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村民听闻消息赶到萧家,为防止引来不必要的关注,了如大师在安全将乔念心送到后,便没有过多逗留。
他与萧老爹简短交谈,时间不超过一刻钟,随后就带着几位徒孙离开了绿柳村。
村长李怀正得到消息后,在儿子李保全的搀扶下匆匆赶来,却只看到新添的小女孩,以及被萧安民的呼喊吸引来的村民。
“快带我去见大师。”
不明情况的李村长见到萧老爹时,急切地说道,连擦去额头汗水、缓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得知大师已经离开,李村长十分失望,拍着自己的腿,低声埋怨自己年老体衰。
坐下后,李村长注意到黄氏怀中的小女孩,想起儿子路上说的事:“这就是大师送来的小姑娘?”
萧老爹一边接过萧天宝递来的烟叶,给村长装烟,一边点头确认:“她叫念心,大师说她和我们家有缘。”
“那以后她就叫萧念心了?”
李村长吸了一口萧老爹点着的烟枪,接着问道。
“她小名叫念心,大名还是乔念心。”萧老爹解释道。
听到这话,萧天宝和王氏很惊讶,他们原本以为既然大师把念心送来当女儿,她就该改姓“萧”。
黄氏也提出同样疑惑:“既然我们收养她,为啥还留原来的‘乔’姓呢?”
这一情况引得围观乡亲们议论纷纷,不少人觉得既然是萧家养女,就该随萧家姓氏。
“既然成了萧家的人,自然要改姓萧!”
一些人开始大声表达看法。
当萧老爹说出“乔念心”这个名字时,乔念心内心猛地一震,惊喜与激动瞬间涌上心头。
一直以来,她都渴望能继续用“乔念心”这个名字,可她清楚自己没有决定权。
她曾悄悄跟慧空说过,如果能自己做主,她还是想姓“乔”,毕竟她是被了如大师在森林里发现并收养的。
说不定了如大师真的通过慧空知晓了她的心愿,还特地帮她向萧老爹争取。
此时听到萧老爹说出自己的名字,乔念心百感交集,可脸上依旧装出一副天真懵懂的模样。
黄氏看到这一幕,不禁皱起了眉头,心中满是疑惑,觉得“乔”这个姓氏实在有些蹊跷。
她记得慧空曾说,念心醒来后就失忆了,“念心”这个名字也是了如大师取的。
难道念心恢复了部分记忆?
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太对劲。
要是念心真想起了过去,那不是应该送她回家吗,怎么会被送到萧家来呢?
黄氏满腹狐疑,盯着怀中乖巧安静的小姑娘,只见她一脸茫然,似乎什么都不知道。
这时,萧老爹的一番话解开了大家的疑惑:“念心是大师云游回来时,在西腾河边的树林里救回来的。当时她发着高烧,差点丢了性命,好在大师及时出手,才把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不过也因此失去了之前的记忆。大师特意为念心算了一卦,说‘乔念心’这个名字能帮她避祸。”
莱州府附近的人都知道,了如大师算卦十分灵验。
好多有钱人都愿意花大价钱请大师卜卦,可大多都求而不得。
没想到大师居然为一个半路捡到、素不相识的小女孩算了一卦,这一下,村民们对乔念心的态度立马发生了转变,从一开始的怜悯甚至有些轻视,变成了满心的羡慕。
自从乔念心来到这儿,萧有为就一直陪在她身边,心里别提多满足了。
村长问起名字的时候,萧有为心里一紧,正发愁怎么让念心不用姓萧呢。
没想到萧老爹再次遂了他的心愿,这让他在心底对萧老爹充满了感激。
不管“乔念心”这个名字是不是真像萧老爹说的那样,是出自了如大师的意思,至少现在不用再费脑筋,直接让她姓“乔”就好。
萧有为,因为有着前世的经历,自然不想让念心继续跟着萧家姓“萧”,却没料到竟直接用上了念心原本的姓氏。
没错,乔念心这具身体原本的主人,确实姓“乔”名“念心”。
当众人得知“乔念心”这个名字是了如大师亲自通过卜卦选定,且与她的命运紧密相连时,包括李村长在内的所有人都不再心存疑虑,反倒遗憾没能亲眼见到大师。
村民们就算前往金光寺,也很难见到了如大师。
然而今天,村里不少人都亲眼目睹了这位大师的风采,特别是那些住在萧家附近的村民,甚至还有机会与大师交谈几句。
当然,像李村长这样匆匆赶来却错过见面机会的人也不在少数。
既然了如大师已经离去,想要再见到他就只能看缘分了。
不过,李村长十分好奇,除了送来乔念心,大师是否还给萧家留下了其他指示或交代。
可是!
看着院子里挤满了男女老少,李村长觉得这些人实在碍事。
他尝试用眼神暗示某些人离开,可这些人要么没留意到,要么正听得入神,根本不在乎他的暗示。
无奈之下,李村长只能板起脸,直接下令:“你们是不是太闲了?要是真没活儿干,就去清理河道。”
一些机灵的村民马上领会了村长的意图——这是在赶他们走。
正值麦收时节,哪家会真的没农活可做?
也就只有像萧家这种主要耕种山地的家庭相对清闲些。
而院子里的这些人,大部分手里还拿着农具,显然是被萧安民的喊声吸引,直接从田里赶来凑热闹的。
热闹看完了,农活可不能耽搁,再加上村长已经下了逐客令,大家赶忙招呼家人回去干活。
至于清理河道,村民们都清楚这是每年雨季前必须完成的任务,通常由县衙统一安排,一般在收完麦子、交完税粮之后进行。
算算时间,应该就在近期。
想到这一点,人们更得抓紧时间处理好地里的事,因为一旦开始清理河道,村里的青壮年几乎都得参与。
于是,一些惦记着农活的村民开始呼喊家人返回田间。
有人带头离开,其他人也纷纷跟上,乡亲们便逐渐三三两两地离开了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