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李范晋的会面及媒体构想
“是报社的事吗?”
华盛顿特区,联邦储备制度大楼。
韩国新近外派至美国的李范晋,驻美大韩公使,看着眼前的年轻人。
由于他突然从欧洲被调派到美国,对相关情况并没有准确的信息。
他回忆起一些基本信息。
“罗斯福当选总统的就职典礼在3月4日。在此之前,美国联邦政府几乎处于混乱状态。而眼前这个年轻人……”
李范晋准确地洞察到了一个事实,即韩国当前兴起的近代化浪潮以及理财部的设立,这个年轻人在其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是的,我在想回国后设立近代化的报社怎么样。心里好奇,就想找你一起商量商量。”
“哈哈,我听说你打算像插木桩一样,把大量外国通讯社引入韩国,是这样吗?”
“嗯,这么说也没错。就我个人对韩国的看法,总觉得在海外消息方面,我们总是慢人一步,实在可惜。”
慢一步?
李范晋心里暗自苦笑。
韩国在信息方面被西洋列强孤立,处于封闭状态,这连他带在身边的儿子都清楚。
要把外国通讯社引入这样的韩国?
要是能做到,他肯定双手欢迎,但不幸的是,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相当多。
“感谢杜鲁门会长的好意。但我们韩国是君主专制国家。随意接纳外国通讯社,恐怕会动摇国家根本。”
“国家根本?”
“既然是我们之间的对话,我就坦率说了。这绝对不是你所认为的那种维护皇室体制之类的理由。从社会结构上讲,韩国作为君主专制国家,已经稳固存在了数百年。这种体制在国民意识中如同混凝土般根深蒂固。”
国家根本,百姓可能会因此动摇。
数百年来一直侍奉皇室的百姓,对于近代化、工业化,突然强行灌输平等思想,只会引发强烈的抵触情绪。
“当然,韩国也有很多觉醒的民众,但我觉得这是不是太激进了?”
“原来如此。”
“嗯……”杜鲁门一边与李范晋交谈,一边摸着下巴思考。
确实,这样激进的做法可能不太妥当,韩国很可能会出现强烈的抵触反应。
这是要打破延续数百年的传统,重新构建近代化框架的行为,抵触反应是必然的。
“讨厌自由的人出乎意料地多。我也充分认识到这个事实。”
平等伴随着自由,自由伴随着责任。
而那些在熟悉的社会框架中生活了几十年,如齿轮般运转的人们,讨厌改变。
公使的话也有道理。
但如果现在不推进近代化,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我想引入媒体是有其他原因的。”
恐惧与自由,杜鲁门反而想激发这些情绪。
对在国际局势中落后的不安感,在国际局势中被孤立的疏离感,对随时可能沦为列强殖民地的恐惧,韩国在国防上无能为力的无力感,对理学保守派搞垮国家的危机感,对权贵们自私贪婪的愤怒。
杜鲁门要用恐惧激发他们对自由的渴望。
杜鲁门会刺激他们,告诉他们,你们连洛东江的小螺都算不上,只是太平洋里微不足道的沙粒。
这不是刺激,而是现实。
“我会用事实猛烈攻击,让他们知道自己现在有多无力,有多落后。”
在此基础上,再灌输对英美势力的幻想。
君临但不统治,光荣革命、独立战争、权利法案、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用这些事件和价值观填补因恐惧而产生裂痕的思想空白,让他们摆脱低效的理学君主专制。
但杜鲁门没有向公使透露他的真实想法。
“嗯,你说得也有道理。”
“感谢你能理解。”
不,别感谢,杜鲁门其实没理解。
“那我们考虑先小规模地创办两三家报社。”
杜鲁门打算组建一个类似数百名特工的“小”报社。
啊,你觉得一点都不小?
