得名\"雁叫街\",石桥得名\"古雁桥\",至今遗迹犹在),从此不管不问。
所幸得遇龙盖寺的高僧智积禅师路过这里,见一群大雁用翅膀护着小陆羽,哀鸣不已。智积大师见小陆羽被秋霜冻得瑟瑟发抖,便把他抱回寺中收养。
恰好毗邻龙盖寺有个学馆,一位饱学大儒李公在此教授村童。这李公与智积大师很要好,见大师抱回一个男婴,很有异相,便将其接过来,视为亲生抚养。
那时,小陆羽还没有名字。李公有个小女,叫李季兰,刚满周岁,便依着小女的辈份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季疵。季疵由此得到启蒙教育,到8岁时,李公举家返回湖州,季疵便回到龙盖寺智积大师身边。
智积大师为之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遂取名:陆羽,字鸿渐。至此,陆羽才有了名和字。
这智积大师懂得茶道,对于茶叶的种植、采摘以及制茶都有独到的见解,还煮得一手好茶。陆羽在大师身边奉水煮茶,由此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习得一些茶艺基础。
后来,因陆羽不愿为僧,便在12岁时离开龙盖寺,在伶界当了一段时间的丑角后,得谪守竟陵的官员李齐物的举荐,到火门山隐士邹老夫子门下受业七年,学习释儒之学。
陆羽学业有成下山后,又不想在仕途上追名逐利地发展,便潜心于隐士生活,心无旁骛地从事茶事考察及研究。
由此,陆羽自21岁(公元754年)起,就走上了专职的茶事活动。
期间,他遍游大江南北,与才女李冶、诗人张志和、无锡县尉皇甫冉、诗僧皎然、竟陵司马崔国辅、湖州刺史颜真卿等当世名人都有难能可贵的往来交集,并得到他们在经济和生活乃至茶事活动方面提供的帮助,尤其在隐居妙喜寺期间,诗僧皎然的倾力支持,使得陆羽得以无忧地到各地调研,并呕心沥血地完成茶叶专着《茶经》的撰写。
陆羽在专着完稿的五年后,也就是公元804年,病逝于湖州天杼山。他过世后,被遮挡的茶人形象逐渐明朗,盖过了他生前闪烁的文艺才华,为缅怀他在茶的发展上做出的划破时空的重大贡献,后人便尊奉他为\"茶圣\"。
二、陆羽一生嗜茶,对茶有浓厚的兴趣
从陆羽坎坷而又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而言,他的确涉及的领域颇多,文人特质很明显。从他与名士的吟诗唱和及有名的诗作《六羡歌》、《舍稽东小山》等等来看,他善于写诗的光芒格外耀眼。此外,他还在书法、音韵、表演及历史、地理、旅游等方面都有不凡建树,誉之为\"词艺卓异\",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不过,陆羽最重要的还是在茶的研究上,不仅仅倾注了一生心血,所作出的贡献远超过了他的文艺光芒,价值更为卓着,影响更为深远。之所以在陆羽生前不那么明显,一方面受其文人形象所遮掩,还因为那时茶学是难入正统的\"杂学\",还没有形成一门真正的学科,人们对茶的看待还停留在药用属性上。
以致在陆羽死后,其对茶的贡献和研究价值才逐渐提升到真正的高度,成为茶史的分水岭。
事实上,一生嗜茶的陆羽,因着机缘巧合,幼时即对茶产生了浓厚兴趣,青年时又坚持下来,晚年时继续躬耕,做出了不朽的成就,茶的发展才真正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陆羽之前,还无\"茶\"字,只有\"荼\"的记载。他将\"荼\"减去\"一\"画后,写成\"茶\"字,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茶\",有了茶学研究,以致后来有茶源起于唐代的说法。
可见,兴趣与坚持的魅力,所产生的能量有时真的可带来划时代的影响。
正由于陆羽年少时得懂茶高手智积大师的培养,对茶有了浓厚兴趣,后来又立志于茶学研究,使得他熟悉茶树的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晚年还自号\"东岗子\",有\"环居多植茶\"的佳话,从而成为种茶、制茶的开路人,茶文化的开创者。
三、陆羽精于茶道
陆羽在长期实地调研及从事茶艺活动中,逐渐成长为有名的茶学家,以\"擅长品茗,精于茶道\"着称。
他着有《水品》一书,对煮茶所用的江河井泉及雪水共分了二十品,将庐山康王谷的水帘水视为极品,无锡惠山寺的的山泉水为二品,薪州的兰溪水为三品,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则为七品……
