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主持新收复地区的土地改革工作。照例向崇高派出了土地改革工作队。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崇高方面居然肆无忌惮的抗拒土地改革。
释嘉不仅驱逐了兴汉军派出的士地改革工作队,还宣称崇高地属太室山管辖,本是方外清静之地。红尘地方官员不得介入干涉,否则后果自负。这就惹恼了主持土地改革的参谋长贾诩。
贾诩知道——太室山当年与兴汉王有过一段香火之情,他不敢主动破坏双方之间的关系,于是就派人向陈留行宫请旨。毕竟太室山情况特殊,不能按照寻常势力对待。
刘正接到了贾诩的书信之后,只是提笔回了两句话:兴汉国的百姓一律平等;兴汉国中没有法外之地,更没有法外之人。方外之人也在法内,名山古刹也是红尘。既然是红尘,就得同遵一套法。
贾诩接到了刘正的信之后,终于明白了法制的真正含义——法不容情,标准唯一才是硬道理。崇高和太室山,既然立足于中原大地,那就没有超然物外的权利。这就是兴汉国执行法制的决心。
崇高的存在是特殊势力对兴汉军的一个试探。贾诩想要告诉世人——曹魏解决不了的特殊势力问题,兴汉军一定会不折不扣的解决。
贾诩为了保障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特意派人到阳城山大营调兵。打算文的不行就动武,反正兴汉军的土地政策不允许有丝毫的折扣。
太史慈本来没有把嵩高放在眼里,却没有想到会留下一个尾巴。刘正的书信到了阳城山大营,上面只有一句话——骄兵必败。他感觉自己的尊严受到了挑衅,于是就亲自点了一员副将,带领两万陈留镇帅军奔赴崇高。
贾诩亲自赶到崇高城下,又一次派出了使者,申明了兴汉军土地改革的决心和方外之人也生存在法内之地,必须要接受法制约束的态度。
这是先礼后兵,兴汉军执掌天下大势,对于“理”的融会贯通已经到了一个极其高深的地步。每一个举动都符合兴汉安邦的至理。
崇高和太室山都纳入了兴汉国的掌控之中,国无二法的标准不容更改。佛度有缘人可以,佛度犯法者不行。佛法大不过国法,这就是兴汉军对三教九流的态度。
释嘉不敢像驱逐乐进那样对抗兴汉军,忙把贾诩的态度上报给了太室山的主持方丈释恩大师。兴汉军与太室山能不能和睦相处,就得看释恩大师的态度了。
释恩大师深研佛法,知道这一场争端不可避免。只不过是看哪一方顶不住压力先让步而已。他只能传信释嘉:允许阳城土地改革工作队进入崇高执行新的土地政策。同时邀请贾诩到太室山论道。以论道的结果决定十万百姓的命运。
太史慈怕贾诩出事,坚持不肯让他独自上太室山。贾诩拗不过太史慈,只好令其扮作书童一起上山论道。这是一场理念之争,也是一场看不见刀光剑影的战斗。
双方一见面就火药味儿十足,释恩大师瞄了太史慈一眼,双手合十的问:“太室山清静之地,为何不得清静之法?”
贾诩一针见血的说:“大师穿在红尘,食在红尘,栖身红尘,行走红尘。既然处处不离红尘,又何来清静之说。即便是心不动,红尘也无处不在。有红尘必有法,大师想要用一家之法代替国法吗?”
释恩大师问:“法为人所使,必有善恶之分。庙堂无道,江湖救急也是人之常情。”
贾诩回答说:“法无善恶,标准必须要唯一。但凡是那些乱法的人,必须要受到惩处。人有好恶,一切都是随心所欲。侠以武犯禁,救得了一时也救不了一世。倒是法制永恒,令天下人有章可循。才是天下百姓最大的福气。”
释恩大师再问:“要是法制无处不在,又何需我等方外之人行走红尘?”
贾诩说:“劝人向善,忠勇信仁义。太室山的一切源于红尘。人是红尘的人,物是红尘的物。即便是那敬佛用的香,也是红尘中人所制造出来的东西。红尘有法,覆盖四海八荒。”
释恩大师沉默了,太室山传承千年,已经习惯了脱离红尘的特殊状态。如今看来,这样的自我陶醉其实有些着相了。水是山泉水,九天之上来;落入红尘里,百花由此开。避不开的是红尘,躲不掉的是因果。
太室山十万百姓,终究归属于兴汉国。家规治民,国法治民。最后还是国法为大。百姓深入红尘,又怎么可能逃离法制的约束。太室山地方太小,抗拒不了大势洪流。
释恩大师说:“太室山也属尘世红尘,愿意接受红尘法度的约束。”
贾诩说:“当年兴汉王上太室山,留下了一幅墨宝——劝人向善,便是传世根本;主动行善,即可发扬光大。”
释恩大师闭目合十,不再有任何的言语。这一场论道,太室山心服口服。袈裟也是红尘俗物,即便是受了熏陶,也掩盖不了人的红尘之心。
崇高的问题终于解决了,由黄巾军大起义所引发的十万乡民入太室山的历史遗留问题,直到这一刻才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至于如何定义和规划太室山,贾诩并没有提出什么建议,而是劝释恩大师到五大山城自行领悟。存在即是有道理,想要传承得靠人来延续。
贾诩回到阳城之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要是释恩大师坚持不肯让步,太室山就得血流成河了。这根本就没有商量的余地。随着兴汉国势力的增加,很多的事情都没有心慈手软的可能。
兴汉王的意志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贯彻——兴汉国的土地政策是长治久安的根基。无论是谁,都不得私自占有土地,更不允许兼并土地。但凡有违令者,杀无赦!
想来太史慈并不是独身上山,一旦双方谈不拢,太室山的十万百姓就会成为牺牲品。毕竟崇高城虽然说比较小,但是也代表着这片土地的归属。要是兴汉军的土地政策在这里打了折扣,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贾诩终于明白了一句话的真正含义——大势之下,顺者昌,逆者亡。兴汉军执掌天下大势,该坚持的东西一定不能放弃。谁要破坏这种坚持,谁就得付出代价。
太室山以前挟百姓自重,让曹魏大将乐进无计可施。倒是相安无事近二十年。如今太室山归入兴汉国,又想故伎重施,十二万陈留镇帅军也不可能答应。
君无戏言,不可让步。这就是兴汉国对于太室山的态度。为了整个天下的安宁,必须要尽可能的教化那些自以为是的法外之地。
兴汉军手中的刀枪,就是为了维护兴汉国的政策而存在。太史慈的陈留镇帅军,必须要荡平颖川郡内的一切杂音。
贾诩终于突破了,他作为兴汉军的代表上太室山论道,成功的教化了十万太室山的百姓。为即将制定的中原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同时也为如何解决像太室山那像特殊势力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毕竟华夏上下五千年,三教九流传承久远。特殊势力层出不穷,不闻不问肯定不是办法。蛮横粗暴的武力解决,也会得不偿失。具体的应该怎么做,太室山的处理模式就是最好的样板。
兴汉国范围之内,所有的一切都必须要接受法制的约束。这就是一法到底,绝无二话。剥离太室山的百姓,就是为了避免尾大不掉。
贾诩靠着这样的功劳,成功登上了超神谱,是为超神谱上的第三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