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再毫无根据地胡搅蛮缠,无理取闹,那可就太过分了,只会显得自己无理取闹,贻笑大方。
况且,他们也深知当今陛下手段强硬,绝非好说话的主。
若是触怒龙颜,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说不定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要搭进去。
沉默片刻后,陈老微微颤了颤身子,犹豫着向前迈出一小步,拱手说道,“陛下,经诸位大人一番解释,我等心中诸多疑虑已消。”
“如今看来,改革确是利国利民之举,我等之前考虑欠妥,仅凭片面之词就贸然质疑,实在不该。”
其他老儒士纷纷点头附和,神色间满是敬畏与顺从,他们深知此刻顺着陛下的意,才是明智之举。
江西微胖儒士也跟着说道,“陛下,我等也深知是自己了解不够全面,行事过于鲁莽,错怪了朝廷的一番苦心。”
“我等一心只为了百姓与一众学子发声,可因调查不深,言语多有冒犯,还望陛下念在我等这份赤诚之心,恕我等之罪。”
说着,他再次恭敬地行了个大礼,额头几乎触碰到地面,久久未起。
其他老儒士也跟着齐刷刷地拜下,朝堂上一片寂静,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呼吸声。
朱元璋看着他们伏在地上的身影,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在心底暗自冷哼一声。
若不是亲眼瞧见他们私下里为了利益的丑态百出,自己还真要被这副看似赤诚的模样给骗了。
但面上,他依旧保持着温和的神色,声音里带着几分关切,“都起来吧,诸位皆是我大明的有功之臣。”
“多年来,你们为大明培养了无数的学子,为朝廷效力,造福百姓,这其中离不开你们的辛勤付出。”
老儒士们缓缓起身,面上还带着些许忐忑之色,毕竟刚刚在朝堂上公然反对改革,心里难免七上八下。
可听到朱元璋这番夸赞,原本如弓弦般紧绷的神经才渐渐放松下来,神色间也不自觉地多了几分自得,仿佛之前的质疑与反对从未发生过。
“朕想着,诸位在教育上的功绩不可埋没。”
“朕要在你们各自的家乡,为你们建立功德碑,将你们的事迹铭刻其上,让后世子孙都能知晓你们对大明的贡献,让你们的美名千古流传。”
此话一出,老儒士们顿时喜出望外,眼中闪烁着惊喜与兴奋的光芒。
纷纷再次行礼,口中高呼,“陛下圣恩,我等万死难报!”
朱元璋摆了摆手,示意他们起身,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不过,如今大明幅员辽阔,偏远之地的教育却依旧匮乏。”
“那些地方的孩子,同样渴望知识,渴望改变命运,却苦于没有良师教导。”
“朕希望诸位和家族能为了大明,为了百姓与莘莘学子发挥余热,前往那些地方,为当地传道授业。”
“你们都是饱学之士,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定能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识字,成为我大明的栋梁之材。”
“这可是比在家乡讲学更有意义、更伟大的事啊。”
这话听起来大义凛然,老儒士们一时语塞,心中虽有千万个不情愿,毕竟偏远之地条件艰苦,与他们平日里优渥的生活天差地别。
陈老嘴角微微抽了抽,心中满是无奈,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说道,“陛下,您的旨意臣等岂敢不遵?”
“这旨意自是为了大明的千秋万代,草民心中万分明白。”
他一边说着,一边偷偷抬眼观察朱元璋的脸色,只见额头上已然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只是草民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实在是力不从心。”
“这一路舟车劳顿,路途遥远,怕是还没到那偏远之地,就病倒在路上了。”
“如此一来,不仅耽误了讲学,无法为当地学子传道授业,还白白耗费朝廷的人力物力,实在是得不偿失。”
“陛下,草民在江南经营书院多年,诸多事务千头万绪,一时难以交接妥当。”
这时,江南的老儒士又哭诉道。
“若是贸然离去,书院恐陷入混乱,众多学子的学业也会受到影响。”
“他们皆是大明未来的希望,草民实在是放心不下啊。”
“陛下,偏远之地条件艰苦,这是众所周知的。”江西微胖儒士则小心翼翼地看了看朱元璋,嗫嚅着说道。
“且不说生活起居的艰难,单说教学资源,实在是稀缺得可怜。”
“草民担心以当地的现状,即便有心讲学,也会困难重重,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如此一来,岂不是辜负了陛下的殷切期望和当地学子对知识的期盼。”
“还望陛下能先改善当地的教学条件,待条件成熟,草民定当全力以赴,绝无二话。”
老儒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各自绞尽脑汁,试图寻找各种看似合情合理的借口推脱。
朱元璋脸上依旧挂着那看似温和的淡淡微笑,可眼神中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率先看向陈老,和声说道,“陈老,你的身体状况朕自然关切。”
“你为大明操劳半生,身体有所损耗,朕岂会不知?”