相传,陆羽在扬子江畔调研时,遇见州刺史李季卿要观其用水煮茶水平。李季卿令军士从扬子江中心取水煮茶,军士半道上舀了岸边的水充兑。当陆羽接过这水煮的茶一品,便说:此为近岸之水,非南陵水。于是,李季卿又令军士取来真正的南零水煮茶后,陆羽一品才微笑着说:此乃真正的南零水所煮之茶。李季卿为之折服,大赞陆羽精于茶道。
陆羽长于品茗由此可见。
他还认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是可以从其药用属性中脱离出来,其\"槚\"、\"蔎\"、\"茗\"、荈等等不过是茶的分类,在不同地方不同季节的说法不同而已。
茶,不是只有生病了才饮用,仅停留在感官层面上的体验,其实完全可用于日常生活,成为绝妙饮品。当然,品茶之道,除了好山好水有好茶外,还需虔诚的态度,花足够的心思。
陆羽的这些体会,实际上就是今天的茶道精髓之所在。
陆羽精于茶道的消息后来被唐代宗知道后,这位品茶行家有一天便召见陆羽入宫煎茶,还把他的入门恩人智积大师也请来品茶。
陆羽便取出自己清明前采制的好茶,用自带的泉水烹煎,盛于茶碗。代宗皇帝将其中一碗茶让宫人送给居于另室的智积大师品茶。智积大师品后,便一饮而尽,大喊\"鸿渐在哪里?\"
代宗问为何,你怎么知道陆羽在?
智积大师说,这碗好茶只有陆羽才烹煎得出,故知是他。代宗大喜,忙接过陆羽烹煎的茶,只见碗盖一揭开,一阵清香便迎面扑来,再看碗中茶叶淡绿清澈。代宗精神为之一爽,品尝之下顿觉香醇回甜,直道:好茶。
陆羽精于茶技由之传开。
但陆羽不愿入仕,便继续深入各地从事茶学调研,推广茶艺,留下了经典的茶语: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后来还发现了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他视之为上品;还推荐了义兴郡(今江苏宜兴)阳羡茶,列为贡品。
四、陆羽着《茶经》,创造了茶文化,开启了一个茶的时代
21岁的陆羽自公元754年,便开始到茶产地进行游历考察,一路经襄阳、丹阳、义阳,往南漳、无锡、上饶等地,直到四川巫山(武隆)、浙江长兴、江苏义兴一带,共调研了23州。
每到一处,陆羽即与当地村民讨论茶事,将所了解的各种茶闻轶事记述下来,形成\"茶记\",还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
经过长达16年的茶事考察,陆羽累积了大量的茶事资料,掌握了前人及当世之人对茶的了解及相关的茶生产状况,便于公元770年,隐居苕溪,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茶经》这部专着初稿。
后又花了5年时间进行增补修订,最终于公元780年正式定稿问世。《茶经》共分上、中、下三卷,有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十节,七千余字。
在这部专着里,陆羽将茶叶的历史、现状、种类和采制方法以及生产技术、饮茶技艺、茶道原理进行了条理清晰的叙述,还介绍了采制茶的用具。
如第四节\"茶之器\",就叙述了如风炉、纸囊、木碾、茶釜、茶碗等24种饮茶用具;第五节\"茶之煮\",认为煮茶之水有\"三沸\",唯\"二沸\"(即当边缘水珠像珠玉在池中跳动时的沸水)之水最佳;第八节\"茶之出\",将全国产茶区域划分为黔中、山南、岭南、剑南、江南、浙南、浙西、浙东八区,分析了各区所产茶叶的优势。
可以说,陆羽的这部《茶经》,系统地陈述了自己对茶的见解,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茶学、茶艺和茶道思想,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着。
《茶经》问世后,茶文化应运而生。
此后,茶学逐渐形成独立的一门学科,一门学问,研究茶学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开始摆脱自然束缚,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
事实胜于雄辩,唐代茶学家陆羽无愧茶人之称,其\"茶圣\"的地位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