不,以杜鲁门在《华尔街日报》雇佣的人数都超过一万来说,几百人真的算小。
在美国的规模下,几百人就是小。
不管怎样,两三家几百人的报社,那不就超过一千人了?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我觉得小就是小。”杜鲁门心想。
李范晋见杜鲁门欣然接受,便向他提出握手。
“感谢你。从第一步开始,这将对我国与韩国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我毫不怀疑。”
“哈哈,你这么抬举我,我都受宠若惊了。这是我的荣幸。”
杜鲁门也笑着与他握手。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真的很抱歉。
“父亲,今天的会面怎么样?”
华盛顿特区,驻美大韩公使馆。
李范晋公使回到公使馆,他一直带在身边的儿子前来迎接。
李范晋坦率地说:“他是个怪物。”
“怪物?为什么是怪物?”
“义种啊,我说的是那个人。哪怕是擅长隐藏表情的职业外交官,脸上也会流露出基本的气质,或者什么都不流露。”
“是的。”
“但那个人……杜鲁门有点不一样。”
空洞的眼神,但又不是完全空洞,也有气势,但不是情感上的气势。
“父亲,这是什么意思?”
“我也很难表达,硬要说的话……就像西方神话里的例子,也许没有比这更好的比喻了。”
“他就像拥有点金手的迈达斯。”
>>> 韩国国内状况
韩国,原邮政总局大楼,现在已成为韩国理财部大楼,并正在进行扩建工程。
位置就在曹溪寺旁边,离光华门广场不远。
“那些该死的守旧派混蛋。”
李完用一边骂骂咧咧,一边脸色阴沉地处理着工作。
每次杜鲁门会长通过理财部想在韩国推动什么事情时,守旧派的理学糊涂虫们就口吐白沫地冲出来反对。
“说美国人是信奉西学的目无君父的畜生?他们是睁眼瞎吗?在我看来,我们这边才更像野蛮人。”
李完用想起了纽约那发达的城市景象,心中充满向往。
道路平坦,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身着正装的绅士们乘坐马车出行。
“在这个连‘资本’的‘资’字都不认识的韩国,谈什么未来……难道他们就打算只知道吃白饭,最后把国家搞垮吗?”
李完用也爱钱。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投资者们通过各自积累的私有财产,为国家工业化做出贡献。
个人通过投资积累财富,企业借此发展壮大,无论好坏,都在增强美国的国力,这一点无可否认。
“看到想创业的年轻人,不应该骂他们是蠢货。士农工商,去他的士农工商。就因为这个,韩国才会如此腐朽!”
但守旧派不顾韩国的安危,只为维护理学,就像脖子上架着刀一样顽固。
“……烦死了。”
“理财次官。”
正二品协判前来汇报。
“这是皇室批准的基督教教派名单。浸礼会、长老会、圣公会等都获批了,甚至天主教也在名单上。”
“辛苦了。”
啪。李完用一把抓过名单。
看着名单,他脸色愈发难看。
“呼……”
想到又要和那些守旧的糊涂虫们讨论这个,他感觉脑袋都要被理学说教侵蚀,快要裂开了。
“有钱又怎样?还得和那些守旧的糊涂虫面对面讨论。我现在感觉自己是在用寿命换钱!”
砰!愤怒的李完用猛拍桌子。
但很快他就强压怒火。
“……既然被杜鲁门会长牵着鼻子走,我也没办法。想和英国政府捣捣乱,可从一开始美国资本就和英国政府勾结在一起,堂而皇之地进入,毫无办法。”
连世界最强的霸权国家英国都被杜鲁门会长玩弄于股掌之间,李完用在惊叹之余,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局限。
该死。
“总有一天我一定要逃离这个地狱,后半辈子好好享受。”
他烦躁地抓了抓头发。
李完用一边暗自咒骂杜鲁门,一边开始处理工作。
“李培材协判。”
“是,理财次官。”
“以我亲属名义设立银行的事情怎么样了?”
