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正阳门大街,风满楼。
此时,楼内可谓是宾朋满座,楼上楼下挤满了青年才俊。
楼内不时传来叫好的喝彩之声。
众人的目光皆聚焦在一楼大厅正中的高台。
一名长相俊朗的书生大步登台而上。
“小生不才,一首《明师灭倭》欢迎诸位指正!”
「大明雄师气势昂」
「东行破浪斩倭狂」
「刀光剑影平沧海」
「青史留名镇八荒」
“好!!!”
随着一首七言绝句脱口而出。
现场立时爆发出了阵阵喝彩之声。
“我也来一首!”
“《明踏倭巢》”
「大明军威耀九霄」
「横刀立马怒冲霄」
「誓将踏破倭奴地」
「扫尽东夷海宇昭」
“好!!!好诗!”
“字字彰显我大明王者之师的霸气。”
“博远兄此诗霸气磅礴,彩!!!”
随着大明朝廷正式宣布准备东征伐倭。
大明国内可谓是举国沸腾。
各地大明子民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着心中的喜悦。
像京师、江南等文采飞扬之地更是刮起了一股以东征伐倭为主题的诗会浪潮。
更令人们惊喜的是——朝廷宣布此次东征伐倭不仅不用劳民伤财。
反而还给坊间提供了一条生财之道。
因为,所有东征之费皆由皇帝内帑和国库支出。
东征军饷皆出内帑,国库也仅仅是出大军渡海所需的造船之费。
而由于大明朝廷鼓励坊间积极发展造船航海业。
大明的造船业也开始快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之势。
朱由检还亲自制定了——重点发展造船航海业,振兴海外贸易的国策。
甚至,还公开喊话——大明不仅要拥有独步天下的步军。
还要拥有天下无双的海军舰队!
一时间,大明国内的坊间造船厂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所以,为朝廷赶造各式船只的订单不仅下发到了各地的官办造船厂。
也让各地新兴的坊间造船厂迎来了一波机遇。
而且,从此次朝廷筹备东征伐倭的做法来看。
也让大明百姓更加清晰的看到了朝廷推行新政的决心和改变。
现如今的大明朝当真不是那个一遇到难处就想着要苦一苦百姓的大明朝了。
就比如——以前,为了应对建奴的军事威胁。
朝廷不断加征辽饷,将“苦一苦百姓”可谓是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忽视百姓承受能力的做法,无疑也成为了社会矛盾激化的催化剂。
而这次,朝廷筹备东征伐倭。
不仅没有因此加征百姓的税费,没有影响正在大张旗鼓推行的一系列新政。
还给大明子民带来了一波赚钱的福利。
坊间造船厂有了朝廷的大宗订单。
造船厂为了赶工提升效率,势必要招收更多的船工。
在造船厂赚钱的同时也给当地百姓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随着大明掀起的这股子造船风。
不仅拉动了造船业的经济也在无形中快速推动了大明整个造船航海业的发展。
当然了,在大明国内日以继夜争相赶造船只的同时。
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造船规范和验收规范。
决不允许为了赶工而忽略质量的不合格船只滥竽充数。
提到大明的国家造船规范。
那就不得不提明朝最大官办造船厂之一的南京龙江造船厂了。
作为大明朝最高级别造船厂之一的南京龙江造船厂隶属工部都水司管辖。
那绝对是根正苗红的“部级企业”。
作为“部级企业”的龙江造船厂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生产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用料、价格、工艺、验收等各方面。
龙江造船厂制定出的这些标准规范也成为了大明造船业的“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
颁布各地船厂全国实行。
并且,龙江造船厂承担着建造海运船、漕运船、巡船、哨船、快船、渔船、黄船等多种船只的任务。
早在郑和下西洋期间,龙江造船厂就承担了建造和改造众多海船的任务。
大量的造船实践催生了新的工艺和标准,也使得龙江造船厂的造船技术不断发展完善。
毫不夸张的说——龙江造船厂凭借一己之力硬生生推动了整个大明造船业的辉煌。
从技术引领、人才培养与输送、行业标准制定再到推动造船业繁荣以及造船文化传承与交流。
这些都离不开龙江造船厂的身影...............
