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牵着五弟和六妹的手,一同回了府邸。
久违重逢,大家似乎有说不完的话。
“对了,我当年是怎么流落在外的?”
“二兄不记得了吗?”
宋真不是不知道,而是,他真的没有读取到这部分的记忆。
“是这样的,当年倾盆大雨,阿娘牵着我们去避雨,没曾想却如何都找不到你。”
这么——狗血?
又是一个粗心的妈妈啊,连孩子都能搞丢。
“二兄,听说你是在汴州发迹,怎会跑得那么远?”
宋真无奈的笑了笑:“我也不知道,你们在找我的时候,我也在找你们。”
“兴许是迷路了,不小心走出城外,然后又遇到了天下大旱,就跟着一队难民,迷迷糊糊的逃到了汴州。”
“由于没有身份,被列为流籍,终日只能靠乞讨为生。”
在唐朝,流籍是不能有工作的,会被统一发放到偏僻的边州务工。
当时原身为了逃避抓捕,只能居无定所,时而在破庙里风餐露宿,时而蜷缩在屋檐下。
没有东西吃了,就去市集里扒点别人不要的剩菜叶来填饱肚子。
要么去挖点泥土吃,或者啃树皮。
形象过于落魄,时常被路过的小青年看不顺眼,或者为了发泄,把他揍了一顿。
因为日子实在太苦了,所以原身捡到一贯钱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美餐一顿,顺便买些整洁的衣服,舒舒服服的泡个澡。
当时,能提供这些服务的,只有青楼。客栈是没有洗澡的地方的。
脏兮兮的乞丐拿着钱想要进入会春坊消费,当时的雅奴见了嫌弃,然后随口说了一句:“最低消费一贯钱。”
原身就毫不犹豫的进去了,他不知道的是,其实最低消费只需要一百文,而已。
后来,他被赵家六郎赵文濯陷害,被当做替死鬼抓入大牢。
瘦弱的身躯,活生生的挨了六十杖差点断气。
在押赴刑场的时候,又饿又疼又冷,他终于撑不下去了。
紧接着,宋真就穿越附体了。
......
两兄妹听着宋真讲述过去的经历,他们很快就泪流满面。
没想到,二兄离家之后,居然过得那么苦?
都怪自己,没有早点找到他。
而且,还差点做一个替死鬼被斩首,幸好被正义的狄仁杰救下。
否则,就没有今天的亲人相认了。
然后两兄妹发现了盲点,于是开口问道:“二兄,既然你当初漂泊在外,略懂武技可以理解,那是为了防身嘛。可是,你的琴技又是从何而来的?”
“呃——这个。”宋真犹豫了一下,“一言难尽。”
“五弟唐突,如果二兄不想提及,就罢了。”
“也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当年流浪的时候,遇到一个曾在内教坊学习过的女伎,她好心收养过我一段时间。”
“原来如此,二兄长得英俊潇洒,能够吸引女子倾心,再正常不过了。”
崔梦竹则是用力的掐了一把宋真,这个举动被有心人发现了。
六妹宋元团急忙站起来,恭敬的朝她拜道:“方才与二兄相认,太过兴奋了,还未向二嫂请安。”
崔梦竹表演了什么叫做一秒变脸,她浅笑的将六妹和五弟扶起。
“无妨,都是一家人了,就不必讲究那么多规矩。”
两兄妹在宋府住了一周才回去,难得一见,彼此的话自然说不完。
要说里面最懵逼的,当属宋景天和宋璟了。
两人同朝为官十几年,一夜之间,居然多了堂兄弟的身份?
此事很快就被李贤得知,他大加赏赐两个家族,以表心意,并且将这个感人事迹,登报在《唐章》之上。
“太傅,恭喜你晚年寻亲成功,终与失散家人相认。”
“多谢陛下。”
原本一直颓废的宋真,莫名其妙突然多了弟弟和妹妹,他的性格变了。
他不再整天一个人缩在家里,望着棋盘发呆,而是有空就让崔梦竹带去另一个宋府。
去那边做客,走访亲戚。
以前的颓靡状态,让不少人以为他快要死了,现在终于好转起来,说明人逢喜事精神爽。
在晚年的时候,冲了一波喜,又续了一波命。
宋真得知,原身的出生年是贞观八年(634年),也就是说,现在他并没有81岁,而是74岁。
好好好,又年轻了八岁,真不错。
家人的相认,稍微冲淡了他对狄仁杰的思念之情。
......
神武二十年(712年),八月三十日,李贤驾崩于大仪殿,终年57岁。
死的时候,李贤还紧握着毛笔,在批改奏折。
被好心过来劝说休息的房皇后,在丑时(凌晨1点)发现。
他没有遗传父皇李治的风疾,是突然离世的,谁也没想到。
宋真去验过尸体,初步诊断,应该是死于脑溢血。
他叹了口气,李贤应该是死于过度熬夜,再加上每天处理政务高达十四个小时,有时候通宵都是常态。
也许有人会问,当皇帝有那么辛苦吗?
辛不辛苦,全看你怎么做。
李贤要求各州刺史,每月三十号定时汇报工作,不得隐瞒,需如实上报。
这个三十号,是皇帝收到工作报告的时间,如果谁没有按时上交,第二年你就不要干了。
这样做,让他一到月底的时候,就忙碌得不可开交。
而这一次,他终于扛不住了,英年早逝。
李贤,对得起他的名,是当之无愧的贤明君主。
先帝驾崩,举国哀悼。
说实话,李贤登基之后,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说个数据,高宗时期百姓平均年收入两万贯,武则天时期一万六千贯,而李贤执政后,短短二十年就达到了惊人的三万五千贯。
这是什么概念?要是放在后世,相当于每人工资提高一万月薪,而物价却没有任何变化。
毫不夸张的说,这个阶段,是大唐百姓迄今为止最幸福的时期。
并从人口数量就可以看出,永徽三年(652年),全国户,到了神武十二年(705年),全国户。
当然,突然暴增十七万多户,跟大唐疆域增加有关系。
同时也跟海外船队找来土豆、玉米以及占城稻有关。
但是呢,纵观古代,当皇朝形势一片大好,百姓才愿意生孩子嘛,要是生了之后养不起,突然来个天灾人祸,连肚子都填不饱,生育率暴跌,是很正常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