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不仅仅是一座古亭历经历史风云的史诗,也是隐喻着作者生命历程的史诗,同时也是一部隐喻着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所有人的命运史诗。
它通过借古喻今、含沙射影所表达的对金人南侵,和大宋朝廷所作所为的感受,其实也是那个时代普通民众对国难家仇的共同感受。
辛词的美正源于他这种壮志难酬的伤痛,源于他淋漓尽致地怒吼出了拥堵在人们心头的共同呼声。
而辛词能做到这一点,则是源于,一只折翅的鹰隼,因为不能飞翔,目光反而会变得更加锐利和深邃,更能够从风声中捕捉长空的箭矢,也更能够从自己的伤口中感受到家国的疼痛。
说到豪放词,我们都知道有两个代表人物。那就是北宋的苏东坡和南宋的辛弃疾。
他俩分别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竖起两峰豪放词的双子座,让人们仰望了千年,疯狂艾利千年,并还将继续为人们仰望下去,疯狂艾利下去。
可以这么说,是写作重塑了辛弃疾的生命。
他通过永不屈服的姿态与意志,用词作宣泄着雄心,抵抗着懦弱与退缩,甚至抵抗着衰老与死亡,使得自己在抗金战场软了以后,在青楼歌坛硬了起来。】
“天幕之人的这首《永遇乐》不管读上多少次也让人难以释怀啊!”李世民道:
“那股回忆历史的沧桑感和今世的遗憾都让人在体验到豪情的背后感到了无边的落寞。”
幸好我大唐虽然后来也有许多荒唐事,但没有宋朝这种让人咬牙可恨的懦弱。
汉以强亡,我大唐也不相上下嘛。
看开了很多事的李世民这样心里安慰自己。
老房道:“无法想象,宋朝的朝廷究竟是怎样的环境!居然能让一个‘冠军侯’成为了‘五柳先生’!’’
虽然辛弃疾的高光只有早年的一刻,但正是他的名字与事迹,才能让人有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留白,不但是文学上的浪漫,也是历史的意难平的开端。
“多少的悲剧不就是那个‘假如’吗?依我看来,酿成这一切的宋朝不但是宋帝的懦弱,也是宋臣的懦弱。”杜如晦道。
【网友说:
“辛弃疾,这个名字就是奔着霍去病起的,雄心壮志难酬,生不逢时。”
“宋高宗有自己的霍去病,可辛弃疾没有自己的汉武帝啊。”
“在铅山有个辛弃疾广场,那里有着一座辛弃疾的雕像,雕像很简单,左手持剑,右手拿书,也很形象。”
“辛弃疾和颜真卿,我想起来就头皮发麻想跪下。”
“看辛弃疾把我看哭了,用着他还防着他,有危难了让他去挡,用完就晾一边,临终一刻还喊着杀敌!文韬武略一腔热血为国家却落得如此,难鸣!”
“词人里面最喜欢苏轼和稼轩,个人更偏爱辛弃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真英雄!”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是比李白更让我神往的豪杰,因为他不止是诗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现在年纪大了每次听到这首诗都会想起老家每个夏天的晚上!”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辛弃疾的这一首不是很出名但是我很喜欢,每次读都会感觉有英雄迟暮壮志难酬和江河不入我的悲情感。”
“辛弃疾的《美芹十论》、《九议》都是完整体系的大战略着作,里面准确的预见了金国的灭亡和蒙古的崛起,可惜没有得到重视,唉,生不逢时啊!
说辛弃疾只是高光一时,纸上谈兵的,那是肯定没有了解过辛弃疾的练兵和实战案例,以及他的这两部书,读过的人才会真正的理解,辛弃疾似霍去病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他可是原本可以成为一个进武庙的元帅或大将,最后却成了个名垂青史的诗人。”
“归正人就像一颗腐朽的钉子将辛弃疾牢牢地钉在耻辱柱上!可是,南宋有没有想过,山东在北宋时也是大宋的国土啊!难道到了南宋,沦陷的洛阳帝陵里的列祖列宗也是归正人吗?”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一首才是我最喜欢的辛词!”
“民乱和寇边的时候,总能想起辛弃疾来。日复一日的献策无果后的失望、相召不是所愿而是练兵平叛的落寞、终生不得高位只能在地方盘桓。纵然一生不得志,他也尽心做好了自己,为大宋练了一支支的强兵,为地方造福了一处处的百姓。
但庙堂上的相公换了一轮又一轮,皇帝也换了两三个了,却始终未有人能想起他来。
一切的意难平最后只能归于一个“归正人”上,可笑,一个和“莫须有”一样可笑的词语。”
“我喜欢的辛词很小众: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以前以为醉里挑灯看剑是大豪情,后来才知道是大遗憾。”
“你要写稼轩,就不能只写稼轩,你要写靖康年的那个秋天,山河破碎,君王南渡,宋室偏安一隅,汴梁不复,犹见临安歌舞。
要写美芹十论图北定,献策中兴,虎啸风生横戈立,笑驱锋镝,落日塞尘狼烟起,锦襜突骑,了却君王天下事,北定之志。
要写倚天长剑未曾试,英雄豪气,吹角连营看梦里,浮云生死,金戈铁马气如虎,封狼居胥,自是雨打风吹去,马革裹尸。
豪放词要写!写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写何处望神州,怀古北固楼!写千古兴亡事,年少万兜鍪!写长剑欲生苔,野马骤空埃!
婉约词也作!作清风与鸣蝉,稻花说丰年!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作东风吹百花,寻她千百度!作休去倚危栏,烟柳断肠处!
笔罢仍存意万重。惊觉其一生,似统兵文臣,诗气峥嵘;又似柔情似水,归于无声;其文并于东坡,其武比肩卫霍。风骨更在,豪情仍续,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这就是辛弃疾,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南宋文人与大宋最后的一名武士!”】
“妙!此乃君子也!”
未央宫里,回荡着皇帝这一声称赞,“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是对士最好的评价,也是士子一生的追求。”
“天下名士皆以学成文武艺,以报帝王得以施展!”刘彻自信的声音在宽阔的大殿里回响,“宋帝给不了手下仁人志士实现抱负的平台,我大汉可以。”
“且朕永远不会嫌弃良才之多!”
“真可惜这天幕之人生不逢时啊!”
东汉。
曹操蹙眉不解,他不明白宋廷搞出来的这个“归正人”的词语,最起码在他现在的这个中夏,一个将领战败之后基本不会受到什么虐待和斩杀。
相反会被好好的善待,哪怕对方不会背弃自己的主公而投降了自己。
“此人和之前上榜的文人们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前的文人才华绝世且冠绝时代,但或多或少都在治政等其他地方少了些火候。
而天幕盘点到现在,这人简直就和唐朝归义军的张议潮一样,文武双全!作为统治者怎么会不重用这种豪杰呢?”
“不过,一想到是生活的背景是宋朝,一切的不合理就又合理了。”
建康。
孙大帝就十分为辛弃疾打抱不平,这可是他观看天幕这么久以来,第一次看到多次提及自己,且没有差评的一个名人。
这样的人,怎么就意难平了呢!
“天幕之人若是生在我大吴,孤一定好好的对待他,不让他空负一身的本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