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了王垚之后,王烨重新开始自己的皇帝当班生涯。
总的来说,齐国是一个成熟的齐国,大部分事情也不会等着王烨才能处理,无论是名义监国的王垚,还是原来当家做主的张浚,以及后来回来的赵鼎,能处理大部分问题。
当一个国家的体量足够大的时候,个人对这个社会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无论朝堂上的想法是什么样的,最后执行下去,总会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这也是王烨感慨自己不过十个人的其中一个原因。
皇帝有用吗?
那自然还是有用的。
虽然皇帝对国家的掌握,可能连掌舵都算不上,但是皇帝是必须要有的,哪怕是为了维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那也必须要有一个皇帝。
皇帝励精图治,勤勉仁德,大家歌颂。
皇帝花天酒地,残忍暴虐,大家咒骂。
反正是要有这么一个存在的。
而如果皇帝足够优秀的话,那多少还是能对这个国家造成一些好的影响的,最起码能在一些关键决策上,做出指导意见出来。
“陛下,燕京-大名府-汴梁一线火车,已经可用,下一步汴梁是朝南阳,还是朝洛阳,还请陛下示下。”张浚道。
齐国的火车道路体系,在王烨的力推之下,如今也算是多少有了些成效,其中最重要三条铁路,都是从燕京城开始。
一条走天津和辽西走廊,过锦州到辽东沈州,然后一分为二,一条朝东到高丽半岛,一条折向北面,通州,黄龙府,也就是和后世沈阳、吉林、黑龙江三点一线铁路差不多重合。
另一条从燕京出发,往西到大同,然后折向太原,锦州,往南最后到洛阳,但是还没修好,主要是为了控制河东地区,开发太行山,因为地处山地,便是有火药帮忙开山裂石,修建的进度依然很慢,目测没有个十几年,弄不成。
而最后一条,便是燕京往南,河间府,大名府,汴梁,然后再从汴梁一条往南,一条往西南南阳、襄阳方向,一条往东南方向···
当然,人力物力有限,哪怕如今铁路的部分投入,已经开始有了些回报,但是杯水车薪都不足以形容其微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是需要齐国财政持续不断的补贴,甚至有可能拖垮整个齐国。
所以王烨自然也不能豪横的说一句,两面都修,只能是三选一。
“黄河上建桥的事情,研究的怎么样了?”王烨问道。
得益于齐国水泥和钢铁的持续研究,现在的齐国造桥技术,有明显的发展。对于窄些的河流,能托起火车的铁路桥,基本上还是能做的。
但是黄河不行,问题很大。
虽然黄河上的桥,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但是那是浮桥,唐朝才有吊桥,而且投入巨大。
天险不是白叫的。
“工部给的意见是能做,但是投入太大,不若先以轮渡过渡使用。”
王烨点点头,道:“那便用轮渡吧。”
轮渡,就是解决没桥情况下铁路火车的水上转运问题,当然,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河岸两侧修建两个车站,中间建设浮桥,相当于两段铁路,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想了想,王烨方道:“太行山的铁路短时间内用不得了,还是要从汴梁转到洛阳和关中,关中要连接河西走廊,还是要先往西走。”
张浚拱手称是,实际上如果不是枢密院提议往南,三省早就定下往下的方案了。
看来因为南宋送了降表,短期内,是不合适再次对南宋用兵的,那南阳、襄阳方向也不合适修铁路,这种军事目的这么强的大动作。
“现在火车撞死人的事情,还多吗?”王烨问道。
“复陛下,一月十六起,二月十三起,三月十五起,到今日四月底,十二起。”
王烨沉默了下,道:“对百姓还是要多加劝导,这铁路不是神迹,二来···铁路巡视也要增加,若是再发现有盗窃铁轨的,重惩。”
“喏!”
所以正常运行,哪里会有那么多的铁路事故?
不过是欲壑难平,人为财死罢了。
“爱卿可还有事?”
张浚汇报完了铁路的事,还没走,自然是还有其他事。
“确实还有一事,便是关于武陵郡王(杜老大)南攻蜀中之事···”
有些事情,张浚开个头,王烨大概便已经懂了。
从去年十一月拿下剑门关开始计算,如今也已经快半年了,而这么长的时间,杜老大只是把战线,从剑门关推进到了绵州,不过二百里罢了。
不能说慢,好吧,就是太慢了。
关键是那里还是蜀中,要从蜀道运送粮草补给,所以这个后勤补给的压力一直很大。
齐国是先军政治,在战场开始的时候,三省六部全力配合,已经成了传统,在这样的情况下,张浚自然不能直接说停下战争的要求,只是也确实是自下而上的感受到了压力,所以才有这单独的奏对。
甚至一开始问火车,那也不只是聊火车的问题,而是大规模的战争会不会持续,会持续多久的问题。
文武之间,从来没有真的不分彼此过。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也就有冲突。
为官做宰的,谁还没点野望?
开疆拓土,青史留名,哪个不想?
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大家的追求,就慢慢的脱离了低级趣味,朝着自我满足的方向发展。
大规模的基建,切实提升百姓生活水平,这是文官的“青史留名?”
对外战争,开疆拓土,自然就是武将们的追求。
如果不是王烨梗在那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与民休养生息的提议早就提出来了。
而且现在南宋称臣,蜀中一直保持着战争状态,也属实有些尴尬,人家也派遣使节来抗议过这事。
“此处只你我二人,有些话,咱们直言便是。”王烨道,“蜀中之所以打的慢些,固然是因为路途不宁,蜀中山地,多草莽之辈,若是不整理妥当,后续入蜀之后,也早晚麻烦,所以二哥也是在绥靖地方。”
张浚点头,在领兵将领之中,张浚最喜欢杜壆和岳飞,因为这两个军纪最好,也心中无私,不会趁着打仗的时候,对三省提出更多的要求来,而且很多时候,还能体谅地方的难处。
“二来也是因为,拿下蜀中,关乎后续对大理,对吐蕃的一些布置,蜀中必须拿下。送来降表的是赵楷,又不是赵佶,所以不用理睬秦桧,再说了,他(赵楷)估计巴不得我们灭了蜀中朝廷呢~”
“喏!”张浚拱手,作为蜀中出来的官吏,在这个问题上,张浚没有看法,王烨的虎狼之词,也只当没听到。
王烨没有管张浚内心的蛐蛐,既然历史证明过,先下蜀中,顺流而下一统天下的可行性,那就不要瞎折腾,学习未来的历史也不是不可以···
时不我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