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忙不过来,只好向大家请假。
但不到一千字不让发。
波浪线下是废弃的细纲。
小说成绩差,但一直在认真写。
很多时候,是写了细纲的。
小作者是认真的!
~~~~~~~~~~~~~~~~~~~~~~~~~~~~~~~~~~~~
贾诩直接出城,去看村子。
看到邮差在村头喊田里的人去拿信。
那人不会识字,邮差帮他念,帮他回信,收了一张纸钞。
到田边问一歇着的老农,现在的日子是不是更好了。
老农笑着说是。
然后指着后面的田,说是现在这个官府好,免费给田。
这田不能买卖,谁也夺不走。
又说自己的儿子在当兵,家里的五个人只收三成的税。
若是家里有两个当兵的,家里可免五个人的税,收成全归自己!
以前给人家种地,那可是要交七成租子。主人家做个寿,还得捉一只鸡过去。
老农又说,他一个儿子在当骑兵,在南面打仗,一个在当工兵,在山里修路。
前不久当工兵的儿子回来了,给他送来一坨很肥的腊肉,还有罐头,还有糖果。
这日子,简直以前想都想不到。
贾诩震惊。
和这老农吹完,时间到了中午,老农请贾诩去家中吃饭,说是儿子挣了钱,在官府买了不少粮食,不愁吃。
贾诩谢绝好意,拿出干粮吃了,去到几个村子转了转。
这一家有五个孩子,最大的当工兵,老二老三全是女孩,送到城里上学去了。
可惜两个小的太小,学校不收,不然全送学校去。
傍晚时分,一个男子在挨老头的骂。
老头说男子不该回家,应该留在外面挣钱,有钱了才能娶个中意的媳妇。
男子说,他会去山里打工。
贾诩问为什么不去当工兵,男子说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当工兵不能照顾到老人。
原来,男子本在南面的草原上修路,他在那边喘不上气,容易累,官府的人说他无法适应那边的气候,就让他回来了。
晚饭后了。
宣访司的人在一村子的晒坝里敲锣,众人全都搬着小凳子过来,规规矩矩坐下。
宣访司的人拿出报纸,给众人讲解上面的新鲜事。
然后发表评论,说大王如何英明,现在的日子如何好。
最后,此人振臂高呼:大王万岁!
大人小孩,一起高呼。
接下来,那人又拿出一本书,化身为说书人,开始讲起来评书。
人人都听得津津有味。
夜幕降临,贾诩回城。
次日,贾诩去了军营。
看到一群人在走队列,一群人在跑步。
跑步的人背上,贴着一张纸,纸上有文字。
问人,说纸上是一条军纪。
后面的人哪怕是死记硬背,也要把军纪那些字背下来。
有人站着一动不动,教官说是站军姿。
那些人嘴里都在念着什么,过去一听,是“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九九乘法表!
下午去了工厂,看到了一守卫最多的地方。
进去一看,竟是洗纱厂。
只见麻纱下水浸泡以后,取出来就变得软软的了。
他可是知道的,夏国的麻纱又软又滑,原来是被什么特殊液体洗了。
贾诩苦笑,明白自己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
就凭那一眼,他这辈子别想走出夏国了。
然后,他去看了畜牧司的养殖场,看到了三十几个水泥深坑里养着竹鼠,看到山里漫山遍野全是鸡,看到几个坑里爬满了蟑螂,有人正在里面清理死蟑螂,看到一个人正在研究一种蚯蚓,那人想要选育出一种能吃的大蚯蚓。
看到工部正在修建一道墙,别说那不是墙,是用来支撑水槽的东西。
通过那东西,要把水运到工厂去,让工厂用上“自来水”。
第三天,贾诩在城里乱转了一上午,中午去学校,恰好看到学生们在食堂里排着队领饭。
学生们吃完以后,自觉地洗干净餐盘送回去。
又去看军校,正好看到周仓上课。
周仓说自己不会孙子兵法,就讲自己打仗的经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周仓讲完,让学生起来答,他犯了啥错,又做对了什么。
晚上,贾诩到赵云面前,表示愿意接受官职。
赵云大喜,然后告诉贾诩,让他写一封信,让安全司帮他把亲人接过来。
赵云和贾诩探讨,夏国未来向哪里发展。
贾诩说出了当初与董卓等人的商议,表示一定要尽快稳定凉州,但是短期内不能占关中,否则必定引起天下世家的重视。
而凉州,将为夏国提供资源和地方,让夏国真正成为一国。
赵云说自己要北进,南进,西进。
贾诩认为,南进可能得不偿失,占了西海就好,西进虽有丝路,但是见效太慢。
赵云说,他已经做了安排,会尽快将南面和西面汉化,如此就不存在什么隐患了。
说一样的话,写一样的文字,过一样的风俗。
贾诩起来大拜说,赵云在做始皇帝之事!
将南面一分为二,原青海省地域为青海州,任命贾诩为青海布政使。
原西藏地区为藏地州,任命冯兴平为假布政使。
代意味着低一级,假意味着低两级,冯兴平升为辅三品,与正三品布政使差两级。
冯兴平得了这么大片地方,觉得经济就搞畜牧(种草养羊,出口羊毛纺织和羊肉),其次就是汉化,其三是支援军队后勤。
为了加快汉化,他利用入罚小道,大量从罚地勾引无地流民过来。
这些人中,大半是单身汉,来了就发老婆。
至于胡人单身汉,这家伙大量开办妓馆,让他们有钱就去妓馆。
他只做这三件事,结果做得还不错。
宋建一直在暗地里观察,认为自己学到了,于是信心满满,带着家人和下属,高高兴兴地向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