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之朱标重生》第一百八十八章:民间私访
这一日,朱标向朱元璋提议私访民间,以察民情。朱元璋欣然应允。
父子二人换上寻常百姓的衣衫,微服出宫。京城的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他们先是来到了一家热闹的集市。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吆喝声此起彼伏。朱元璋好奇地看着各种新奇的玩意儿,朱标则在一旁细心地为父亲讲解。
走着走着,他们看到一个卖菜的老农,面容愁苦。朱元璋上前询问:“老人家,为何如此忧愁?”老农叹气道:“今年收成不好,赋税又重,日子难过啊。”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心中都有了思量。
接着,他们走进了一条小巷,看到一间破旧的房屋前,一个孩童在哭泣。朱标上前询问,得知这孩子的父亲生病无钱医治。
朱元璋面色沉重,说道:“朕治理天下,却让百姓受苦,实乃朕之过。”
随后,他们又遇到了一群工匠,正在抱怨官府的工程摊派过重,导致他们生计艰难。
私访归来,朱元璋与朱标立刻召集大臣,商讨如何减轻百姓负担,改革弊政。
“此次私访,让朕深知民间疾苦。必须尽快出台政策,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朱元璋坚定地说道。
朱标也点头道:“儿臣定当协助父皇,造福百姓。”
从此,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相继推出,大明的百姓生活逐步改善。。
朝堂之上,朱元璋提出了“改土归流”的政策设想,瞬间引发了群臣的激烈讨论。
一些大臣站出来表示支持,认为改土归流能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陛下,改土归流乃是大势所趋。以往土司自治,常导致政令不畅,如今统一管理,必能使地方与中央一心,共图发展。”一位大臣慷慨陈词。
然而,也有不少大臣表示反对,他们担忧此举会引发地方的动荡和反抗。
“陛下,土官在当地根基深厚,贸然改土归流,恐激起民变,还请陛下三思。”另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在朝堂上交织,争论不休。
朱标静静地听着群臣的辩论,心中也在思考着利弊。终于,他站出来说道:“父皇,儿臣认为改土归流虽有风险,但从长远来看,利大于弊。只要我们制定妥善的策略,逐步推进,必能实现平稳过渡。”
朱元璋微微点头,示意朱标继续说下去。
朱标接着道:“我们可以先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试点,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广。同时,对于那些愿意配合的土官,给予一定的安抚和奖励。”
这番话让一些原本反对的大臣陷入了沉思。
但仍有大臣坚持己见:“太子殿下所言虽有道理,但实施过程中的困难难以预料,切不可操之过急。”
朝堂上的争论持续了很久,朱元璋始终没有表态,他在权衡着各方的意见。
最终,朱元璋说道:“改土归流之事,关系重大,朕需再斟酌。众爱卿也回去好好思量,下次再议。”
这场激烈的争论暂时落下了帷幕,但关于改土归流的讨论却在群臣心中久久萦绕。
朱元璋在御书房中召见了徐达、汤和、刘伯温、李善长,共同商讨改土归流之事。
朱元璋坐在书桌前,神色凝重,率先开口道:“诸位爱卿,今日朕召你们前来,是想听听你们对改土归流这一政策的看法。”
徐达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臣认为改土归流确有其必要。如今一些地方土司权力过大,不服中央管束,长此以往,必生祸端。但此事需谨慎行事,以防激起叛乱。”
汤和接着说道:“徐将军所言有理。不过,若能妥善安排,给予一定的安抚和补偿,或许能减少阻力。”
刘伯温轻摇羽扇,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改土归流乃是一项重大变革,不仅要考虑军事上的应对,更要注重民生和文化的融合。在实施过程中,当以安抚为主,武力为辅,切不可操之过急。”
李善长则说道:“陛下,臣担忧改土归流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可能影响地方的稳定和税收。还需从长计议。”
朱元璋听着众人的意见,微微皱眉,说道:“朕深知此事不易,但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必须有所行动。你们可有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徐达说道:“陛下,可先派遣使者前往各地,了解土司的态度和当地民情,再做定夺。”
汤和补充道:“同时,加强周边军事部署,以防万一。”
刘伯温说道:“还应选拔得力的官员前往治理,推行教化,促进民族融合。”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朕会仔细斟酌。改土归流势在必行,但务必谨慎谋划,不可轻举妄动。”
众人齐声应道:“陛下圣明!”
这场问政之后,朱元璋对改土归流之事有了更全面的考量,为后续的决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