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奘,你可还记得老朽?”一位身着紫袍的身影从喧嚣的人群中缓缓步出。
“阿弥陀佛,贫僧自然记得,魏谏议大夫,昔日之事,皆因你而起,你竟还有颜面至此?”唐三藏语气中带着一丝冷意。
西游之旅的开启,此人功不可没!
想当年,泾河龙王因中了袁守城的“算死草”之毒,性命危在旦夕,只得向唐王李世民求救,希望唐王能保他一命。
唐太宗心生慈悲,特意嘱咐魏征手下留情。魏征也满口应承。
然而,泾河龙王最终还是难逃一死,被魏征在梦中斩杀。这也直接导致了“唐王游地府”的离奇经历。
细细品味整个事件,魏大夫似乎有意为之,悖逆唐王之意,将李世民推向了阴曹地府的深渊。
泾河龙王因私自篡改降雨时间和克扣雨点而触犯天条,命悬一线。
魏征则在家中摆设香案,擦拭宝剑,剑指泾河龙王,一副跃跃欲试之态。
老龙王无奈,只得托梦给唐王。李世民得知后,命黄门侍郎官快马加鞭,十二道金牌催促魏征回朝。
为确保万一,唐王还特意与魏征对弈,希望以此拖住他,让他无暇对泾河龙王下手。
然而,魏征竟在唐王面前失态,在李世民的眼皮子底下睡了个回笼觉,还在梦中斩杀了泾河龙王。
此举实在令人费解。
更为离奇的是,唐王因此被拘魂,经历了地府一日游,回来后却对魏征毫无怨言。
这究竟是何原因?
原来,魏征除了是天庭的人曹官、唐王的宰相外,还有另一重不为人知的身份。
这个身份决定了他必然会这么做,而唐王也从中受益良多,因此无话可说。
要解开魏征为何有恃无恐、顶着唐王的怒火也要斩杀泾河龙王的谜团,我们不妨从事件的性质和目的入手。
袁守城为何会算死泾河龙王?
其实,他的真正目标是唐王李世民。他通过泾河龙王这个媒介,将唐王推向了九幽地府的深渊。
泾河龙王只是诱饵,唐太宗才是真正的目标。
那么,“唐王游地府”的剧情又是为了什么呢?
原来,这是观音菩萨联手地藏王菩萨和十殿阎罗设下的局,旨在威逼唐王就范,从而达成西天佛祖如来的西天取经计划,实现三藏真经的佛法东渡。
三藏真经是度厄芸芸众生的慈悲大法,是上乘大法、大乘佛法。
而西天取经工程必然是一个双方契合的契约,对西天和唐王都有利,才有实施的可能性。
如来佛祖为何能说服唐王?
因为他准确地拿捏住了唐王的心思。唐王有所求,却难以启齿。他做了十三年皇帝,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内心惶惶不安。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黄袍加身,但这段宫廷皇权斗争的残酷经历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谁来为唐王解开心结?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正是解药。
而最佳切入点就在魏征身上。他与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以及前太子李建成的关系错综复杂。
魏征不仅是唐王的股肱之臣,更是他的一面镜子。
然而,魏征却以“梦斩”的形式斩杀了泾河龙王,导致唐王游地府。
秦琼和尉迟恭作为秦王府的嫡系,前门把守。而后门则由魏征坐镇,但唐王还是被黑白无常带走了。这其中的放水之人,不言而喻。
唐王病入膏肓,命悬一线。他心中虽有埋怨,但崔判官的出现却让他看到了生机。
崔判官前世是唐朝重臣,是李渊驾前的礼部侍郎,与魏征是八拜之交。
有了这层关系,唐王性命无忧。
此时,唐王恍然大悟。原来,魏征是在搅浑水,想做和事佬。他通过斩杀泾河龙王,暂时将唐王陷于不义,又搬出父亲的旧部崔判官来救他。同时,他自己还是太子李建成的部曲。
这一番操作,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唐三藏对于此人并没有好感!
“陈玄奘,陛下召你,为何不见?”魏征指着唐三藏冷冷的说道。
玄奘是唐三藏在大安寺之时,他师傅给他取的法名,而唐三藏中的三藏却是观音菩萨给他取的法名。
出了大唐叫唐三藏,也叫唐僧!
回了大唐自然叫陈玄奘了,
“他见贫僧贫僧就要见他?“陈玄奘冷冷说道:”贫僧经历十四载,取经得卷,为他超渡亡魂,现在经取到了,也交了,当时送贫僧离开长安之时可不是这样说的!”
