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天起,聪聪像是换了个人似的。他不再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以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迎接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对于旁人的嘲笑和歧视,他学会了坦然处之;每当遇到困难时,他总会想起那些给予他鼓励和支持的同学们。
在学习方面,聪聪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努力。每天早早起床背诵课文、温习功课,课余时间还主动请教老师和同学。
不仅如此,他还踊跃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无论是演讲比赛还是运动会,都能看到他活跃的身影。
时光荏苒,日子一天天过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聪聪终于取得了显着的进步。渐渐地,他重新拾回了那份曾经失去的自信和勇气。
那道留在脸上的疤痕已不再是他自卑的根源,反而成了他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而智力的些许下降也无法阻挡他追逐梦想的脚步,他坚信只要自己不断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
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要学会接受自己,并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约经过了两年的消沉,聪聪逐渐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自信和勇气。
他不再因为那道疤痕而自卑,也不再因为智力的下降而沮丧。
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要学会接受自己,并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谓智商、情商双双下降,其实是相对曾经的自己而言。
毕竟头部遭受重创,虽然伤疤已经愈合,但聪聪却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但比大脑的思维速度慢了一拍不止,而且说出的话语时常词不达意,缺乏应有的亲和力,一不小心就会得罪别人。
这种变化表明自己的智商与情商都大不如前,也就意味着自己已经从昔日那个令人瞩目的天才儿童沦落至平庸之辈。
对于聪聪来说,最令他恐惧的莫过于在读书学习方面比不上其他同龄人。
因为如果真的如此,那他光宗耀祖、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美好愿望或许将化为泡影。
正因如此,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沮丧之中,无法接受如今这个平庸的自己。
然而,当他年满七岁,踏入学校开始读书之后,局面逐渐出现了转机。
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聆听老师授课以及完成背书、做作业等任务时的表现来看,聪聪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依然遥遥领先于同班的所有同学,甚至连全校的高年级学生也望尘莫及。
过目不忘,一听就懂,这就是聪聪所拥有的超凡学习能力。
正是因为这种天赋异禀的能力,让聪聪在背诵课文和完成作业方面,总能轻松地超越其他所有同学,而且总是能够率先在课堂或者课间就完成任务。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从来不需要放学后再回家温习课本和写作业。
特别是自从三年级开始写作文以来,聪聪每次写下的作文都会变成班级里的范文,由语文老师亲自在全班诵读。
每当这时,聪聪总会沐浴在同学们那羡慕与赞赏的目光之中,如阳光般温暖。
由于这般出色的表现,所有的任课老师以及同学们无一不将聪聪视为掌上明珠,另眼相看。
甚至连他说话有些冲的小毛病,也都被老师和同学们像包容自己孩子一样谅解了。
看到这一切,聪聪终于恍然大悟,之前的担忧犹如过眼云烟,完全是多余的。
自信心和勇气如同归巢的鸟儿,自然而然地回到了聪聪身上,仿佛它们从未离去。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恰似夜空中最亮的星,脸上洋溢着如春花绽放般灿烂的笑容。
家人如守护神般默默地关注着聪聪的变化,心中充满了喜悦与自豪,宛如平静的湖面被微风吹起层层涟漪。
正是因为有了家人如春风般温暖的关心和爱护,聪聪才能在黑暗中如灯塔般找到光明,重拾信心。
聪聪也深刻地认识到,家人的爱犹如他生命中最坚实的堡垒,坚不可摧。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他遇到困难或挫折,家人总是会毫不犹豫地站在他身旁,给予他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这种无私的关爱,使得聪聪变得愈发坚强和勇敢,敢于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聪聪渐渐长大成人,成为了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年轻人。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家人时刻呵护的稚嫩孩童,而是一个可以独自应对风雨、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有为少年。
话又说回来,在聪聪迷茫消沉的这两年时间里,家人们都非常着急,他们给予了聪聪很多安慰和鼓励。
为了帮助聪聪忘却痛苦、正视自己,爷爷可谓绞尽脑汁。
聪聪清晰地记得,为了抚慰他那颗幼小而受伤的心灵,已经七十三岁高龄的爷爷不辞辛劳,跋涉三十多公里山路,陪着聪聪来到天子山下的神堂湾,探望正在那里挖瓢瓜的张忠。
爷爷希望通过这次经历,让聪聪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以及生活的不易。
这样的尝试,还真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