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70年5月,学园都市第三卷也已经上市卖书。第一卷,第二卷都已经再版过一次,还是供不应求。
因为这本书是面向全世界发行的,仅仅海外华人的数量就过亿了。哪怕看书的只有一小部分也不得了。
何况,各种外文版的海外版权还是卖的飞起。
换成王林这里,就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五月中旬的时候,王林收了一个女粉丝做徒弟,这个女粉丝马晓红今年也是十五岁,和王林的大儿子王军同岁,并且同样是今年的中学毕业生,也同样是考不上高中的那一批。
初中毕业生有三条路可以走,最好的一条路是考中专,中专毕业进入政府就是干部编制,进厂的话也是技术人员。
第二条路是考上高中,但这不是学渣们能考上的。第三条路,自然是下乡。
现在不允许年轻的街溜子在街面上晃荡,和最早自愿报名下乡不一样,现在都是强制下乡,不去不行。初中高中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都要下乡——高中毕业生在参加单位招考的时候,还有一些优势,初中生肯定是学习不好才没考上中专和高中的,和高中生一起参加单位招人考试那不是找虐吗。
现在买一份工作价格五六百元呢,买一台黑白电视机也就这个价格。如今买一辆自行车连票加起来也就两百多元。
马晓红和王林睡过后,当然不想下乡吃苦受罪,男生下乡都是吃苦受欺负,更何况小姑娘了。这么多年不知道多少城里的小姑娘下乡后被乡下娶不上媳妇的二赖子们想办法霍霍了——这些被坏了名节的小姑娘们最后结果是自杀的自杀,认命的认命。
总之,小姑娘,尤其是漂亮的小姑娘,还是尽量避免下乡的好。不过,国内的社会,重男轻女的风气由来已久,诸多家庭有选择的话,都会留下最喜欢的一个儿子在身边或者接替自己的工作。
就连王林家也不能免俗。当时王林家的情况,如果必须有一个孩子下乡的话,肯定是大女儿下乡。哪怕要让大女儿把工作给儿子让出来,因为很多家庭都是这么做的。
养儿子也不是没好处,赵氏孤儿最后不也复仇成功了。还有辱母案杀贼人的于欢,若于欢是个女孩,九成九的概率是和她母亲一样被那些黑帮给辱了,养儿子的好处就在于,能给家人报仇雪恨。
翻看卷宗就知道,那些灭杀仇人全家的案件,竟然都是儿子干的。
看女频文和男频文就知道区别了,像是女频文明明拥有绝对实力了,还要讲道理,最后只是让皇帝承认是杀错她全家下旨给认个错,这错杀她全家的事情就这么能过去了。
男频文马上换风格,如果是练功升级文的,有人杀我全家,哪怕那个人是皇帝,也要斩下他的狗头,让他血溅五步。如果是争霸文的,那就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有三百同族兄弟,就敢拉杆子造反了。毕竟争霸文都是三百AK打天下嘛。
马晓红作为女文青,也有写作的欲望,上床之外的时间,王林也会讲给马晓红这个秘书兼徒弟一些写作技巧。
有时候,王林甚至给徒弟讲一个创意,然后让马晓红自己写,结果就是,作为新人女作者的马晓红写着写着就歪了。好在王林更过分的女频文都看过,马晓红这点就不算啥了。
马晓红秘书的职务,是王林请出版社给挂靠的,马晓红的钱和票,都是王林自己出。也不用出版社真的给工作名额。只是避免街道和知青办强行让人下乡。
这就是有人脉的好处,不然就那个浅浅各种屎尿屁的诗歌还能出诗集进作协就他么混蛋着呢。
马晓红这初中毕业就这么跟着自己,总要给人点好处。
至于马晓红自己,早也想开了,家里的钱只够买一个工作的,已经花了三百元,给大哥买了一个学徒工的工作,大哥这个学徒工三年以后还能转正(在三年不犯错误的情况下)。
因为家里根本就没准备给自己买工作的钱,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能下乡插队,然后被村里的二流子欺负,然后嫁给这些二流子或者跳河上吊一死了之,这样的事情从女知青下乡后不知道已经发生了多少。
那真是多自己一个不多,少自己一个不少。
既然下乡死路一条(或者是选择过生不如死的日子),那干嘛不想办法留在城里呢。哪怕是用自己的身体做礼物,做武器,这也是女人最用有的武器(礼物)了。
看她们大院的那个寡妇秦淮茹,不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吊着院里的厨子何雨柱,既不给何雨柱生孩子,又让何雨柱养着她们一家五口。
王林年龄虽然大了点,就比自己父亲小两岁但看着也就二十出头,和他一起出去不会被人当做父女,而且架不住人家有才华又有钱有闲啊。
如果马晓红看过水浒传第二十四回,知道什么叫潘驴邓小闲,就会知道王林就是集齐潘驴邓小闲的五好男人。
有了秘书和徒弟之后,买了照相机和王林经常带着马晓红一起出门采风,其实就是玩去了。
70年可不是从网上就能看到祖国大好山河的年代,想看看壮丽的山川,那就得自己腿着上。
好在王林在没缆车的时代没有爬山受虐的习惯,也就是在京城这一带看看各种博物馆、故宫、颐和园、动物园、长城等常见的景点。就这些,也是在京城长大的马晓红从没看过的。
马晓红家里和大部分工人家庭差不多,但家里只有父亲是在厂子上班,负责烧锅炉的工作。也就是去年大哥初中毕业后,家里给大哥又买了一份学徒工的工作名额,就这还借了一些钱。要等大哥工作后一点点和家里一起还钱。
现在马晓红每月拿到的钱和票,也要交给家里大半,虽然这个出版社文秘的工作不是家里出钱搞来的,可吃住在家里就得交钱——这一点马晓红家里和三大爷阎埠贵家差不多,只是家里的咸菜条没有分的那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好在跟了师傅王林之后,马晓红基本不怎么在家中吃饭了,不是拿了钱和粮票去国营食堂吃,就是和师傅一起下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