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等人未曾察觉,这座专为产妇而设的医馆,在长安城内已是炙手可热之地。但凡家境稍殷实者,无不排队以求在此安全诞下子嗣。医馆之盛名,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安全保障。
阴妃出院后次日,李家众人晨起探望一番,便各自忙碌去了。长孙皇后携同几位妹子和李贞英前往小儿坊,而李世民则步入皇宫处理政务。唯独李渊这老爷子,每日早餐后便不见踪影,大唐学院亦难觅其踪。经人询问方知,原来他日日前往茶楼,沉醉于说书人口中的三国故事,竟是那儿的常客,打赏之丰,无人能及。
武顺与武曌亦抽空归家,尤其是武曌,每次归来皆焕然一新。自李世民下旨剪发以来,她身为大唐学院之首批响应者,毅然决然地换上了齐刘海短发,此举竟在学院内掀起轩然大波,众人纷纷效仿。返抵芙蓉园时,她仍黏着李佑询问新发型是否得体。
府中唯有李佑闲散度日,每日或是在院子里沐浴阳光,要不就抱着弟弟“狗蛋”悠闲散步。“狗蛋”之名,唯有李佑敢唤,但每次提及总免不了阴妃一番嗔怪。然而李佑乐此不疲,此昵称于他而言,别有一番风味。
时光荏苒,生意按部就班,转眼间已至深秋。今年五谷丰登,令李世民及朝中大臣欣喜若狂。房玄龄、杜如晦等忠臣更是倍感欣慰,年初李世民成功售罄陈粮,虽赚取不菲,却也忧虑天灾人祸。幸而这一年风平浪静,无灾无难。红薯的广泛种植更是使粮食产量倍增,农民收益颇丰,尤其是十周周边的农户,农忙时耕作土地,农闲时参与工程建设,全年皆有收入。秋收之后,家家户户皆囊中鼓鼓,上街购物之人络绎不绝。
李世民等人接获下方喜讯后,无不欢欣鼓舞,今年又是一个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年。
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大唐太子李承乾与长孙无忌,这两位离家近一年的游子,终于踏上了归途。然而,长安城中的权贵们在得知他们归来的消息后,却显得异常平静,仿佛一切如常,未有丝毫波澜。
李承乾与长孙无忌归来后,并未急于露面,而是选择留在太子府中,闭门不出,直到七日之后。那日,李承乾手执厚厚一摞奏折,步入太极宫。初入宫内,他亦是一愣,只见殿内聚集了大唐众多重臣,正围绕着外城建设这一议题展开讨论,而李世民则坐镇其中,听取汇报。
下人通报李承乾的到来,李世民并未多想,只是吩咐他进来。李承乾一一向众人问好之后,高举奏折,向李世民禀报道:“父王,此乃儿臣历经州县寻访所得之成果,敬请父王指正。”
李世民望着眼前这位肤色略显黝黑、身形健硕的儿子,不禁展颜微笑。他示意王总管接过奏折,言道:“哦?是吗?那就简单向父王说说吧。”
李承乾微微颔首,开口道:“此次下基层寻访,儿臣深感大唐百姓生活之艰辛,朝堂之上尚有诸多亟待改善之处。”他继续道,“特别是在民生方面,教育、医疗以及生产产能等问题,州县与长安城周边相比,实乃天壤之别……”
李世民低头翻阅着手中的奏折,一边聆听李承乾的汇报。尽管他表情凝重,看似并未流露出太多情感,但殿内其他大臣的面色却显得颇为不自然。原来,从李承乾的话语中,众人隐约察觉到一丝异样——他的汇报方式似乎并不符合一个太子的身份。李承乾更像是一位深入民间的平民小官,而非大唐储君。他滔滔不绝地列举问题,却未提出任何解决方案或改善方向。
李世民抬头望向李承乾,又扫视了几位老臣一眼。待李承乾汇报完毕,他微微一笑:“嗯,高明此次外出见识大增,人也更加健壮了。你先回去休息吧,这些奏折放在这里,我稍后再细细查看。”
李承乾见李世民对自己露出笑容,心中喜悦,点头答应后转身离去。望着李承乾渐行渐远的背影,李世民放下奏折站起身来,轻声叹息:“为何我儿会沦落到如此境地呢?他,他....”周围的几位大臣皆心知肚明李世民话中的含义。他们知道那个“他”是谁,但此事关乎皇家颜面,他们也不敢轻易插嘴。
片刻之后,李世民挥挥手示意众人不必再纠结于此事:“好了,我们继续讨论吧。”于是众人重新投入到外城建设的讨论之中。
这边,李承乾刚踏入太子府,长孙无忌的身影便映入眼帘,他脸上洋溢着笑意,一见到李承乾便问:“如何?你父王听了你的建议,是否大为赞赏?”
李承乾轻轻颔首,眼中闪烁着喜悦:“舅舅,父王听完我的话后,不仅笑了,还笑得极为开心。”
长孙无忌闻言,笑意更甚:“如此甚好,如此甚好。我们一步步来,眼下虽有难题,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总能找到解决之道。待到所有障碍清除,朝堂之上,看谁还能忽视我们的存在。”
不得不提,长孙无忌确是个称职的舅舅,但仅此而已。他的性格过于谨慎,太过固执。此次出行,虽非未遇良才美景,但他总是不予认可。自长安城出发,他们便被世家子弟引领,沿途所至,尽是世家领地,自然尽善尽美。在世家刻意的安排下,李承乾所见所闻皆是他们精心挑选的景致。而长孙无忌即便知晓内情,也未曾向李承乾透露半分,甚至为世家遮掩。就这样,李承乾在外奔波大半年,除了体格健壮了些——那不过是因吃得多了些,被人喂养出来的成果。
夜幕降临,李世民回到芙蓉园,一进门便拉着长孙皇后进入屋内密谈半个时辰。随后,他又召见了李佑。
李佑踏入屋内,长孙皇后便问道:“佑儿,能否让高明也去大唐学院进修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