李完用是从闲人中被提拔为理财次官的,对政务了解并不多。
为辅助他工作,这位协判一直在协助他。
“顺利通过了。之前批准近代银行设立的时候,一起通过了。”
“干得好。”
李完用满意地点点头。
韩国在美军的余晖下将迎来轰轰烈烈的工业化和近代化,他要是想从中捞一笔,至少得运营一家近代银行。
还得进行投资。
要说他对银行业有多了解,其实也没有,但总比什么都不做强百倍。
他可不认为自己会失去那么多财产。
“陛下的内帑金呢?似乎没有单独设立银行的打算?”
“这属于度支部的管辖范围,不太好确认。”
“啊……啧。度支部那些家伙也让人讨厌。”
——理财部权力过于膨胀,试图对其他部门的管辖事务进行肆意干涉!
——应将理财部的部分权力合理分散到各个部门。
“一群贪财鬼。”
和守旧派的糊涂虫不同,他们同样麻烦。
他们也想像自己一样捞好处,在皇上面前哭天喊地,扭作一团。
原亲日派的官员大量涌入,虽然其中很多人对近代化有些兴趣,但由此产生的贪婪却掩盖了积极的一面。
当然,这还不是李完用最想吐槽的。
“中央银行大楼、韩国铁路公司大楼、韩国结算银行大楼、理财部新大楼……要建设的建筑还真不少。”
既然要把美国式近代化强行植入韩国,这些建筑预计都会按照新古典主义风格建造。
为了便于雇佣建筑工人,最好成立一家建筑公司来运营……
“得向农商工部申请。”
李完用一向会审时度势。
在把农商工部的近代化业务全部抢走,转由理财部管理的这个节骨眼上,再新成立一家建筑公司?
这简直就是和农商工部彻底撕破脸,摆明了要对着干。
“近代化离不开农商工部,不能轻易动它……”
“理财次官,我也认为目前不宜轻易动农商工部,不然会陷入孤立。”
“协判,你说得对。”
眼前的敌人不是那些支持近代化的势力,而是被称为“卫正斥邪派”的守旧派理学学者,他们在蚕食着韩国。
“真想用枪把他们都突突了。”
李完用在脑海中想象着用西洋机关枪把卫正斥邪派的糊涂虫们打成肉酱的场景。
啊,真渴望有一挺机关枪。
“理财次官,议政部会议时间快到了。”
“哈……我知道了。”
啪。他合上文件。
李完用一想到要和守旧派激烈交锋,眉头就皱成了一团。
——野蛮人尚有教化的余地,而那些家伙连贝类的甲壳都不如,是毫无教化可能的禽兽,甚至连当畜生都不配!
——像韩国这样的小国,理应接受大国清朝的援助,端正纲纪,维护中华的命脉,这是小国应尽的义务!
“该死。”
说到底,那些老顽固就是不想看到一个由蠢货们横行的世界。
他们想维持自己高高在上、等级森严的身份制度。
上面有杜鲁门施压,下面有两班贵族们死撑,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要不干脆全都抛开,退休算了。
“不行,到手的东西怎么能放弃。”
李完用一边想着能卖给杜鲁门的情报,一边像往常一样前往议政部上班。
>>> 美国的布局与突发事件
美国,联邦储备制度大楼。
“收购广场酒店?”
詹姆斯停下记录,抬起头。
杜鲁门耸耸肩。
“我觉得我们也该有一家酒店连锁子公司。
私下和大人物们会面,总不能一直用联邦储备制度大楼吧。”
说实话,杜鲁门感觉行动有点晚了。
与大人物们的秘密会议或宴请,酒店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就算仅作为社交聚会场所,也很有用。
此外,还有一个用途。
“情报时代即将来临。”
信息的重要性逐渐成为列强关注的热点。
特别是杜鲁门介入之后,英国和德国肯定深刻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
沙皇俄国得先解决国内的问题。
虽然mFK对冲基金掌控了《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新闻论坛》等信息机构,但像沃德那样,需要在各地建立人力利用的基地。
杜鲁门打算先在韩国试点,设立广场酒店海外分部。
这是运营情报组织的试验田。
与驻美大韩公使协商引入的外国通讯社入驻后,我们自己的报社也会和《华尔街日报》一起混入其中。
因为是试验性运营,就算出了问题也能掩盖过去。
“少爷,我记得广场酒店是纽约曼哈顿那家酒店,对吧?”