他到了灵山之后,那如来佛袓说南瞻部洲的各种劣根性,于是传他灵山佛祖处总共有三十五部,称“经三藏”,合卷,包括了四大部洲的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所不有。
如来让阿难和迦叶领唐僧去经柜里取三十五部里的各几卷,共一藏之数带回东土,合5048卷。
当打开经柜,展示出三十五部经书时,每一部总数加起来只有卷,少了39卷!
本来唐三藏当初还想回事拿的,也是孙大圣解释清楚之后才放弃!
14年,是二七,天数为一藏,5048天。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唐僧取回一藏之经,必历一藏之日,如此算起来,唐僧是一天时间换取一卷真经。
阿难伽叶向唐僧索取好处,因唐僧说没有,于是传了“无字真经”给他们。
其实“无字经”也是真经,只是南瞻部洲之凡俗愚眼,不能识得,所以只以为是张张白纸。
是燃灯古佛让白雄尊者现出神威,将无字经夺了,让唐僧发现,重回灵山来取有字真经。
当时,在经柜里展示的三十五部经书的名称里,是没有无字经的,因其无字,所以也不敢显出名字,唐僧更不能看出。
如来说,有经书三十五部,这里面当然是包括的显示有字的三十五部,但每一部卷数相加,却并非如来说的卷,三藏之数,相加总和只有卷,少了39卷。
虽然取经路上有孙大圣照拂!有金社君、八戒、沙僧他们护着,但不可谓不辛苦,现在回到大唐之后被陛下这般对待。
他当然不爽了!
“十四年,十四年啊,魏大人,你可知道,这十四年贫僧是怎么过的?”陈玄奘突然眼角有些发红:“你知道贫僧这十四年怎么过的吗?”
“十万八千里,贫僧一年要赶八千里路,你知道吗?不是高山就是大河,其中有多少妖魔,多少鬼怪,又有多少次差一点丧命,要不是大圣照佛,徒弟们神通广大,贫僧根本无法回到大唐!”
“可是呢?”
“当贫僧踏上大唐国土的那一刻起,不就是要点吃食,要点待遇嘛,你们呢?你们是怎么对待贫僧的?”
“两乘马车!”
“每日还限量供应!”
“时不时的冷嘲热讽!”
“不就是取个经嘛,你们为何不去?”
“待贫僧回到长安,回到大安寺中住了一日,这一日,朝中有何人来问过?”
“过了几日,贫僧把经送到大相国寺,那住持甚至都没有出来见贫僧,好一个大唐,好一个唐王,哈哈........\"
唐三藏有些疯狂之意:”贫僧这十四年算什么?究竟在你们的眼中算什么?当年陛下亲封的御弟又算什么?“
”今日召见贫僧,不过也是为了来日的大法会之事罢了!“
”贫僧都到了殿门口,尔等还要宣贫僧进殿,是谁给你们这么大的脸?这法会,贫僧不办也罢!”
“陈玄奘,看看你现在的样子,还像是一个得道高僧吗?“魏征有心想反驳,但他说不出话来,毕竟,十四年风餐露宿,十四年朝不保夕,十四年面对各种危险,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
就如他所说,辛苦了十四年,享受享受怎么了?
可长安的人不理解!
朝中的大臣不理解!
陛下也同样不理解!
在他们的心中,和尚不应该是唐三藏这个样子,应该持戒,不应该吃肉,应该戒女色,不应该流连于青楼、教坊司等地主。
那不是和尚应该去的地方,但他们忘记了,别人十四年走了十万八千里路。
”得道高僧,去tm得道高僧,你们知道什么是德道高僧吗?在灵山,在大雷音寺,照有欢喜佛!“
“在天竹国,照样有吃肉喝酒!”
“佛说,与人方便与自己方便,贫僧发现那些士卒不愿护送之后,贫僧花自己的金子,一路走来,不知道行了多少善事,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们知道什么?“唐三藏冷冷一笑。
他把带回来的经书在路上全部翻译了出来,又按自己的理解重新写了一遍,其中,他着重介绍了欢喜佛和欢喜蝉!
更着重说了酒肉穿肠过,佛袓心中留,之肖梁武帝推行的那一套戒律是错的。
只要心中有善,佛不需要穿金衣等等。
同时,佛袓教化世人,并不需世人回馈等等,反正,他把自己的理论融合了进去,看起来有道理。
但结合起来与原来的佛经完全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