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位于关中之地的宝鸡市岐山县,是秦岭北麓黄土台原的一部分,海拔约750米,原上地势平坦,面积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
这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但是在遍地都是黄土台原的秦岭北麓,并不算什么特殊的地方。
而公元234年爆发在这里的五丈原之战,才是这里出名的原因。
因为,在这场战争之中,闻名天下、以忠孝流传千古的诸葛武侯就病逝在这里,也彻底断绝了汉昭烈皇帝刘邦复兴汉室的最后希望。
诸葛亮大家都知道,他是鲁地琅琊郡人,诸葛氏是琅琊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不过他的命运在历史人物之中,都算是比较坎坷的。
他3岁时丧母,8岁时丧父,之后就和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不过朝廷却派了别人接替豫章太守的位置,诸葛玄没办法,只得带着两个小娃娃去投了荆州刺史刘表。
诸葛亮16岁的时候,诸葛玄也病死了,他只能在隆中隐居,边耕作边供养弟弟,可算是真正的耕读传家。
建安六年,当时还是豫州牧的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荆州刘表,同时积极联络当地的豪杰,以图东山再起。
当他和水镜先生司马徽会面的时候,司马徽看出了刘备的大志,便向他推荐了卧龙凤雏二人。
刘备先收了徐庶,希望他可以引诸葛亮来见,但是徐庶却建议他亲自去诸葛亮家拜访他,于是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典故。
诸葛亮在自己的家中为刘备做了三分天下的谋划,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对他的建议惊为天人,马上便邀请他出山相助,于是诸葛亮便答应了下来,成为了刘备最信任的人之一,这一年诸葛亮刚刚27岁。
诸葛亮一出山就取得了一件大功。
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在他的游说之下,东吴孙权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曹操的二十万大军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之下惨败,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也因为死的人太多了些,军中爆发了瘟疫,曹操也不得不退兵休养。
十二月,刘备趁曹操北归之机,听从诸葛亮之计,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在张松的怂恿下,派法正到荆州请刘备率兵入,保护益州安全,刘备便果断答应了下来,亲自率军在谋士庞统的陪同下进入了益州。
但是,在建安十七年十二月的时候,刘璋以为刘备有私心,将张松处死,下令守关诸将不准刘备兵马通过,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刘备棋先一着,占领涪城。
刘璋派遣李严等退保绵竹,刘备则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入川,分定蜀中诸县。
建安十九年,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率兵溯长江而上,攻克巴东,与刘备会师成都,刘璋被迫出城投降,这就是诸葛亮定蜀地的事情。
历史上记载,这是刘备和诸葛亮算计刘璋,但实际上却是刘璋此人食言而肥,将刘备的兵马拦在了益州外面,逼得刘备进退无路,否则不可能刘备攻入蜀中之后那么快就传檄而定。
不过刘备这个大敌有了地盘,还是易守难攻的蜀地,曹操自然不能允许他继续发展下去,便亲率大军西征刘备。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大战,这场汉中之战以刘备的胜利告终,刘备也借助这次胜利自称汉中王。
至此,诸葛亮给刘备谋划的“隆中对”中制定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已经完全完成。
但是,东吴大将吕蒙在第二年以白衣渡江的计策击败了关羽,并将之斩首,夺取了荆州,也给出过西楚霸王项羽的江东弄了个江东鼠辈的名号。
建安二十五年,大汉丞相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刘备便于成都武担山登基称帝,继承了大汉的国号。
同年七月,刘备为了给自己的二弟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伐吴,不过却惨败于夷陵,成就了陆逊的名声。