“没错。”
顺便说一下,就是广场协议的那家广场酒店。
冷战里根时期,因财政部长会议而一举闻名的酒店,广场协议后,日元和德国马克大幅贬值。
现在它只是一家尚未重建的老牌酒店之一。
“但为什么非得是广场酒店呢?沃尔多夫 - 阿斯托里亚酒店不也行吗?”
“太显眼了。”
“啊。”
谁看了都会觉得是杜鲁门做的。
不收购沃尔多夫 - 阿斯托里亚酒店,是因为他想尽量消除与自己的关联。
“尽量通过化名解决,酒店总部通过境外公司购买,藏在伦敦金融城。作为情报机构,我们要尽量抹去痕迹。”
“明白你的意思了。”
刷刷刷,詹姆斯一脸严肃地记录着。杜鲁门若无其事地看着他。
“这么说来,要扩张酒店连锁,还需要一家建筑公司。”
“是的,就算现在想在韩国建造大楼,也需要建筑公司。”
“没错。先让倭国建筑公司在韩国承接工程。综合商社里,不是有搞建筑的吗?”
“知道了。”
啊,这么说起来,这个时期有一家知名建筑公司创立。
日后将发展成为世界最大建筑公司的超大型建筑公司。
建筑公司是靠人力运营的企业,对管理者的能力要求很高。
从这个角度看,收购一家有可信赖代表的建筑公司比较合适。
“柏克德(bechtel)。你能去打听一下加利福尼亚有没有一家叫柏克德的建筑公司?这个时候他们可能在承接铁路公司的分包工程,试试提出投资或收购意向。”
“我没印象有这家建筑公司。”
反应真敏锐。
“我搞铁路业务时听说的。规模还小,收购应该不难。”
“广场酒店在韩国的连锁业务要委托给这家公司吗?”
“不,先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检验一下实力。”
杜鲁门得确认这是不是他所知道的柏克德公司。
万一有什么意外情况可不行。
“不仅是广场酒店,从京城火车站开始,关键的车站都要由我们承接建设工程。柏克德应该是基础设施专业建筑公司。”
“啊!”
“顺便收购合并一些专注于建筑的倭国中小企业,壮大一下柏克德。”
“是!明白了。那京城证券交易所的建设也委托给柏克德吗?”
“那当然。”
要培养就好好培养。
而且……
“要掌控核心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就需要建筑公司。”
公共机构的建设交给韩国的理财部和农商工部,但民间部分杜鲁门要通过建筑公司直接介入。
而且,钢铁时代即将来临。
建筑公司是这个时代能充分享受红利的行业之一。
摩天大楼,高楼大厦林立城市的时代已经不远了。
叮铃铃。
电话铃声打破了沉默。
“我来接吗?”
“我来接。”
“这电话是……”
这是驻美英国大使馆的直通电话。
为了安全起见,与大使馆开通了一条专线。
特意通过这条保密线路打来,说明是需要保密的重要信息。
杜鲁门坐直身体,拿起听筒。
“我是杜鲁门·摩根。”
“啊,你在啊。出了紧急情况,我想先告诉你,所以打电话过来。”
电话那头传来嘈杂的声音,英国大使急促的呼吸声,大使馆内似乎一片喧闹。
“怎么了?”
“请你冷静听我说。杜鲁门董事,你必须知道这件事,所以我赶在通知美国联邦政府之前告诉你。”
“比美国联邦政府还早?”
“是的,很快也会通知他们。”
英国大使深吸一口气。
“维多利亚女王驾崩了。”
维多利亚时代,日不落的全盛时期。
一个时代,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