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衣家族被清算,受到影响的不仅仅只有四阿哥四人,其余阿哥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牵连。大阿哥、三阿哥、七阿哥、十二阿哥等等,截至今日,康熙共有十二位阿哥成年,其中九位都是包衣旗嫔妃所生。
一时间朝堂上格外的清静,几乎所有的阿哥都在忙着救自己的母族,没时间在朝上打擂台,让康熙在开笔之后还落得了个清闲。
早早的结束了早朝,康熙回到景仁宫搂着阿宁欣赏窗外的雪,“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朕已经许久未曾这般清闲了。”
自从成年的儿子越来越多,朝臣分成的党派也越来越多,太子党、大阿哥党、八阿哥党,还有隐忍的四阿哥党。每天朝堂上不是奏这个党派的大臣出了错,就是那个党派的大臣又徇私舞弊了,没几个真正关注民生的人,康熙烦不胜烦。
“这些人啊,一个个的都盯上了朕的位子,殊不知,只有朕想给,他们才有可能是继承人,才能得到从龙之功,否则,都是结党营私,是在造反!”
说着,康熙贴近阿宁的耳朵,轻声道:“我的位置是要留给咱们的儿子的。”
阿宁惊讶转头,“万岁爷?”
康熙伸出手指抵住阿宁的唇,“嘘,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还年轻,我不知道还能陪着你多长时间。但我的儿子我了解,没有几个肚量大的,他们的母妃容不下你的。”
“唯有我们的孩子登基,你才能荣华富贵一辈子。”
阿宁沉默不语,她还以为康熙是因为这些皇子里没有他中意的继承人,没想到是因为她。
康熙说完也有些伤感,他陪着阿宁的时间或许只剩下了几年吧。
阿宁瞧出了康熙的伤感,连忙岔开话题,笑着打趣道:“万岁爷这话说的也太早了,若是臣妾的孩子不聪慧可怎么办?”
康熙点了点阿宁的额头,笑骂道:“哪有额娘说自己孩子不聪明的?”
本来是为了打消康熙的伤感,现在阿宁也有些好奇了,追问道:“万岁爷快回答臣妾。”
“要是孩子不聪明...”
康熙拖长尾音,故意吊着阿宁的胃口,“朕便尽心教导他,若他是在是个不开窍的,那只能劳烦阿宁再为朕生一个阿哥了。”
说罢,康熙又补充道:“只是万民皆称赞我乃明君,可见我的聪慧,要是孩子不聪明,也不知会是随了谁?”
阿宁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气地用力捶了康熙的胸膛一下,“哪有人夸自己聪明的,万岁爷真不要脸。”
夸自己聪明也就算了,还拐弯抹角的说她不聪明,这谁忍得了?
康熙一把搂住阿宁,被阿宁的样子逗的笑个不停,胸膛起起伏伏。
他低头亲了阿宁的额头一口,认错道:“我说错了,阿宁最聪明了,所以我们的孩子一定也是个聪明的。”
康熙虽想要一个和阿宁的孩子,但也谨记着女子不适合太早生育的事情。阿宁今年十六岁,且再等两年,等阿宁十八岁的时候再考虑生孩子的事情。
不过康熙深知阿宁对自己的吸引力,担心有意外发生。以往他克制着自己不留在阿宁身体里,但现在他有了个新法子,让太医秘密去研制男子吃的避孕药。
然而在避孕药研制出之前,乾清宫迎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
“苏麻喇姑?您怎么来了?”
看见被李德全搀扶着进来的苏麻喇姑,康熙惊讶地问道,并上前一同扶着苏麻喇姑坐下了。
苏麻喇姑年事已高,瞧着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却强撑着想给康熙行礼。
康熙一把扶住苏麻喇姑,“你这是做什么?”
苏麻喇姑是太皇太后的贴身侍女,更是看着他长大的长辈,康熙对苏麻喇姑一向很尊重。
“礼不可废,奴才给万岁爷请安。”
康熙无奈受下这一礼,在苏麻喇姑蹲下的同时赶紧扶了她起身。
给康熙见完礼,苏麻喇姑才说出了今日来的主要目的。
“奴才来是想问万岁爷一句,可还记得太皇太后的教诲,又是否还记得先帝的所作所为?”
康熙顿时了然。
“皇玛嬷的教诲朕自然谨记于心,朕登基数十载,大清繁荣昌盛,朕自认为是个合格的皇帝,不知苏麻喇姑的话从何而来?”
苏麻喇姑直视着康熙的眼睛,一字一句道:“那万岁爷更该知道,帝王专情乃是大忌,若是太皇太后泉下有知,怕是会伤心。”
这话倒不假,夫君和儿子都是专情的人,都为了心爱的女人和自己作对,太皇太后最是厌恶帝王专情和让帝王专情的女子。
“朕心中有数,苏麻喇姑年岁已高,当以自身为重,朕后宫中的事,就不让您操劳了。”
如果是其他的事,哪怕是给万琉哈氏和胤祹求情,康熙或许都能让苏麻喇姑如愿,但阿宁的事,他绝不会退让一步。
苏麻喇姑重重的叹了一口气,格格啊,您的孙子怕是也步上了您最不想看见的老路啊。
这个回答让苏麻喇姑知道她劝不了康熙了,但她也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有朝一日去了地下,她又该如何向格格禀明这件事呢?
“奴才本不该多言,但太皇太后临终所托,奴才不得不遵从。奴才自知人微言轻,但还是希望万岁爷能一直记得太皇太后的话,不要失了分寸。”
苏麻喇姑说完再次颤颤巍巍的朝着康熙行了一礼,随即便让李德全扶着她出去了。
这回康熙却没有亲自扶着苏麻喇姑出去,她说的话终究还是惹了康熙生气。
康熙对这些反对他独宠阿宁的人很不解,他只是不再踏足后宫,又没有弃朝政于不顾,为何非要阻拦他?
皇玛法宠爱宸妃照样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他也可以兼顾朝政和阿宁。
前朝后宫息息相关,那些大臣会反对不外乎是阿宁独宠触及到他们的利益了。但一心依靠裙带关系的大臣又岂会是肱骨之臣?
康熙深谙此理,从看见第一封劝谏他多进后宫的奏折开始,他已经在寻找新的人才了。再给他几天,这些蛀虫通通会被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