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有了火铳,在倭国确实就厉害些了,起码要把江户,也就是东京拿下,还真不难。
而拿下东京后的朱允炆,那也是牛逼坏了,一下子嘚瑟的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那个狂啊。
当即,就在东京内,建立自己的势力。
要不是那几百个火铳,他这辈子怕是也很难在倭国立足了……
不过总算,现在站稳脚跟,在东京衙门,建立东京郡王府。
东京城内,还不算倭国太繁华的地方,城池不大,只有一两万人。
这些人对大明这个所谓的东京郡王占领这里,虽然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因为这东京城在这个时候,不受天皇和大将军重视。
故而,把这座城,用来交换大明的鱼眼岛。
这些百姓成了东京郡王地盘上的人,虽然都不满意,却也无可奈何。
朱允炆入住东京,就直接把原来的江户名字废掉,起名东京。
并且以原来官府的资金,开始招募王府卫兵这些。
在朱允炆看来,他在异国他乡,建立起自己的势力的道路,真正的开始了。
他要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准备到时候回去,和朱雄英争!
然而他却不知道,他在东京城内大力建立兵马,并不会对朱雄英造成什么威胁。
反而,会率先引起倭国天皇和大将军的注意。
……
大明!
东宫,朱雄英把朱允熥叫来,询问了花露水的收入。
花露水随着天气冷起来,百姓们用以驱蚊遮汗臭、凉爽舒适的需求,已经小了。
所以,现在大家用,也纯粹就是因为香。
虽说市场因季节而不再火热,但奈何大明太大了,市场也很大。
朱允熥目前也只是将花露水覆盖三省一京,产值还跟不上。
收入就不说了,京城一天能卖几千瓶,另外三省之地卖一万多瓶,差不多日销两万瓶,日收两千两银子。
这已经相当可怕了,毕竟一个月就是六万两银子,一年七八十万两银子。
这还不算其他未开发市场的省份,以及夏天需求量最大的时候。
保守估计,市场打开后,一年最低二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大明这时候,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二千多万两银子,花露水就能占十分之一。
这还是区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生意。
加上之前的报纸,这两样,就能给国家一年带来三百多万两收入。
由此可见,生意,是真的有搞头。
而且等到各行各业都开始发展,等到各种工厂产业的建立,等到农业、建筑业的突飞猛进,整个大明必然是欣欣向荣,百姓们机会多多。
不说别的,就目前花露水、报纸,其实就已经带动起来一些人解决就业了。
花露水工厂里员工几百个,各地方花露水店的店员也需要。报纸要运送到各地,由各地发放,也是需要人来干活。
包括以后,水泥厂,各种工业、建筑等等,都需要大量人去干。
为这个身份职业固定化的封建社会,提供更多的、更丰富的工作岗位,和赚钱机会。
如此,提升百姓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能增加朝廷收入,实现社会共同发展。
当然,这一切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吃饱饭,粮食充足。
如果吃饱饭这个根本问题不能解决,大家就是条件再好,最终也会因为食物稀少,而导致一切都通货膨胀。
粮食是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大家只有在不操心食物,完全能吃饱的情况下,才能把其他发展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朱雄英一定要马三保下西洋,带回海外高产粮食的原因。
其实这时候,东南亚一些地方的稻谷,也已经比大明产量高,虽然不能弄出杂交水稻,但是把这些高产稻谷带回来,稻米产量也会增加。
再加上带回来的红薯、土豆、玉米,朝廷再重视农业,大力发展,那解决百姓们吃饭问题,指日可待!
……
东宫!
文华殿!
朱雄英看着弟弟朱允熥,就说: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花露水继续往其他各地扩展,收入是只会高,不会低的。”
“是,臣弟会继续努力。”
朱允熥也很开心,毕竟,可以按照朱雄英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终于可以摆脱十多年来的废物之名。
朱雄英点头,说:
“对了,现在花露水卖的钱,大概有多少?”
“回大哥的话,已经有八万两银子。”
“好!”朱雄英很满意,就说:
“我让工部,去制作一些工具,交给他们了一个制作水泥的法子,水泥这东西,你可以理解为修房子用的石灰糯米这些。
但是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必然是能大力发展起来,成为比花露水价值更大的东西。
你呢,就用花露水赚的钱,去开工厂,让工部协助,大量制作工具,生产水泥。记住,是大量!”
朱允熥说:“臣弟遵命!”
他是绝对相信朱雄英的,朱雄英让他搞,那肯定就是大有益处,必须全力去搞。
“到时候,有人买,你就卖,教给他们使用之法,价格呢,到时候我来定!”
“是!”朱允熥点头。
“好了,没什么事了,咱们朱家皇家产业,都就交给你来做了,允熥,加油,别让人看扁了。”
朱允熥感动的抬头:“大哥……谢谢你……”
朱雄英拍了拍朱允熥的肩膀:
“自家兄弟说什么谢谢?允熥,你是皇家子弟,精神点,别丢份,大哥相信,你是好样的!”
朱允熥激动的身体都在颤抖,就赶紧表态:
“大哥放心,臣弟一定不会辜负大哥……我……我感觉我现在就动力十足,我马上就去准备……”
朱雄英看着朱允熥离开,背着说,一脸笑容!
正在这时,盛庸走进来,对朱雄英说:
“殿下,这里有一封吏部送来的举荐书……”
朱雄英说:“谁送来的?”
“吏部侍郎……”盛庸把举荐书给朱雄英。
朱雄英打开看了看,现在还是有流行举荐,但基本上都是举荐有功名的人。
毕竟大明要功名才能当官。
“洪武二十一年进士……解缙?”
“殿下认识?”盛庸疑惑。
朱雄英笑了:“呵,据说是个大才子啊,几年前爷爷还挺看重他。结果啊,这人傲慢无礼,还曾替李善长鸣不平……
孤记得,他应该是没了官职,回了老家吧?怎么突然,吏部侍郎要举荐他?”
盛庸说:“此人颇有才学,如今是除了方孝儒之外,最有才学名声的。听说是因为听了太孙您的仁善才能,故而再次入京,方被举荐!”
朱雄英呵呵一笑:“有才学是真,有心思也是真,心思不纯更是真。先不管他,把……吏部侍郎叫来,孤倒要问问,他收了多少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