“朕会选派太医院里医术最为精湛的太医,一路随行,时刻为您调理身体,确保您的行程平安顺遂。”
“若是途中感到不适,随时可以停下休养,待身体恢复再继续前行,定不会让你的健康有任何闪失。”
“如此,陈老你便无需担忧身体问题了。”
说罢,他又将目光不着痕迹地转向江南老儒士,神色依旧和蔼,语气却不容置疑。
“江南书院事务繁杂,这朕心里清楚。”
“朕会派遣朝中干练的官员,协助你进行交接。”
“有朝廷官员出面,定能将书院事务安排得妥妥当当,不耽误学子们的学业。”
“你只管放心前往便是。”
最后,朱元璋目光如炬,直直地直视江西微胖儒士,面色平静道,“偏远地区教学资源匮乏,朕已然知晓。”
“这并非你一人之忧虑,朕也一直放在心上。”
“朕会即刻下令,调拨大量的书籍、笔墨纸砚等物资,先行运往讲学之地。”
“同时,选派你培养出的那些学子,作为您的助手,协助你开展教学工作。”
“他们深受你的教诲,想必能领会你的教学理念,与你配合默契。”
“如此一来,教学条件定会得到极大改善,你也无需再为此担忧。”
牛晓乾听完朱元璋的话,悄悄凑近李奥,压低声音笑道。
“老李,老朱够坏的啊,这些老东西口口声声都是百姓与学子。”
“这下倒好,老朱直接代表了整个大明的百姓和学子,站在了大义的制高点上。”
“还把他们的借口都反驳得干干净净,滴水不漏。”
“你瞧那些老东西,现在都哑口无言了,估计心里气得冒烟,可又没辙。”
此时,宋濂便上前一步,双手抱拳,恭敬道,“陛下思虑周全,此举实乃造福偏远地区百姓与学子的千秋伟业。”
“这些物资与人才的调配,不仅能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更能为我大明培养更多栋梁之材,实乃我大明之幸,百姓之福啊!”
徐达也跟着出列,单膝跪地,“陛下圣明!以臣之见,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起来,便能为边疆稳固、民生安定打下坚实基础。”
“那些在边疆戍守的将士们,本就一心为国,在得知陛下如此重视偏远地区教育,必定会深受鼓舞。”
“他们定会在守护边疆的同时,全力保护前往讲学的儒士们,以及当地新建的学府,确保讲学之事不受任何侵扰。”
紧接着,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老儒士们面面相觑,彼此眼神交汇间,皆是一阵暗骂。
心中的愤懑却又只能强行压抑,毕竟在这威严的朝堂之上,面对群臣的附和与皇帝的决断,他们根本无力反抗。
朱元璋表面上和颜悦色地解决问题,实际上却步步紧逼,将他们逼入了毫无退路的绝境。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此次前往偏远地区讲学,背后有着整个朝廷的支持。
尤其是让江西微胖儒士自己培养出的学子去协助他,众人心里都门儿清,看似是助力,实实则是一招釜底抽薪,把“家底”都搬空了。
江西微胖儒士的脸瞬间涨得通红,心中又气又急。
他辛辛苦苦培养的这些学子,那可是他在文坛立足的根基,是他日后仰仗的资本,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
如今却要和他一同被派去偏远地区,这对他而言,不啻于将他的立足之本连根拔起。
他紧咬着牙,双手在袖子里不自觉地攥成了拳头,额头上青筋微微凸起,可又不敢在这朝堂之上发作。
陈老则在一旁暗自摇头,满脸苦涩,心里苦不堪言。
他深知朱元璋如此强硬又周全的安排,根本没给他们留下一丝拒绝的余地。
不禁在心底埋怨自己,怎么就这么沉不住气,这么冲动,在朝堂上提出那些质疑。
如今倒好,被朱元璋抓住机会,将他们这些老儒士拿捏得死死的,动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