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自从知道唐僖宗就带着几个亲近之人跑了之后,心中就已经有了不太妙的预感。
虽然大唐的宗室人员并不是全部都住在长安,也有在其他地方居住的,可到底长安乃是大唐京城,算下来这里的宗室人员还是要更多。
这个时候,长安陷落,唐僖宗跑路的时候却根本没有去统治其他的宗室成员……
如果这些宗室消息灵通且还有能力逃出去的话,那或许还可以自己搏出一条生路——跑出长安,至于说跑出去之后能不能安稳地活下来那就是下一个问题了。
但如果这些宗室成员消息没有那么的灵通,动作没有那么快,能力并不足,那他们又怎么在黄巢进入长安之前逃出去?
而如果疼痛他们逃不出去的话,古往今来,死于乱军的皇族宗室一向不少。
只要不是存着一些借助宗室之意的乱军,那就没有一个会留着这些宗室的性命。
特别,是这些由小民组成的乱军。
若是大族或者朝堂官员发动兵变、叛乱,那他们留下一部分宗室性命的可能性还要高一些。
现在……果然。
可即便是早有预感,但在真的亲眼目睹这一结果的时候,李渊还是不由自主地两眼一黑,头晕目眩,耳中嗡嗡作响,几欲昏厥过去——好一会儿,他才缓过来劲儿。
“大唐,我李氏……”他颤颤巍巍,喃喃出声。
这黄巢贼子这么一杀,大唐李氏还剩下多少人?还能剩下多少人?!
李渊盘算来盘算去,都只觉得大唐的宗室遭此一劫,恐怕是剩不下多少人了。
即便有些宗室并不在长安,即便有些宗室在黄巢入京之前已经逃了出去……可是,在长安的宗室才是大多数,没能逃出去的同样是大多数。
毕竟,就连那些在朝为官的官员们都有大半没有在黄巢抵达之前成功逃离——就连尚且担任宰相的崔沆、豆卢瑑两人,同样是如此。
没能跑出去,可他们都已经是宰相了,属于整个大唐最早收到消息、消息最为灵通的那一批人,也属于整个大唐能力、人脉等各方面最为出色的那一批人。
就连这两人都没能跑出去,而不得不托庇于张直方,何况那些皇族宗室?
和皇帝关系亲近一些的,或许还能及时收到消息——当然,最亲近的那四个王已经被唐僖宗带走了;关系稍微远一些的,以及更远的,那恐怕真的能够算是耳聋眼瞎了。
这样的情况下,黄巢能够抓出来多少宗室,又能杀了多少人?
某种程度上来说,宗室人丁兴旺与否,也算是一个王朝兴盛与否的表现。
大唐的宗室经此一劫,必然是人丁凋零……也确实是符合了大唐衰亡的迹象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这也不是唐朝宗室第一次遭遇这种生死劫难,想来唐朝的宗室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了。】
【关于宗室的笑话中,在唐朝,不就是“我不需要跑得比叛军\/起义军快,我只要跑得比其他宗室快就可以了”吗?】
【当然,换言之,唐朝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担心所谓的“宗室人数过多以至于对朝廷财政产生巨大负担”的问题,因为唐朝有一套自主减员机制——正常来讲,那当然是宗室爵位递减,几代之后就没有爵位了;】
【但除此之外,唐朝所拥有的自主减员机制,会让唐朝的宗室人数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人多了,就可能会出现一次大逃杀,然后人数就会回归到一个相对较少的水平。】
【黄巢起义所杀死的唐朝宗室,其实也能算是这个减员机制的体现……虽然这次确实杀的比较狠哈。】
【不得不说,这也算是一种解决宗室问题的方法。】
【除了战乱这个问题之外,这种减少宗室人数的做法,对于百姓而言是件好事——
总比宗室无限制膨胀,然后都有爵位,朝廷还一直都养着,虽然朝廷可以在其中做一做手脚,比如不给一些宗室发钱或者少发,但财政支出总是不断增长;】
【而这些财政支出,自然还是会落到普通百姓的头上。】
【到那时候,普通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根本过不下去啊。】
【不过等到真的走到这样的地步之时,百姓们也会主动帮助朝廷减少宗室财政负担的,多好的百姓啊!】
李世民目瞪口呆。
大唐怎么会有这么一种见鬼的机制?
古往今来的正常朝廷,有哪个有着什么“自主减员机制”的???
即便是搞得乱七八糟、争权夺利又无能的晋朝,也没有这种不定期减少宗室成员的机制。
怎么到了大唐,就会出现这种东西?
如果说皇帝为了清除自己的对手而杀死一些近枝宗室——特指自己的兄弟叔伯,那也就罢了,李世民自己就干过这件事情,也承认这种事情很有可能发生;
但是他揣度了一下,总觉得这上面说的这种宗室减员并不是出于皇权稳固而做出的行为。
毕竟,要是为了权力,通常只会局限在几个近枝宗室之间,又如何会波及到远支身上?
所以这果然还是因为藩镇割据最终诞生的一种“机制”吧……
那安史之乱中,估计就死了许多宗室,其后的兵变、叛乱、造反之中,也会有不少宗室葬身于此。
但是能够被人调侃为形成机制、形成习惯、拥有丰富经验……大唐后来的这些个兵变叛乱,到底有多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