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刘能和诸葛亮在城外胡扯的时候,洛阳城内却已经乱作成一团了。
曹叡坐在太极殿高高的龙椅上,看着底下排列整齐的文武大臣,脸色却是漆黑一片。
魏军主力被汉军击败的消息早已经在洛阳城传开,而且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八天了,在朝的这些官员仍旧是只顾着吵架,完全拿不出一星半点的办法来,而且曹叡还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之中,看出他们意志动摇的迹象。
虽然他们掩饰得很好。
曹叡勉强整理了一下心神,对着众人问道:“诸位爱卿,大家都说说吧,如今汉军已经兵临城下了,我们该如何退敌?”
底下一片沉默,谁都没有在这种时候站出来。
当然,也不是没有想站出来的,但是他们又拿不出具体的办法,只能老老实实待着,免得被曹叡的怒火波及。
曹叡见状,立刻开始点名:“邵陵侯,你来说说吧,有没有什么退敌之法?”
他口中的邵陵侯正是日后被他托孤、又在高平陵之变后被司马懿夷三族的曹爽。
曹爽是大将军曹真的长子,自幼就和曹叡一起长大,两人极为亲近,曹叡继位之后,曹爽就被任命为了散骑待郎,后迁任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再转任武卫将军,在满朝文武中特别受到宠信。
也许是继承了他父亲的天赋,曹爽在带兵征伐上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而且很得曹叡的欣赏。
现在需要人说话,曹叡自然第一个就想到了他。
曹爽站出来,随意行了一礼,然后回答道:“陛下,臣暂时没有什么好办法。”
曹叡的眼中不禁流露出了失望之色,挥挥手让他退回去,然后又叫道:“毋荆州可在?”
一位长着裸晒胡子、面容有些吓人的大臣站了出来,大声答道:“臣在。”
此人是如今的荆州刺史毋丘俭,其父是曹丕麾下的武威太守、将作大匠、封高阳乡侯的毋丘兴,从小就被曹丕选为了曹叡的文学掾,也就是在文学上的副官,与郑称、卫臻等名师家臣负责皇子读书养德,共相辅弼。
曹叡继位之后,因为有六年的时间在一起,毋丘俭自然也深受曹叡信赖,先后任尚书郎及羽林监,洛阳典农中郎将,之后又因为劝谏有功,被曹叡任命为荆州刺史,专门负责镇守襄阳。
不过曹叡知道,自己这位文学掾可不是只擅长舞文弄墨,在带兵打仗方面也有一番心思,于是便叫出了他,对着他问道:“如今汉军兵力城下,毋荆州可有什么好办法,尽可以说出来。”
毋丘俭恭敬答道:“陛下,臣以为,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发诏令,命各地大军入京勤王,同时征召民众,固守洛阳,想办法拖到大军入京。”
曹叡叹了口气,挥挥手让他退了回去。
他如何不知要号召各地大军入京勤王?但是如今魏国的主力一半丧失在五丈原,另外一半则是丢在了潼关,仅剩下的一支可用兵马还在江夏那面防备着东吴孙权,剩下的都是地方兵马,压根没有什么战斗力,来了也是白耗力气。
见没人说话,侍中孙资终于是不忍心继续看下去,出班说道:“陛下,臣有一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快快讲出来。”曹叡见状,眼中立刻射出了一丝精芒,大声说道。
孙资平静地说道:“陛下,臣建议,洛阳这边就按照毋荆州的办法固守待援,不过同时也要派人去通知东吴孙权一声,让他暂且放过我们,而是转攻蜀国的永安、涪陵,助我大魏逼退汉军。”
曹叡眼中的精芒旋即便转为了失望,出声说道:“这怎么可能?东吴虽然和蜀汉不对付,但是与我大魏更不对付,他们不趁机偷袭我大魏就不错了,又怎会帮助我大魏击退汉军?”
