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唐 张继
夜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的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随着语文老师温柔地讲解,我又一次看到了——就在这寒山寺的钟声里,张继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灯火,心中满是惆怅。他想起曾经盛世大唐的繁华,如今却饱受战乱之苦。自己一介书生,无力改变这天下大势,只能在这漂泊途中抒发满腔愁绪。
突然,岸边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张继警惕起来,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缓缓走来。老者目光炯炯,似有一种不凡气度。他靠近张继的客船,轻声说道:“公子满腹才华,何必在此独自哀愁?”张继诧异于老者的话,便邀他上船一叙。
老者坐定后,竟谈起当今天下局势,言语间条理分明,见解独到。他告诉张继,虽身处乱世,但文人亦可为国效力,用文字唤起民众的力量。张继听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自己手中的笔,不仅仅可以书写个人愁绪,还能成为鼓舞人心的利器。此时,那钟声再次响起,不过张继心中已多了一份希望与坚定。
枫桥夜泊1
月落乌啼霜满天2,江枫渔火对愁眠3。
姑苏城外寒山寺4,夜半钟声到客船5。
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有人说“枫江古为封江”“枫桥旧作封桥”(宋周遵道《豹隐纪谈》);也有人说,“旧把此桥误作封桥,到王珪才改正为枫桥”(《吴郡图经续记》);还有人说,“本为封江、封桥,王珪改封为枫,人们震慑权势,只得趋附”。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2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霜满天:空气极冷的形象语。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
3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柯继承等指出,“唐以前早先枫桥称作封桥,吴语封、枫同音,以封桥误为枫桥,因河边有经霜红叶树之故。根据张诗所表明的物候及月相分析推算,张诗当作于农历十月深秋时分,江南水边多植乌桕之类树木,经霜叶红,古人诗中多混作为‘枫’。故江枫,是泛指江边的红叶类树,不必是枫。”渔火:通常解释作“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解释作一同打渔的伙伴。《全唐诗》“渔火”作“渔父”。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4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5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除夕才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平时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2-4
白话译文
逐句
全译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2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唐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唐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下卷收录张继此诗,题名为《夜泊松江》。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收入此诗,诗题作《枫桥夜泊》。
3
如果不是一千年前的一次失眠,我们将失去这首绝妙好诗
枫桥故事:大唐诗人璨若繁星,而谜一样的,只有这一诗一寺一钟声
《枫桥夜泊》中寒山寺名传千古,日本也有一座寒山寺
寒山寺位列中国十大名寺,这首流传至日本的唐诗功不可没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5
就在众人沉浸于张继笔下“枫桥夜泊”那绝妙的意境之时,人群中有一位老者缓缓开口。他自称是寒山寺多年前的守寺之人,曾经无数次在夜半听到那悠扬的钟声。他回忆起往昔岁月,那时寺庙香火鼎盛,前来聆听钟声感受诗境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
老者讲述着寒山寺历经风雨的故事,战火纷飞时它几近被毁,幸得数位高僧坚守,方才保存下来。每一次钟声响起,都像是在诉说着这座古寺的坚韧与不屈。说到动情处,老者眼中闪烁着泪花。周围的人们静静地听着,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寒山寺背后那厚重的历史画卷。随着老者声音落下,大家久久未能回过神来,心中对于“枫桥夜泊”以及寒山寺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
名家点评
宋·陈岩肖:六一居士《诗话》谓:“句则佳矣,奈半夜非鸣钟时。”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庚溪诗话》)6
明·桂天祥:诗佳,效之恐伤气。(《批点唐诗正声》)6
明·胡应麟: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诗薮》)6
明·沈子来: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唐诗三集合编》)6
明·周敬:目未交睫而斋钟声遽至,则客夜恨怀,何假名言?周珽:看似口头机锋,却作口头机锋看不得。(《唐诗选脉会通评林》)6
明末清初·黄生:三句承上启下,深而有力,从夜半无眠至晓,故怨钟声太早,搅人魂梦耳。语脉深深,只“对愁眠”三字略露意。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唐诗摘钞》)6
我在想,这世间何为愁,又是何种愁滋味能让人夜不能寐?毕竟年少,生活中哪怕风风雨雨,也有爸爸妈妈挡在身前,护我这小小身躯安稳。可是后来,妈妈不在了。那一场意外像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我的庇护伞无情地打碎。我才真正尝到了愁的滋味。
起初,每一个夜晚我都会想起妈妈温暖的大手和宽厚的背影,泪水浸湿枕头。夜里稍有动静,就会惊觉是不是妈妈回来了,然而回应我的只有无尽的寂静。曾经那些习以为常的安全感消失得无影无踪。
随着时间推移,我知道愁不仅仅是思念,更是面对生活压力的无助。家里的生计、妈妈日益增多的白发,都成了压在心头的巨石。我开始明白,曾经少年不知愁滋味,如今却识尽愁滋味。这愁如绳索,紧紧捆绑着我,让我辗转难眠,就如同古人在诗句中的愁绪一般,真切而沉重。但我知道,我必须坚强起来,成为家人新的依靠。
于是,我学着爸爸的样子,早起去集市卖菜。天还没亮,我就得挑着重重的担子出发。刚开始,肩膀被扁担磨得生疼,手上也磨出了水泡,但我咬着牙坚持。每次看到顾客因为价格跟我争执,心中既委屈又无奈,可还是努力陪着笑脸。
白天忙碌完后,晚上回家还要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有时候累极了,坐在床边望着窗外的月光,思绪又飘向了妈妈。但我告诉自己不能哭,我现在是家里的顶梁柱之一。
慢慢地,我学会了跟菜贩讨价还价进更便宜的货,也懂得如何把菜摆放得更吸引人。家里的收入渐渐稳定下来,弟弟也很懂事,学习成绩虽差但他也会力所能及地干一些活。虽然日子依然辛苦,但那种被愁绪淹没的感觉淡了许多。我知道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但只要想到家人依赖信任的眼神,我就充满力量,我相信终有一天能够带着家人走出阴霾,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实现。加油!我们没有时间悲伤,没有时间发愁,也没有机会去失去,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持续不停地努力再努力,重复再重复。当我们努力到极致的时候,剩下的交给老天吧!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相信终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