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连声回应道。
虽工部派了江元朝和孙锦翊二人协助姬楚潇处理此次的水患治理和赈灾事宜,但谁都知道江元朝只是位娇生惯养纨绔公子哥,和姬楚潇没什么两样,这次赈灾的重责最后还是落在了孙锦翊头上。
孙锦翊虽知艰难,但想起城北的百姓,他心中万般苦涩,只恨不能早些解决水患问题,让他们有家可回。
次日。
孙锦翊就着手安排了难民的居住问题,把吕得闲藏在城北的难民全都救了出来,据统计竟有一万之多,还不包括那些已经饿死的人。真是该死,这狗县令真是万死难辞其咎。
他将三千难民安置在了县衙里,没想到这吕得闲打通了县衙,将自己的后花园扩充的如此宽广,竟可容纳三千人居住有余,不知这狗县令任期内到底贪污了多少银两。
另外七千人,只能安排人临时搭建居住的棚子,再给所有人分发了馒头和白粥。
考虑到水患后容易出现瘟疫的情形,孙锦翊还吩咐人熬制了预防疾病的汤药,再给所有人分发了衣物,并让难民们自行前往附近有水的地方换洗衣物,告知了所有人要注意自身的清洁,保持干净,以免染上瘟疫。
包括难民在内,孙锦翊召集了县城里所有的男丁,去清理自家门前的淤泥等等,告知他们朝廷会拨款重建房屋,引得百姓们一片欢呼,都积极的做着这位孙大人安排的所有事务,他们相信他们的房屋和家庭一定能够重建。
孙锦翊还另行吩咐下属去召集了一些能工巧匠,有建桥和修过堤坝经验的手艺人,前去整修城外的被洪水冲断的桥梁以及护城河旁防水的堤坝。
此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也是本次赈灾的主要目的,光是拨款只能治标不治本,只能解决了防水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水患给百姓们带来的灾难。
还好三皇子没头没脑,江元朝也不管事,款项如何调取在禀明三皇子后也不作为难,如此朝廷拨的款也基本按照他的安排在进行赈济,每一分钱都用在了百姓身上。
三皇子当然不在意,有人做事他开心还来不及呢。
难就难在断桥和堤坝的修复,幸好殿下给他安排了人,等江元朝和三皇子一走,他就发信号让他们来帮忙,争取能早日解决怀安的水患。
果然,不出三日,姬楚潇就吃不了这个苦,绑着吕得闲回京邀功了,准备留下孙锦翊一人扫尾。
而江元朝被孙锦翊以人手严重不足需要帮忙为由,最终两人一起留下处理后续的整修和复建工作。
江元朝恨不得骂娘,朝着孙锦翊就发毛:
“你爱留下没人阻止你立功,你把我带上算什么好汉?”
孙锦翊笑看着江元朝“江兄,你我二人多年来都是徐大人的左膀右臂,如今赈灾这么重大的难题,没有你的帮忙,我一个人怎能应付的过来。”
说着还拍了拍江元朝的肩“就如同以往一样,你我二人同心协力,在最快的时间内把差事办好,也好回去领功不是。”
“没有江兄留下来帮我,为我指点迷津,这差事我指定得办砸,到时回就不是挨徐大人的骂了,皇上那里你我二人虽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啊!”
江元朝想起祖父的交代,再看这孙锦翊如此知趣,就姑且留下,早日把事情办完。
遂皱着眉对着孙锦翊不耐的点了点头。
.......
东宫。
此时,姬宸琰也收到了怀安县的消息。
“正青,戚宇还是没有传来消息吗?”姬宸琰坐在案桌前,眉头微皱地看着手中的情报。 “是,殿下。”正青恭敬地站在一旁,脸上露出一丝忧虑之色。
这次戚宇被派去执行任务已经过去了半年之久,而在此期间,他们之间的联系从未中断过。可最近一个月却始终没有收到戚宇的任何消息,这让他心中不免担忧起来。
姬宸琰轻轻叹了口气,心中对戚宇的安危也有几分担忧。
他深知戚宇的能力。但长时间失去联系,还是让他心生不安。
姬宸琰沉默片刻后,缓缓开口道:“吩咐下去,十日内还收不到戚宇的消息,就准备动手救他出来。”他的语气坚定而果断,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正青恭敬地点头,应声道:“是。”
他明白,殿下对于戚宇的安全极为重视,一旦十日后还未得到消息,就意味着情况可能变得危急。
姬宸琰微微皱眉,似乎想起了什么事情。他转头看向正青,问道:“太子妃这几日在做什么?”
正青愣了一下,随即回答道:“回殿下,太子妃这几日和往常一样。不时看看书,还有和桂嬷嬷学学规矩。”
姬宸琰点了点头,继续道“可有异常?”
正青想了想,摇头道:“并无异常。”
“暗卫也并未查到太子妃与五皇子有什么来往的消息。”
“不过今日,太子妃好像出去了。”
姬宸琰松了口气,心想或许是自己多心了。他挥挥手,示意正青退下。正青行了一礼,转身离开书房。姬宸琰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开始思考接下来的行动。
这丫头近几日虽然也会做一些他没吃过的饭菜,味道很是可口,但奇怪的是她都不会进来看他,都是送到殿外就走了。
虽这样可以避免旁人的耳目知晓他并未昏迷的事实,但他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温墨染今日刚好得空,带着竹苓和桔梗两人去街上逛了逛,准备找几个合适的铺子,发展发展事业,既来之则安之嘛。她得想办法多存点钱。
启动资金就用姬宸琰的医药费一万两好了,虽然有诈骗他的嫌疑,不过等她发达了再还给他吧。
温墨染今日出来之前就已经让竹苓先出去初步筛选了几个铺子,都是在比较繁华的街道,今日她主要就是去这几个铺子里谈一下铺子转让的价格。
不多时,温墨染就到了第一家铺子,这里原本是一家书铺,听竹苓说掌柜的也是个读书人,因为儿子病重好像是得了怪病,医治困难,京城药堂医生大都看了也是束手无措。掌柜的打算卖了铺子拿着银两离开京都四处寻医,这才阴差阳错刚好碰上来找铺子的竹苓。
温墨染进了铺子,谢掌柜一见温墨染一行人的穿着打扮就知道是贵人,连忙将人请到了后堂,上了热茶。
掌柜的率先开口道:
“这位小姐,我这间书铺的生意您也瞧见了,只好不差,转卖铺子的银两最低也要五百两,不能再少了。”谢掌柜担心温墨染是来和他讲价的,急忙说着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