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乡村旅游发展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林铭并没有气馁,他深知,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历不断地探索、尝试和改进。他开始着手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标准化体系,用标准化的流程来规范服务质量,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感。同时,他也更加注重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将乡村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品牌建设中,让“乡里乡亲”这个品牌更加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他首先从民宿的标准化建设入手。他组织专业团队,对联盟的所有民宿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从建筑结构、内部装修、服务流程、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标准,并且制作成了一本民宿管理手册。
在建筑结构方面,他要求民宿必须符合安全规范,不能有任何的安全隐患。在内部装修方面,他要求民宿必须干净整洁、温馨舒适、通风透气,并且配备必要的家具和设施,比如空调、热水器、独立卫生间、舒适的床铺等。
在服务流程方面,他要求民宿的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标准的接待礼仪、服务技能和安全知识。他们需要熟练掌握民宿的管理系统、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具备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
在安全管理方面,他要求民宿必须配备消防设施、急救设备,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并且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确保入住游客的人身安全。他还要求民宿对所有的房间和公共区域,进行定期消毒和维护,保障环境的卫生和舒适度。
林铭知道,有了标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他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对联盟的民宿进行定期检查,并且组织游客进行暗访,收集游客的反馈意见,并及时进行改进。他还设立了游客投诉渠道,接受游客的投诉和建议,并认真处理,努力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餐饮方面,林铭也同样推行标准化管理。他组织专家对联盟的农家乐进行全面的考察,并针对食材采购、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餐饮服务标准。
在食材采购方面,他要求所有的农家乐,必须使用农场提供的有机食材,并且进行严格的登记,确保食材的来源安全可靠。在食品加工方面,他要求所有的农家乐,必须严格按照卫生标准操作,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在餐饮服务方面,他要求所有的服务人员,必须掌握标准的礼仪和规范的服务流程,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同时,林铭还要求各家农家乐必须推出自己的特色菜品,并保证菜品口味的稳定性,要充分体现当地的风味特色。他还在联盟的官方网站和App上,设立了一个美食专区,向游客推荐联盟的特色美食,提高农家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还联系了一些美食评论家,对联盟的美食进行评价,并向游客推荐一些值得尝试的美味佳肴。
在活动方面,林铭更是打破了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旅游模式,而是着力打造参与式、体验式的乡村旅游活动。他组织团队对联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充分挖掘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并结合农场的特色产业,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
他开设了农耕文化体验馆,让游客可以亲手体验传统的农耕活动。他组织了采摘体验活动,让游客可以亲自采摘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他举办了乡村运动会,让游客可以参与到有趣的体育比赛中来。他还在夜晚组织篝火晚会和乡村音乐节,让游客能够感受到乡村的热情和活力。
此外,他还积极开发亲子旅游项目,开设乡村儿童乐园,组织一些益智游戏和户外活动,让孩子们可以在乡村玩耍嬉戏,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他还会定期举办一些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让游客能够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并参与到活动中来。
有了标准化的体系,还远远不够。林铭开始思考如何提升联盟的品牌文化内涵,他决定把乡村的历史、文化和故事融入到“乡里乡亲”的品牌中去。他聘请了专业的文化顾问,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进行挖掘和整理,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符号,并将这些文化符号,融入到产品的包装、宣传物料和服务流程中去。
他开始讲乡村故事。他把自己和农场,以及和村民们一起奋斗的故事,编写成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通过网络平台、纸媒杂志、以及一些活动中向游客讲述,让大家不仅仅是对“乡里乡亲”品牌有所了解,而是能感受到品牌的精神内核。他还让各个村子的代表,分享各自的历史文化故事,加深大家对品牌的认知。他还在农场和各村子设置了“文化墙”和“故事亭”,让游客可以随时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林铭深信,只有让游客不仅能体验到乡村的美丽风光,更能感受到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地爱上乡村,愿意再次来到这里。他知道,这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也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为了更好地提升品牌价值,林铭还开始注重公益事业的投入。他将农场的收益的一部分,用于资助当地的教育事业,帮助贫困家庭,支持农村的养老事业。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传递一种 “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 的价值观,让更多的人了解“乡里乡亲”的社会责任感,以此赢得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