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史记·乐书第二》的白话文翻译与扩展版本,结合《史记》原文的内容以及音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全面讲述乐制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政治、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原文结构复杂,本文用#表示标题的层级,以方便阅读,#多一个表示层级低一级。
---
### **《史记·乐书第二》白话文翻译与扩展**
---
#### **《乐书》的背景与编纂意义**
《史记·乐书第二》是司马迁对中国古代音乐起源、发展及其社会作用的系统总结,是《史记》“书”类篇章中极具思想深度的一篇。音乐(“乐”)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重要工具。司马迁通过《乐书》,追溯了音乐的起源,阐述了音乐与政治、社会、伦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司马迁看来,音乐不仅是娱乐的手段,更是社会秩序的象征和维系工具。乐与礼相辅相成,通过礼乐制度,可以实现“治国安邦”的目标。因此,《乐书》不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的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礼乐文化的思想史。
---
### **乐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天地自然与音乐的起源**
司马迁在《乐书》中指出,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天地自然。他认为,音乐是天地间阴阳和谐的产物,其本质在于“和”。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规律,模仿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逐渐创造出音乐。
1. **伏羲与乐的初创**
相传伏羲氏发明了琴瑟,模拟天地自然之音,用音乐调和人心、安抚社会。这是音乐最初的形式,也是礼乐文明的起点。
2. **尧舜时期的音乐**
尧舜时期,音乐的功能从模仿自然发展为教化人心。例如,舜创作了《韶》乐,用以歌颂天地的和谐与德行的美好。《韶》乐被认为是古代最和谐、最完美的音乐形式。
3. **夏商周时期:音乐的制度化**
夏商时期,音乐逐渐被纳入礼制,成为维护王权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周朝,周公制礼作乐,将音乐与礼仪紧密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礼乐制度。
---
### **周礼与乐的制度化**
#### **礼乐文化的巅峰:周代乐制**
周代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最高峰。司马迁在《乐书》中高度评价周礼中的乐制,认为它是实现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根本。
1. **乐的五大功能**
周代的音乐被分为不同的功能类别,每种音乐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 **祭祀之乐**:用于天地祭祀,体现对神灵的敬畏。
- **军旅之乐**:用于战争场合,鼓舞士气。
- **宴享之乐**:用于宫廷宴会,增进君臣关系。
- **婚丧之乐**:用于婚礼和葬礼,传递人伦之情。
- **教化之乐**:用于教育百姓,传播伦理和道德。
2. **雅乐与俗乐的区分**
周代音乐分为“雅乐”(庄严肃穆的正乐)和“俗乐”(民间通俗音乐)。雅乐象征王权和礼制,俗乐则用于民间娱乐和日常生活。
3. **乐与礼的结合**
周公认为,“礼乐相辅相成,礼主外,乐主内。”礼是行为规范,乐是情感教化。通过礼乐的结合,可以实现内外兼修、情理相通的社会秩序。
---
### **战国至秦朝:乐的衰败与变革**
#### **战国时期的“乐崩”**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秩序动荡,礼崩乐坏成为时代的特征。司马迁在《乐书》中指出,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遭到严重破坏,传统的雅乐逐渐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民间音乐和战争音乐。
1. **诸侯国的音乐创新**
各诸侯国根据自身需要,对传统音乐进行改造。例如,楚国的《楚辞》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齐国的音乐则偏向于欢快热烈的风格。
2. **音乐与权力的结合**
战国时期,音乐逐渐成为诸侯国宣传权力和凝聚民心的工具。例如,《战国策》中记载,各国通过音乐向百姓宣传战争胜利或祭祀天地,以巩固统治。
---
#### **秦朝:法治取代乐治**
秦朝建立后,推行“以法治国”的政策,礼乐制度被大幅削弱。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的同时,也对音乐进行了统一,但更多关注音乐的政治功能,而忽视其教化作用。
1. **音乐的工具化**
秦朝的音乐主要用于增强皇权威严。例如,秦始皇在巡游时使用的大型音乐仪仗,象征了统一天下的权威。
2. **礼乐的破坏**
秦朝注重效率,废除了许多繁琐的礼乐制度,导致传统雅乐逐渐失传。
---
### **汉代:乐的复兴与重建**
#### **汉初:简化礼乐**
汉初,汉高祖刘邦注重实用主义,礼乐制度较为简化。例如,刘邦在定都长安后,只保留了基本的祭祀音乐,用于天地祭祀和宗庙祭祀。
1. **萧何制定乐制**
萧何作为丞相,参照周礼,为汉朝初期制定了简单的乐制。例如,《太乐》成为汉初国家正式的雅乐,用于祭祀和朝会。
2. **民间音乐的活跃**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的恢复,民间音乐蓬勃发展。例如,“楚歌”成为民间最受欢迎的音乐形式之一。
---
#### **汉武帝:礼乐制度的全面复兴**
汉武帝即位后,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将礼乐制度重新纳入国家治理的核心。
1. **乐府的设立**
汉武帝设立“乐府”,专门负责收集、整理民间音乐,并创作新的国家雅乐。乐府既保存了传统雅乐,也吸纳了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代音乐体系。
2. **封禅礼与音乐的结合**
汉武帝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时,使用了隆重的雅乐,以展示皇权的神圣性。封禅礼的音乐不仅是祭祀天地的工具,更是皇帝宣示权威的重要手段。
3. **乐的教化功能**
汉武帝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性情、规范行为。例如,《诗经》中的乐歌被重新赋予教育功能,用于传播儒家伦理。
---
### **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意义**
#### **音乐与社会秩序**
1. **调和人心**
司马迁认为,音乐的核心在于“和”,通过音乐可以缓解社会矛盾、稳定人心。例如,周代的雅乐用于祭祀和朝会,体现了天地人和谐的理念。
2. **规范行为**
音乐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情感和行为。例如,婚礼、丧礼上的音乐可以引导人们的情绪,增强仪式感。
#### **音乐与政治权力**
1. **巩固皇权**
音乐是皇权威严的重要象征。例如,汉武帝的乐府音乐不仅用于朝会,还用于宣扬军事胜利和皇帝的功德。
2.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通过统一乐制,中央可以强化对地方的文化控制。例如,汉代的雅乐被推广到各地,用于规范地方祭祀礼仪。
---
### **司马迁对音乐的评价**
#### **音乐的作用**
司马迁在《乐书》中高度评价音乐,认为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他特别强调音乐的“和”这一本质,认为音乐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 **音乐的局限**
尽管司马迁重视音乐的作用,但他也指出,音乐可能被滥用。例如,战国时期的“靡靡之音”被认为助长了奢靡之风,破坏了社会道德。
---
### **全文总结**
《史记·乐书第二》通过对音乐起源、发展与社会功能的梳理,展现了音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司马迁从音乐的角度,探讨了礼乐制度的历史演变,揭示了音乐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
司马迁认为,音乐不仅是娱乐的手段,更是治国安邦的工具。通过礼乐的结合,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音乐的滥用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因此,《乐书》不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关于礼乐文化的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