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擒贼擒王” 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八计。
一、含义
此计的核心是打击敌人的关键部分,即抓住或消灭敌人的首领,从而瓦解敌人的整体力量。就像一群贼寇,只要抓住他们的头目,其余的贼众就会失去指挥,不攻自破。在军事行动或者其他竞争场景中,找到并控制敌方的核心人物,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二、原文及翻译
原文为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 意思是摧毁敌人的主力,擒获其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这体现了从关键环节入手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在古代战争中,敌军的主帅是军队指挥的核心,把主帅擒获或者消灭,敌军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是引用《易经》中的话,“龙” 在这里象征着指挥者,当指挥者离开他本来应该在的核心位置(比如城池或者指挥中心),在外面作战,失去了他的优势和凭借,就会陷入困境,穷途末路。
三、历史案例
唐朝安禄山之乱 - 郭子仪单骑退敌
背景:安禄山叛乱后,唐朝陷入动荡。郭子仪作为唐朝的名将,在平叛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一次,回纥和吐蕃联合进犯唐朝边境。
经过:郭子仪深知回纥的力量强大,且回纥和吐蕃联军的核心矛盾点在于利益分配。他利用自己之前与回纥将领的交情,单枪匹马进入回纥军营。回纥人看到郭子仪后,纷纷下马参拜。郭子仪抓住机会,向回纥首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吐蕃的贪婪和唐朝与回纥的友好历史。回纥首领被郭子仪说服,转而与唐朝军队联合,攻击吐蕃。在这里,郭子仪就相当于擒住了回纥这个 “贼群” 中的 “王”(关键决策人物),从而瓦解了敌军的联盟,成功退敌。
三国时期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汉献帝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实际上没有什么实权。
经过: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他通过控制皇帝这个 “王”,获得了政治上的巨大优势。在名义上,曹操的军队是代表汉朝皇帝出征,讨伐各路诸侯。许多诸侯在面对曹操时,处于一种尴尬的道德劣势。曹操利用皇帝的权威,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在诸侯纷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这也是一种 “擒贼擒王” 的策略运用,只不过这个 “王” 是政治象征意义上的,通过控制这个关键因素,曹操得以在复杂的局势中把握先机。
四、在现代的应用
商业竞争方面
在企业竞争中,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或者关键技术、关键渠道的掌握者就如同 “王”。例如,一家新兴的智能手机公司,如果能够吸引行业内顶尖的芯片设计专家(相当于擒住关键人才这个 “王”),就有可能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或者通过并购等手段,获取竞争对手的核心品牌(品牌是企业的 “王” 之一),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体育赛事方面
在体育比赛中,对方球队的核心球员就是 “王”。比如在足球比赛中,针对对方的王牌射手或者中场组织者进行重点盯防,限制其发挥,就有可能打乱对方球队的整体进攻和战术部署,从而增加己方获胜的机会。
用擒贼擒王之计来分析《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的曹操获胜原因
识别关键目标(“王”)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敏锐地意识到袁绍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袁绍本人的指挥决策以及其核心谋士团是这场战役的关键因素,也就是所谓的 “王”。袁绍作为一方诸侯,军队的部署、战略的规划和战斗的指挥都由他和他的谋士团队掌控。如果能打乱袁绍的决策部署,就等于擒住了敌军的 “王”。
打击核心力量
烧毁乌巢粮草:曹操深知粮草对于袁绍大军的重要性。袁绍的粮草屯于乌巢,由淳于琼把守。曹操果断采用许攸之计,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突袭乌巢。这一举动就如同直捣黄龙,击中了袁绍军队的要害。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没有了粮草,袁绍的大军就会陷入混乱和恐慌。这相当于从物质基础层面打击了袁绍军队的核心力量,间接影响了袁绍的指挥决策,使其阵脚大乱。
扰乱袁绍谋士团:曹操还利用书信事件扰乱袁绍的谋士团。曹操在缴获的书信中发现许多自己军中人员与袁绍暗通款曲的信件。他却选择烧毁这些信件,稳定了自己阵营的军心,同时也显示出曹操在面对内部危机时的沉着冷静。这一行为与袁绍听信郭图等谋士的谗言,导致张合、高览等将领倒戈形成鲜明对比。曹操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使得袁绍内部的谋士团队和将领之间产生矛盾,破坏了袁绍阵营的团结和稳定,从心理和组织层面打击了袁绍军队的 “核心指挥系统”。
瓦解敌军整体力量
随着乌巢粮草被烧,袁绍军队内部人心惶惶。而张合、高览等将领的倒戈更是给袁绍军队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袁绍大军失去了有效的指挥和战斗意志,军队士气低落,士兵纷纷逃亡。曹操军队则乘胜追击,最终以少胜多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曹操通过打击袁绍军队的关键因素(粮草供应和指挥系统),成功地瓦解了袁绍军队的整体力量,就像擒贼擒王之计所描述的,抓住了关键部分,使得敌军不攻自破。
用擒贼擒王之计分析《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
核心目标(“王”)的误判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错误地将刘备和孙权视为两个可以轻易击破的势力,没有充分认识到孙刘联盟的核心价值和关键所在。他以为凭借自己强大的兵力,能够逐个消灭对手,却忽视了孙刘联盟中孙权这个 “王” 的关键作用。孙权作为东吴之主,拥有决策权,并且能够调动东吴的全部资源进行抵抗。只要孙权坚定抵抗的决心,东吴军队就会全力作战。曹操没有把重点放在瓦解孙刘联盟、擒住孙权这个关键人物或者打击其抵抗意志上。
未能有效打击对方核心力量
军事部署失误:曹操的军队大多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战。他虽然采用了连环船的策略来解决士兵晕船的问题,但这一策略却被孙刘联军抓住了破绽。孙刘联军中的周瑜等人深知水军作战的关键在于船只的机动性和火攻的效果。曹操没有考虑到对方的关键军事力量 —— 水军的优势,也没有针对孙刘联军的核心将领周瑜、黄盖等进行有效的反制措施。
反间计的影响:曹操轻易地中了周瑜的反间计,错杀蔡瑁、张允。这两人是熟悉水战的将领,是曹操水军力量中难得的人才,他们的死导致曹操水军的实力大打折扣。从擒贼擒王的角度看,曹操没有保护好自己阵营中能够与对方抗衡的关键力量,反而自损其 “王”(关键将领),使得自己在水军作战这一关键环节上失去了优势。
对方核心力量主动出击导致己方瓦解
火攻的实施:黄盖诈降,利用东南风天气,以火船冲击曹操的连环船。这一行动直接命中了曹操水军的要害。由于连环船无法快速分开,火势迅速蔓延,曹操的水军瞬间陷入混乱。这就像孙刘联军抓住了曹操军队的 “王”(核心的水军力量)并给予致命一击。
联盟乘胜追击:在水军大乱之后,孙刘联军水陆并进,全面出击。曹操军队由于核心力量被击溃,士气低落,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而且曹操在这种混乱局面下,也难以有效地指挥军队。孙权和刘备的军队在关键时刻紧密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得曹操军队全线崩溃,最终曹操大败而归。赤壁之战的失败,从擒贼擒王的角度看,是曹操没有认清对方核心力量,并且自己的核心力量被对方成功打击,导致整个军队瓦解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