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帝国的这种古典民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基本上算是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先河。
只可惜,这已经是最后的辉煌,很快古罗马帝国就将盛极而衰,进入动乱阶段,制度也将变为封建君主制。
说白了,这种古典民主制,其实就相当于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执政制度。
华夏的尧舜禹时代,就与之十分类似。
刘志并没有在邓演面前刻意隐瞒他的所知,当然,南海公也早就习惯了他的未卜先知。
二人在这件事情上,拥有着无需言语的默契。
只不过邓演不知道的是,刘志对他充满了羡慕,他的所知都是从书卷中看来的。
停留在白纸黑字之上,不像邓演,是真真切切地走过了万水千山,经历了风霜雨雪,看遍世间繁华与荒凉。
多年的航海生涯,让邓演的皮肤被凛冽海风吹得粗糙黧黑,早已不复昔日翩翩少年的形象。
光看外表,三十几岁的人,与京城中那些养尊处优的世家官员相比,简直就像个四十多岁的山野之人。
不过就他这出众的气质,谁也不可能把他错认为鄙陋村夫。
君臣二人在山庄中休息了两天,刘志便决定跟着他到海上去转一转。
他也不会跑远了,最多就在渤海湾附近走走,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享受一下海上垂钓的乐趣。
上辈子刘志是内陆人,并没有机会去海边,更没有机会享受这天高地阔的壮观风景。
坐上出海的蒸汽大轮船,当身处一望无际的大海之中,顿时觉得天地之大,自己直如沧海一粟。
只觉得心旷神怡,在这特殊的环境中,他暂时放下了自己身为帝王的责任,做回一个普通人。
原本只打算在海上逛个两三天的刘志,食髓知味,结果过了十几天才回航。
不久邓演便向他辞行,准备先回京师看一看母亲兄弟和孩子,然后回南洋休整一段时间。
接下来他打算再走一次南美和北美那边,有了蒸汽轮船的加持,相信再不需要那么多年才能打个来回了。
这些年来总是如此,自从邓演出使西域诸国以来,十几年来,二人一直是聚少离多。
不过他们也早已习惯了这种模式,都是有格局的人,不会因此而伤春悲秋。
接下来刘志一直呆在涿郡,他之所以把此地选择为第二个出游的地方,自然是有着国家层面的考虑。
长安作为西汉旧都,对于整个大汉帝国的意义毋庸置疑,仅次于洛阳。
但刘志觉得涿郡也是个十分重要的地方,这些年中西部和江南发展得很快,而他也把主要精力花在了那边。
由此而疏忽了东北部的发展,涿郡在这一块区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将它发展起来,可以带动整个一片区域的经济。
所以他此次借着避暑的名义,前来涿郡,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察和建设涿州城。
此行他带来了秘书省负责政策参谋方面的官员,还有工部、商部、户部等部门相关人员,负责考察和做出初步规划。
出门前,他已经就此事与内阁大臣们商量过,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大汉的经济的确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具体到每一个地方,却极度不平衡。
目前东北、西南和极北地区,都十分落后,与中原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没办法,造成这样的局面,有着太多的原因,地理环境,基础设施,还有文化底蕴等等。
眼看着如今中原地带日趋稳定,所以刘志和朝中大臣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转向了更贫瘠的地区。
三地相比,东北部的基础明显要好得多,那里土地肥沃,早期又是移民的主要地方,因此而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
当然随之而去的还有儒家文化,十几年的交融杂处,原先此处的鲜卑人也慢慢接受了中原文明。
为了发展那边的农业,打造一个新的大汉粮仓,刘志很早就派人在那边修建的类似于后世农技站的地方机构。
不仅仅是进行农业技术指导,更要负责免费借贷种子和农具。
后来成立农学院之后,刘志也特别在东北建立了一座分院,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只是由于人口数量不够,所能种植的面积不多,所以产量虽然大为提高了,但依然算不上是国家粮仓。
整个大区域内,缺少一个成规模的副级行政中心,以此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作为后世来客,当然对古老的涿郡不会陌生,自明朝开始,他便成为了新的都城,然后一直延续下去。
从海上回来之后,刘志亲自在涿郡城考察了半个月,然后与相关官员们汇总资料。
此时的涿郡城,仍然是个军事重镇,但随着中原地区的繁荣,它也受到了辐射。
再加上大运河的修建,附近又建立了北方海港,因此贸易地位也日趋重要。
总的来说,涿郡城是个欣欣向荣的希望之城,有些蓬勃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因为自战国和先秦以来,涿郡就是抵御胡族的重要关口,整个城市都是以军事基地的样式修建的。
所以当时考虑的并不是经济,凭借着险峻的山势修筑,现在他的历史使命早已削弱。
所以新的涿郡城,应该要将地址挪到平原上,否则没办法持续发展。
当然,重建一座城池的代价实在是太高,刘志主持众人商议了几次,决定放弃修筑最常规的城墙。
古代城市之所以要高筑墙,主要还是从军事和安全两个方面来考虑的,现在大汉的情况早已改变。
所以新的城市规划,也应该与时俱进,而涿郡新城,就将是首开先河之地。
放弃城墙,在成本上起码要节省三分之一,怎么看都比较划算啊。
把节省出来的资金,用于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岂不是更好。
这批官员当年都曾经亲自经历过洛阳新城区的建设,具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
城市区域以道路来区分,差不多呈正方形,被贯穿东西南北的笔直大道,整齐地分为九宫格。
