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闲望着司马南辰负手而立,扫视朝堂,准备舌战群儒的模样,都不由心生敬佩。
司马南辰是真有点东西,他单单从气势上就足以碾压一众文武百官。
虽然今日朝堂之上争吵的十分激烈。
但太子苏禹却鲜有的没搭话。
苏云章非但没有生气,更是摆出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模样。
“司马大学士。”
吏部侍郎吴耀站出来,沉声道:“你这是在混淆视听,科举取士,注重的便是取士的公平公正,我们就事论事,分卷取士,是不是破坏了考试公平的原则?科举取士,最注重的便是考试公平,那科举还能叫做科举吗?”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人才选拔要有标准,要公平公正,分卷取士不是破坏了任人唯贤的原则吗?这确实给了北方学子更大的机会,但南方那些学子却因为名额的限制而落榜,令优秀的人眼看着比自己水平低的人高中贡士,这公平吗?这还是科举吗?”
门下侍郎张睿,礼部侍郎王灿两人是江南人。
吏部侍郎吴耀则是西江人。
在整个楚国春闱贡生分布中,南方学子占有九成。
但南方亦有区分,其中江南和西江两地又占有大概七成学子。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便文化繁盛,书院林立,人文荟萃,培养出了大量人才。
江南地区还是整个楚国的经济中心,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毕竟连饭都吃不上的百姓何谈读书?
除此之外,江南地区士族很多,而且他们非常重视教育。
所以江南地区的学子往往能霸榜科举。
在楚国历年的殿试中,江南出的状元占据大多数。
西江文化传承悠久,乃是书院的起源地,更是拥有着楚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书院,其中有许多着名大儒在此讲学,所以西江的书院文化,为西江培养了很多才子。
所以西江学子在历年科举中,同样拥有不错的成绩。
如今在朝廷中,江南官吏和西江官吏是占比最大的。
这个时代师生和同乡之情非常深厚。
所以他们私下也很团结。
虽然现在不是世家门阀能够左右朝纲的时代。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立场与利益上为自己考虑。
许闲提议的分卷取士,简直就是针对江南学子和西江学子入仕的腰斩之策。
所以江南官吏和西江官吏主动联合,也是可以理解的。
司马南辰看向吴耀,沉吟道:“方才我已经说过了,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分卷取士在民族大义,在国家利益,在政治稳定方面,都有益处。”
“况且吴大人方才所言,只看科举我更是不认同,科举不单单是科举,它更是为了楚国稳固和发展的制度,当这制度无法更好的维护江山社稷的稳固和发展时,对其进行调整有什么不对的?”
说着,他扫视文武百官,朗声道:“在这里,我再替陛下重申一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面对国家利益之时,所有人的利益都要靠后!因为没有国家,我们所有人便全都是亡国奴,是异族铁蹄下的亡魂!”
“分卷取士无论有什么弊端,但它绝对是国家利益至上的改革,所以我们就要推崇,这是不争的事实!”
此话落地。
一众南方官吏皆是面面相觑。
司马南辰这一招真是太狠了。
他用国家利益凌驾于所有人之上。
他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俯视众人。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绝对不是口号,而是杀人不见血的杀手锏。
“好!司马南辰说的好!!!”
苏云章站起身来,鼓掌朗声道:“你们今日所有人都犯了一个错误!一个身为楚国官吏,绝对不能犯的错误,那就是抛开国家利益空谈其他得势!”
“国都没了,哪里来的家?家都没了,哪里还有我们?人都没了,要这科举有何用!?这是科举制度的改革吗?真是我楚国迈向繁盛的进步之路!”
听闻此话。
文武百官皆是面带惊叹。
他们没想到,今日苏云章竟然能说出水平这么高的话来。
许闲静静站在司马南辰身边。
他今日的主要任务就是撒泼耍无赖。
但他明显低估了司马南辰的实力,今日他真是舌战群儒。
紧接着。
苏云章看向苏禹,沉吟道:“太子,这国是你监的,科举也是一直由你负责,你来说说这分卷取士如何?”
苏禹应声道:“儿臣认为诸位大人说的都在理,因为凡事都有利弊,所以我们需要辩证的去看待,“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儿臣认为分卷取士可行,但绝对不能因为破坏朝堂官吏的团结,不要在朝堂之上形成南北对立,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的现象。”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分卷取士于国而言是好事,对于南方学子不公也是事实,所以儿臣建议,分卷取士可以,但名额分配之上要有所改变。南北名额各占一半不妥,儿臣看南六北四的划分比较公平,这样对南方学子而言也有所交代。”
苏禹按照许闲的交代,开始出来和稀泥。
毕竟监国的人是他,未来成为楚国皇帝的人也是他。
所以苏禹要做的不是挑起纷争,而是拉拢人心,把控朝纲。
听闻此话。
殿中文武百官纷纷点头。
“太子爷这话说的比较中听,立场也比较中立,虽然要以国家利益为主,但也得尽可能的保证公平,这才是上位者应该有的态度。”
“若是南六北四的取士划分,还是能令人接受的。”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司马南辰说出来这句话,今日已经完胜。”
“没想到许闲一个纨绔,竟然能想出含金量这么高的办法。”
.......
听着文武百官的议论。
苏云章和苏禹两人,心中暗喜。
看来许闲的计划还真没错。
虽然他们原本计划的就是南六北四。
但在南方官吏无法改变大局的时候说出来,确实更令人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