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还要挨骂,费海明早就不想去了。
只是......“筠筠的病情要是加重怎么办?”费海明有些犹豫。
“之前我说再生一个,你怎么想?”郭彦霞旧事重提。
“这也不是不行。”
......
有许多家长生下孩子并不是出于爱,而是随大流和攒养老保险的心态。
人家都生了,那他也得生一个。
一旦感觉养老指望不上,就想练个小号。
所以孩子必须优秀,让家长们在人前有炫耀的资本,或许是因为失败的家长唯一能炫耀的时候;
还必须按照家长的想法生活,否则就有失控的风险。
对这部分家长来说,孩子不受控制就意味着他们教育的失败。
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只是家长思想的延伸。
小时候孩子冷不冷、穿多少衣服、吃多少饭得家长决定,所谓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长大后不能早恋,不能有除了学习以外的爱好,只能和成绩好的学生交朋友。
大学专业不能选自己喜欢的,要听家长这个过来人的。
以后去哪工作也得听家里的,最好是留在家乡考公务员,找对象不能超过本市范围。
最好是从出生到死,都被父母安排的妥妥当当,完成一个美满的人生。
......
说来也怪,这部分家长们在孩子成长的时候把他们培养得像狗一样忠诚、唯命是从、温顺,等到孩子长大了又希望他在社会上能够像狼一样敢闯敢拼、出人头地。
因为怕孩子早恋,甚至不让他们和异性来往,等到大学一毕业又希望他们赶紧找到对象,完成结婚生子的任务。
与人交往既是技术又是艺术,从来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孩子怎么争得过从小拥有正常人际关系的人呢。
实在可笑。
学生时代唯一可以做还必须做好的事就是学习,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许做。
如果学习不好整个人就毫无价值,还要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
因为自小到大贯之以一生的特色负罪感教育。
包括但不限于“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你现在学习不好以后只能扫大街”;
“难道你想过爸爸妈妈现在的日子吗”;
“为了你,爸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你可一定要争气啊”......
快乐是一件不被允许的事,孩子不能感到快乐。
孩子一快乐,爸妈就难受。
听起来有些变态,但居然是无数家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
节日里孩子买礼物送给父母,得到的回应是“我们要这些做什么,你好好学习才是对我的孝敬,这么贵的东西快去退了。”
考试孩子有些一些进步,“你不要因为一点小进步就骄傲,要继续保持。”
哪怕孩子长大了,自己有能力买新衣服买好吃的,“这得花多少钱啊,成本才三块钱,不值当。”
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反驳父母,那更是滔天大罪。
这不,费海明夫妻俩眼见炎犀靠不住,就打起了小算盘。
“哇哦,独生女秒变伏弟魔。”斧子在旁边哼着自创的小调。
“生呗,生出来他们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不懂事不听话。”炎犀无所谓。
现在养个孩子可不比当年。
费海明夫妻上一次生孩子、带孩子还是十几年前。
那会儿才二十几岁,身体素质好、精力旺盛,又有家里老人帮忙,觉得带个孩子很轻松。
现在郭彦霞可是快40岁了。
说干就干,夫妻俩瞒着炎犀偷偷开始了备孕。
一周后,又到了带炎犀去医院的时间。
夫妻俩早把这事抛在脑后,一大早匆匆忙忙做饭上班,压根没人记得今天是什么日子。
还好是炎犀在这,这孩子还没影呢,女儿就被忽略成这样。
炎犀提前和美术班老师请了假,一个人溜溜达达去了医院,找到了熟悉的医生。
“医生阿姨,爸妈忘记今天是做治疗的日子了,我能先治疗再付费吗。”炎犀怯生生地对主治医生说。
医生见多识广,心里有了猜测,立即给费海明打了电话:“费先生,今天是筠筠治疗的日子,你们怎么还没来?”
“嗐,医生,实在是医疗费用过高,我们承担不起啊。”费海明面露难色。
“精神科治疗费用确实不低,但来一次也就1000不到,一个月4000块钱。
咱们这城市,教师和公务员一年怎么也有50万收入,不到十分之一的医疗费都不肯出吗。”
医生有些生气。
他们这个市,体制内工资算是相当不错了,一年二三十万不成问题。
居然对唯一的女儿这么小气。
“哎医生您不知道,我们房子有贷款,还要赡养老人,最近还想生个二胎,实在是挪不出钱来。”费海明诉苦道。
医生更气了,背过身去了旁边隔音的治疗室:“你们女儿的病已经有了起色,这个时候不抓紧治疗,还生二胎,不怕筠筠再受刺激吗。”
“唉这不是怕筠筠这样,以后都好不了,生个弟弟好有个人照顾她吗。
再说,独生子女多孤独啊,以前是政策不允许,现在能生了就再生一个陪伴筠筠呀。”费海明说得头头是道。
费筠都14了,谁要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孩子陪伴啊。
有钱生二胎没钱给一胎治病,这还没生心就偏到天边了。
等这二胎长大夫妻俩刚好退休,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他能照顾谁啊。
口口声声要生个弟弟,打的什么算盘还有谁看不出来吗。
医生心里一大堆吐槽,但是不能说。
毕竟只是个精神科医生,干涉不了别人的家庭。
挂完电话,医生面对期待地看着她的炎犀,有些不好意思:“筠筠,你爸妈可能不会来医院了,先治疗再付费不合规矩,医院不会同意的。”
如果有账单要不回钱,那按惯例是科室医生们一起凑一凑。
医生也不能总做慈善,现在除了事关人命的急诊,已经没有哪个科室允许这么干了。
更何况是精神科,到时候家属一句病人是精神病,没有民事行为能力,那钱还怎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