除了制定“国家标准”的龙江造船厂之外。
清江督造船厂、卫河船厂、宝船厂也是明朝比较重要的造船厂。
其中,清江造船厂位于清江浦南岸山阳、清河二县之间。
因濒临淮水,故以“清江”命名。
清江造船厂下设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厂,共八十个分厂。
厂区沿运河延绵伸展,总长达二十三公里,可谓是规模宏大。
郑和下西洋之后。
随着海船需求量减少,龙江造船厂业务萎缩。
清江督造船厂成为了明朝主要的国营漕运造船厂。
嘉靖三年,临清的卫河造船厂部分分厂并入清江督造船厂后。
其常年有工匠不下5000人,每年造船量增至630余艘。
因此,清江督造船厂对明朝的漕运支撑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卫河造船厂,设在临清,是明朝三大造船厂之一。
设立于永乐七年,有十八处分厂。
分厂自总厂所在的南厂街依次展开,东至都司庙,长2.5公里。
卫河造船厂主要制造用于海运的遮洋船以及山东、北直隶等北方地区的内河漕船。
拥有工匠2000余名,平均每年造船289艘。
同时还承担着往来船只的修补工作。
宝船厂,与龙江造船厂同样位于南京,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厂之一。
最辉煌的时候占地多达1000余亩,开船坞七条。
明朝史载的大型宝船悉数建造于南京宝船厂。
宝船厂也是专门为郑和下西洋打造宝船的地方。
综上所述,明朝时期的造船业和造船技术还是有着非常好的底蕴的。
纵然是因为长期实施海禁政策、资金投入不足、闭门自守、重农抑商等因素的影响。
到了崇祯时期,明朝的造船技术虽然不像明初时期那样属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是,这时候明朝的造船技术在某些方面依旧保持着较高水平。
就比如水密隔舱等传统技术的传承。
这种技术将船体内部划分成多个相互独立的舱室。
即使某个舱室因意外受损进水。
其他舱室也不会受到影响,从而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和安全性。
这一技术到了崇祯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仍旧具有先进性。
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应用相对较晚或不够成熟。
另外就是船体结构设计经验。
明朝在长期的造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船体结构设计经验。
对于船体的稳定性、适航性等方面把握的较为准确。
例如福船的底尖上阔、首昂尾翘的设计。
既有利于提高船的速度,又便于在海上作战。
这种设计理念在崇祯时期的造船中仍然有所体现。
还有就是导航技术方面,即使到了崇祯年间明朝在导航方面依旧有一定的优势。
早在宋代,我们就已经广泛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了。
到了崇祯时期,指南针技术更加成熟。
此外,明朝航海家还掌握了通过观测星象、地标等方式来确定船舶位置和航向的技术。
这些导航技术在当时对于远洋航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当然了,这一时期明朝造船技术相比于西方短板也非常明显。
西方在船舶动力技术方面逐步取得了进步,开始探索使用更高效的风帆系统。
如多桅帆的出现增加了受风面积,提高了船舶的动力性能。
并且,西方还发明了可调节角度的风帆装置。
能够根据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风帆的角度。
使船舶始终保持最佳的航行状态。
而这一时期的明朝船舶仍然主要依赖传统的硬帆。
帆种单一,操作不便,且难以充分利用不同方向的风力。
与西方相比在动力性能方面已是逐渐落后。
还有就是火炮装备与海战战术方面。
西方在海战中越来越重视火炮的应用。
战船装备的火炮数量多、威力大。
并且发展出了成熟的舷侧炮技术和炮击战术。
虽然这一时期的明朝也开始引进和应用火炮。
但在火炮的装备数量、威力以及配套的技术设备方面仍有不足。
例如,明朝战船的火炮甲板设计、火炮的固定和装填装置等方面相对落后。
影响了火炮的发射效率和战船的战斗力。
然后就是船舶大型化和远洋能力以及船舶设计的科学性。
相比于西方而言,明朝的造船技术在这些方面也是逐渐落后于西方。
所以,朱由检在提出全面振兴造船航海业与发展强大海军的同时。
也为实现这一国策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取长补短,积极吸收西方的造船技术。
大力鼓励国内造船工匠自主创新的同时,更要不遗余力的引进西方造船技术。
将我们的优势方面继续发扬光大的同时。
也要快速融合西方造船技术的精髓让其为吾所用。
两相融合加上自主创新,催生出更加强大而先进的造船技术。
争取让明朝的造船技术重新走上世界领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