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数记》“旷野”意象探寻基督徒灵性旅程的启示
在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民数记》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它详细记载了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在西奈旷野长达近40年的漂流历程(民1:1 - 36:13 )。这段历史,表面上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迁徙,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属灵奥秘,尤其是其中“旷野”这一意象,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理解基督徒灵性旅程的大门。
旷野的本质:从地理空间到属灵隐喻
从地理角度来看,旷野在希伯来文中为“????????,midbar” ,它是干旱贫瘠、荒无人烟的象征。但在《圣经》的语境中,旷野被赋予了远超地理范畴的深刻属灵意义。
试炼与信心的熔炉
旷野是上帝精心设置的试炼场,用以考验以色列人的信心。正如《申命记》8章2节中上帝所说:“我曾在旷野引导你四十年,是要苦炼你、试验你,要知道你心内如何” 。在旷野中,以色列人面临着食物和水的极度匮乏,这是生存的巨大挑战。然而,上帝以超自然的方式介入,赐下吗哪作为每日的食物(民11:7 - 9 ),并使磐石流出水来(民20:11 )。这一系列神迹,不仅解决了以色列人的生存危机,更重要的是,考验着他们对上帝的信靠,检验他们是否愿意遵行上帝的律法(出16:4 )。新约《彼得前书》1章7节将这种经历与基督徒的信心成长紧密相连:“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 。在现实生活中,基督徒也会遭遇各种困境,这些困境如同旷野中的艰难,正是锤炼信心的宝贵机会。
悖逆与管教的课堂
以色列人在旷野中的表现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多次陷入悖逆。他们频繁地发怨言(民11:1 - 6 ;14:1 - 4 ),甚至在西奈山下崇拜金牛犊(出32章),严重背离了与上帝的约定。这种悖逆行为招致了上帝的严厉管教,整整一代人倒毙在旷野(民14:26 - 35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0章11节中以此警戒信徒:“他们遭遇这些事都要作为鉴戒,并且写在经上,正是警戒我们这末世的人” 。旷野中的这段历史,是人性弱点的真实写照,提醒着后世的基督徒,要时刻警惕内心的悖逆,顺从上帝的旨意。
神圣同在的彰显地
尽管旷野环境恶劣,危机四伏,但它也是上帝与以色列人同在的有力见证。“日间,耶和华在云柱中领他们的路;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 (民9:17 ),这一壮观的景象,时刻提醒着以色列人上帝的不离不弃。会幕的设立(民1:50 - 53 )更是上帝同在的象征,它在旷野中建立起了圣洁的秩序,成为以色列人心灵的寄托。这也预示着后来基督“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 (约1:14 ),上帝以更加亲近的方式与人类同在。
旷野叙事中的关键事件与属灵意义
《民数记》中记载的一些关键事件,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进一步深化了旷野的象征意义。
十二探子的失败与信心危机
当以色列人抵达迦南地的边境时,摩西派遣了十二探子去窥探那地(民13 - 14章)。十个探子带回了令人恐惧的报告,称迦南地“是吞吃居民之地” (民13:32 ),这使得百姓因恐惧而拒绝进入应许之地。他们的行为暴露了内心深处的不信,对上帝的应许缺乏坚定的信心。上帝因此宣告:“你们的尸首必倒在这旷野……但你们的妇人孩子,我必领他们进去” (民14:29 - 31 )。这一事件深刻地揭示了旷野考验的核心——对上帝应许的绝对信靠。《希伯来书》3章14节强调:“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份了” ,提醒着基督徒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守对上帝的信心。
可拉党的背叛与圣洁要求
可拉、大坍、亚比兰等人质疑摩西的权柄,发动了一场叛乱(民16章)。他们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群体的秩序和对上帝的敬畏。上帝以地裂吞灭叛党的方式,彰显了祂的威严和对圣洁的严格要求。在旷野中,上帝要求以色列人“在营外” 保持圣洁(民5:2 - 3 ),这一要求预表着基督“也在城门外受苦” (来13:12 - 13 )。对于基督徒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远离属灵的骄傲与分裂,以圣洁的行为彰显信仰。
铜蛇的救赎预表