中心地带是地方官府和官学所在地,东西南北都设有居住区和贸易区,但主要的贸易区还是东西二市,规模也比其他地方大得多。
这也是大汉城市的常规划分,也因此买东西,才成为后世的口语,原因就在于此。
南市主要是富人区,而北市则是手工作坊的聚集区域。
除此之外,刘志最重视的便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修建,作为现代灵魂,他清楚地知道,这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后续发展。
试想想,一个污水横流,臭味薰天的城市,哪怕其他方面再出色,那也很难让人舒服得起来。
洛阳新区建设的时候,刘志对地下排水系统,就进行了首次规划。
至于效果可以说是出奇的好,让洛阳人看到了一个干净整洁的全新城市风貌。
后来,他对于皇宫和老城区也进行了逐步的排水系统改造,这样的洛阳城,才配得上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更逐渐成为整个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如今在涿州城的规划中,此系统已经日趋完善,而工部的官员们,对此也早已驾轻就熟。
当然考虑到现在的涿州城人数并不多,就算加上部分周边居民,人口也刚刚够七八万。
如果城市修建得太大,到时候不但花费巨大,而且还会成为一座空荡荡的城市。
但如果修建得太小,对于涿州城后续的发展又十分不利。
因此他们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先修建一座十万人左右规模的城池,到时候再想办法从周边地区迁入一些人口。
在修建的时候,就已经为后续的扩张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井字形的道路和正方形的外形,都有利于将来向外围辐射。
而且目前的城市规划,也不会过于劳民伤财,给国家财政造成紧张。
当然,修建城市所需的劳力,都可以从周边征调,他们将来也会是城市的首批居民之一。
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是除了大运河的修建之外最大的了,所需要的时间跨度也非常的长。
刘志估计怎么着也要五六年的时间往上,不过付出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将来整个东北地区,都会因为他的存在而变得越来越繁荣,涿郡就是下一个陪都。
为了这件事情,从六月底开始直忙到八月,经过反复的修改,规划图以及预算都已经圆满完成。
接下来,刘志将带着预算回到京城,和内阁大臣们商量财政拨款的问题。
然后还要挑选一位专门负责营建城市的官员,此人必须经验丰富,又正直无私。
其实人选刘志心里面早有了,那就是运河总监陈寔,他主持修建了大运河,而且还完成得十分圆满。
自去年开始,他在负责开挖洛阳到长安城的运河,想要把大汉最重要的两个超级城市直接连起来。
以他的经验,修筑涿州城应该是绰绰有余,不会有任何问题。
而且刘志打算等涿郡城修好之后,就让陈寔担任整个东北道的总督,就像董班如今就是西南总督。
一个总督的权力,非常之大,可以管辖几个州,但总督只有监督和指导权力,没有任何军事方面的职能。
否则他当年进行州郡改革,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而且总督不是常任职务,一般都是偏远和急需发展的地区,一旦等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就会撤销总督之职。
总督虽然只是临时官员,但品级却非常高,属于二品大员,而且还是由中央朝廷直接指派。
也就是说,他们与地方官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理论上与同品级的京官平起平坐。
从运河坐蒸汽轮船回来,这一路上没再做任何停留,所以速度很快,几天的时间就回到了洛阳。
由于一路坐船,并没有什么劳顿辛苦,所以刘志也没有休息,直接就拿出了规划图和预算,召开廷议。
涿郡城的规划图,大家都没意见,对于工程预算却颇有微词,工部给出的初步预算方案,高达两亿钱。
这还只是第一期的工程预算,后期将会逐年投入,五六年下来,将是一笔天文数字。
“不过是个小小的边境城市,没必要修建的这么繁华,陛下是不是该考虑先缩小城市规模,以后再任其自然,慢慢发展就行了。”
这是朝堂上的主流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刘志看了看,发现基本上都是些中层官员。
那些大佬们,却一个个老神在在,并没有就此事发表意见。
看来他们在眼界和格局上,与那些中层官员们,还是有着莫大的差距。
果然,就在朝臣们议论纷纷,要求刘志减少财政预算的时候,秘书省大学士袁盱缓缓开口。
“我观陛下的意思,是想将涿郡城建设成为新的陪都,东北地区的发展潜力,诸位可能小瞧了。
不如,就由我来给各位解释一下吧。”
秘书省的主要职责,便是收集全国各地各方面的情况,通过分析、统计和筛选,然后发现国家在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并以此为依据,向刘志建议新的政策调整方案。
所以在区域发展情况方面,袁盱自然有着最大发言权。
“在诸位心中,辽东地区是否还停留在蛮荒未开化的阶段?”
当年刘志还未派人攻打辽东之前,那里只居住着鲜卑各部,并没有任何汉人居住。
当时鲜卑人还处在游牧阶段,生活主要靠渔猎和放牧来维持。
自从辽东归顺之后,为了转嫁当时十分严重的土地兼并矛盾,刘志鼓励中原没有土地的流民去辽东定居。
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譬如免费发放种子,免除长达十年的任何赋税。
帮助修建房屋,借给生产用具,免费借给口粮等等一系列政策。
当时的中原灾害战乱频繁,有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还有无数被逼为奴,想逃脱压榨的奴隶。
刘志这一系列的利好政策,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的劳力,不过随着中原地带逐渐发展起来,愿意移民的人也越来越少。
后期基本上断绝了,而为了补充辽东人口,刘志又想出了新的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