孙资面对曹叡的质疑,并没有什么表示,只是淡淡说道:“陛下,臣建议,将汉军掌握的天雷也告诉孙权,臣相信孙权一定会知道该怎么做的。”
曹叡瞬间便明白了过来。
的确,如今的局面不是他们无能,而是汉军掌握了类似天雷的武器,这种武器他们是无法抵挡的,那么东吴的兵马就更没有办法抵挡了。
如果汉军攻破了洛阳,大魏灭亡,大魏绝大多数地盘全都落到汉军的手里,那东吴就更没有办法抵挡汉军了,毕竟在他们三国之间,军队的战力基本上就是汉军可以压着魏军打,而魏军可以压着东吴的军队打。
一旦魏国没了,那他们东吴恐怕就要步他的后尘了。
不过这时大司农崔林却是站了出来,大声说道:“陛下,不可。”
崔氏源出于姜姓,是齐太公的后裔,齐丁公的嫡子季子以崔为采邑,于此终老,后世便以崔为氏,季子的二十八世孙有二人崔业与崔仲牟,西汉初年分别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与涿郡安平县,崔氏家族遂分为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两支。
汉末三国时期,清河崔氏始有崔琰、崔林等人扬名史册,南北朝时达到极盛,号称“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地位延续至唐末,这个崔林就是真正让清河崔氏崛起的重要人物之一。
当然,这种事情根本没人知道。
曹叡立刻看向了他,问道:“有何不可?”
崔林大声答道:“若是将此事告诉了东吴孙权,恐怕他非但不会向西进攻蜀汉,还极有可能向北进攻我大魏,毕竟我大魏国都被围,各地入京勤王,地方上肯定是空虚无比,东吴攻打我魏国,肯定要比攻打蜀汉简单许多。”
曹叡的愁容再次浮现了上来。
他明白崔林的意思,以他对孙权的了解,孙权的确不太可能会领兵西进,而是会选择北上夺取地盘,毕竟这年头地盘就等同于人口,人口就等同于税收,而有了人口和税收,国家才会强盛起来。
好在孙资这时候还没有退回去,而是再次站出来反驳道:“大司农所言大谬,那孙仲谋能够在太祖武皇帝的手底下坚持住,还能登基称帝,这毫无疑问可以证明他不是那种短视之人,既然不是短视之人,焉能看不清楚局面。”
“只要我们将汉军掌握天雷之事告知于他,相信他立刻就能够想清楚利弊得失,权衡出利弊得失,他自然就知道了,我大魏活下去,要远比被他抢走几郡之地划算。”
崔林淡淡说道:“我知道他能够权衡出利弊得失,但是我更知道,他孙仲谋更能知道,他是没办法抵御汉军的天雷的,对于他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扩大自己的地盘,然后借用各个城池抵挡汉军,迟滞他们的进攻,同时想办法从汉军手中弄到天雷的制作方法,以此来对抗汉军。”
孙资一滞,但立刻便反驳道:“但是汉军有了天雷,其制作方法肯定是极其机密的,想要弄到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就如汉军手中的诸葛连弩,此物对于他们东吴来也是极其有用的,尤其是他们的水军,但是他们至今也没能弄到诸葛连弩的制作方法,就更别提更加机密的天雷了。”
崔林还是那套说辞,淡淡反驳道:“那就是他孙仲谋需要思考的事情了,但是至少有一点,他可以轻易想通,要想弄到天雷的制作方法,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而咱们大魏的地盘对于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换取时间的办法。”
孙资还想继续反驳,与他齐名的刘放这时候站了出来,大声说道:“陛下,臣以为,崔林孙资两位大人说的都有理,但是对于解决如今洛阳的困境并无太大的帮助。”
“那刘大人的意思是?”曹叡坐在上面,出声问道。
刘放大声答道:“如今国库之中还有银钱两百多万贯,臣建议拿出一半来重奖杀敌立功之人,一颗汉军的人头赏十贯钱,汉军此来,也不过十几万人,这两百多万贯已经足以杀退汉军了。”
曹叡略带担忧地问道:“那汉军的天雷该如何解决?”
刘放说道:“臣也观察过汉军的天雷,一枚天雷不过能杀伤周围的十余人,绝大多数还死不了,只是会受伤而已。”
“如今洛阳城内有青壮三十多万,征募他们入伍之后,我军的兵力已经超过了汉军三倍不止,臣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之前计算过的十贯钱,就包含了青壮出战的费用。”
“至于百官的俸禄,臣愿意暂停一年,以助陛下退敌。”
刘放跟在曹叡身边,自然知道曹叡担心的是什么,于是没等他问便直接答了出来。
既然刘放已经将所有的事情都考虑到了,曹叡自然也不会再犹豫,立刻起身命令道:“传朕旨意,征召洛阳城中所有十五至五十岁男丁入伍,抗击汉军攻城。”
“同时,命天下各地刺史入京勤王,先到者官升一级,荫一子,赏食邑五百户。”
“臣等遵旨。”众人齐声答道。
不过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这次汉军的攻城方法是谁都没有见识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