当百姓因怨讟上帝而被火蛇咬伤时,上帝命令摩西造铜蛇挂在杆上,凡被蛇咬的,一望这铜蛇,就必得活(民21:4 - 9 )。这一奇特的拯救方式,具有深刻的属灵意义。耶稣亲自解释了其预表意义:“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 (约3:14 - 15 )。旷野中的铜蛇,成为了基督十字架救赎的预表,指向了人类最终的救恩。
新约中的旷野神学:从出埃及到天国征程
新约作者巧妙地将以色列的旷野经历与基督徒的灵性旅程紧密关联,为我们理解信仰提供了新的视角。
基督的旷野得胜
耶稣受洗后,“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 (太4:1 )。在旷野中,耶稣面临着魔鬼的重重试探,但祂凭借着对上帝话语的坚定引用,三次成功胜过试探。祂以“经上记着说” (太4:4,7,10 )回应魔鬼,展现了对上帝的绝对信靠。耶稣的这一经历,实现了以色列人在旷野失败的逆转,为基督徒树立了榜样。在属灵争战中,基督徒同样需要“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 (弗6:17 ),依靠上帝的话语战胜一切试探。
教会作为旷野中的圣洁群体
彼得称信徒为“是父神的先见被拣选……以致你们……在旷野漂流” (彼前1:2 ;2:11 ),形象地描绘了教会在世界中的处境。保罗也以“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 (林后4:8 )形容教会在这充满挑战的世界中持守盼望。教会如同旷野中的以色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因着对上帝的信仰,成为了黑暗世界中的光明见证。
终极应许的指向
《希伯来书》强调旷野经历指向“将来美事的影儿” (来10:1 ),真正的安息在于“进入祂的安息” (来4:10 )。《启示录》在描绘新耶路撒冷时,宣告再无“旷野” 与“黑夜” (启21:25 ;22:5 ),这意味着从旷野到圣城的救赎叙事的圆满完成。基督徒的信仰之旅,虽然充满了艰难困苦,但最终的归宿是那永恒的应许之地,是与上帝同在的美好家园。
基督徒灵性旅程的实践应用
基于《民数记》中旷野意象的启示,基督徒在灵性旅程中可以实践以下原则。
在试炼中操练信靠
如同以色列人需要每日收取吗哪来维持生命(出16:4 ),信徒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天天彼此相劝” (来3:13 ),在困境中切实经历“我的恩典够你用的” (林后12:9 )。约伯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在经历了重重苦难后,发出了“祂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 (伯23:10 )的感慨。基督徒应当相信,每一次的试炼都是成长的机会,都是上帝对我们信心的考验。
在悖逆中悔改归正
旷野中的失败提醒着信徒要时刻警惕“贪恋恶事” (林前10:6 ),如拜偶像、行奸淫、试探主、发怨言等(林前10:7 - 10 )。约翰在《约翰一书》1章9节中强调:“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 。当我们陷入悖逆时,应当及时悔改,回归到上帝的怀抱中。
在群体中持守圣洁
会幕居于营中心的安排(民2:17 ),象征着以上帝为中心的群体生活。保罗教导信徒:“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 (林前12:27 )。教会是一个整体,每个信徒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应当在群体生活中持守圣洁,以圣洁的行为彰显上帝的荣耀。在这个“弯曲悖谬的世代” (腓2:15 ),教会要成为世界的光和盐,活出圣洁的见证。
在盼望中仰望基督
旷野旅程的终极意义在于指向“更美的家乡” (来11:16 ),那是永恒的应许之地。彼得劝勉信徒:“你们既盼望这些事,就当殷勤,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 (彼后3:14 )。信徒的终点不是旷野的艰难困苦,而是“新天新地” (启21:1 )。在信仰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始终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 (来12:2 ),以坚定的盼望引领我们前行。
《民数记》中的旷野,既是历史的真实场景,更是充满深意的神学隐喻。它为基督徒揭示了一条从奴役到自由、从悖逆到顺服、从试炼到荣耀的救赎之路。在今世的旅程中,基督徒如同以色列人在旷野中跋涉,需要以坚定的信心回应上帝的供应,以真诚的悔改面对人性的软弱,以圣洁的行为持守群体的见证,并始终仰望耶稣基督。正如摩西在临终前对新一代以色列人的勉励:“所以你们要谨守遵行这约的话,好叫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亨通” (申29:9 ),今日的信徒也应当在属灵的旷野中“奔那摆在前头的路程” (来12:1 ),坚定不移地迈向永恒的应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