次年,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并且允诺诸葛亮,如果嗣子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彻底套牢了诸葛亮。
从此之后,诸葛亮就逐渐成为了那位名传百世的丞相,也赋予了诸葛这个姓氏以独特的意味。
刘禅继位之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实际上是执掌蜀汉所有大权。
他对内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
对外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为自己的北伐打下基础。
之后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是都未能实现,最后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仅有五十四岁。
诸葛亮在历朝历代都有极佳的风评,他病逝之后的封号是忠武侯,不过从司马家的晋朝开始,就不断给他增加追封,晋朝封武兴王,唐朝封武灵王,宋朝赐“英惠庙”于襄阳伏龙山,加号“仁济”,元代则追封他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等到明太祖朱元璋驱逐鞑虏建立大明之后,钦定“帝王庙”中的从祀名臣37人,其中就有诸葛亮,清朝唯一的勤政皇帝雍正不但把许多纪念诸葛亮的古祠修葺一新,供人膜拜,还特旨以诸葛亮从祀孔庙,一同享受烟火。
全国各地也有他的祠庙,他生活过的南阳卧龙岗上有武侯祠,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岐山有诸葛亮庙,是他病逝的地方;汉中勉县也有武侯祠,是他的陵墓所在。
当然,最着名的还是成都的武侯祠,最为天下人知晓。
其实这个武侯祠实际上并不是武侯祠,最初是刘备的汉昭烈庙,奈何他的这个丞相名气要比他大得多,最后就变成了武侯祠。
诸葛亮即便病逝了,也一直在保护刘备。
历史上的蜀地不止闹过一次战乱,也不止被屠过一次,但即便是这样,汉昭烈庙也依旧完好无损,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武侯祠紧挨着这里。
后世蜀地修路,原计划是要拆除掉汉昭烈庙的,但是,其中一个人提了一句,武侯祠仍安然坐落于昭列庙之畔,原本还在激烈讨论的场面瞬间一静,紧接着所有人的意见就全都统一,一致决定要调整路线,不能动汉昭烈庙一砖一瓦。
b站的三国演义电视机中,在播放到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整个画面全都被丞相保重的弹幕覆盖了。
在当今巴蜀之地,常能目睹乡村老者以白巾束首,仿若为昔日丞相披麻戴孝之遗风。
在社交场合,当外界以“小王”、“小李”这样的昵称称呼某人时,他或许只会将其视作一种普通的代号。
然而,一旦有人以“小诸葛”相称,这便瞬间升华成了一种无上的赞誉。即便他自嘲地给自己冠上了“诸葛蠢驴”这样的怪名,旁人也只会觉得他是在玩味“大智若愚”的哲理,是在默默积蓄力量,等待着厚积薄发的那一刻。
国外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非常不错,棒子以会被诸葛亮的出师表为荣,壬辰之乱时棒子的皇帝建了武侯祠,希望可以出现一位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可以帮助他消除国难,历代国王也都前去祭祀,将诸葛亮视为神明,知识分子家庭更是将《三国志》作为随身必备之物,成为“大儒”的象征。
倭寇更是将诸葛亮奉为神明,三顾茅庐、君臣鱼水之交、天下三分之计、出师表、挥泪斩马傻、死孔明走生仲达等等,这些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字眼,都在倭寇国内流传甚广。
忠肝义胆的忠臣、神机妙算的智绝,天下奇才的军师,他身上散发的无穷个人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
自从陈寿的三国志传入倭寇国内之后,倭寇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中就常常能看到诸葛亮的身影。
安时代初期的史书《续本记》中,就详细记录了授刀舍人春部三关、中卫齿人土师宿祢关成等六人被派至太宰府,向太宰大臣吉备真备学习诸葛亮的八阵、孔子的九地篇以及军营配置法等。
平安时代初期在鉴真东渡日本后建立的律宗的总本山唐招提寺修行的弘法大师空海、死后被誉为学问之神的菅原道真、本阳明学派的创始人中江藤树、江户时代前期的儒者贝原益轩的作品中,全都有提到过诸葛亮的名号,而且全部都是正面评价。
由此可见,诸葛亮在东亚历史中的地位有多高。
而刘能之所以会选择这个时间,就是希望能够帮助他完成自己的梦想,光复长安,再造大汉!
而五丈原,就是他最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