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优质人才到社会,从而捡漏挖人。
在后世,那是司空见惯,内卷化的时代,大学有毕业生,大企业也有毕业生。
这年头呢?
甭想!
有学历有本事的,各大单位都盯得紧呢!
朱弦越想要现代化人才,很难。
但只要格局打开,从退休的老人们着手,又能发现一片新洞天。
可惜……
哪怕,有钱,有人力,有关系,只是单纯想把养老院办好,那都着实不简单。
朱弦越知道石老的遭遇。
两人一开始的设想很好,出钱要个好名声,养老养小,给社会减轻负担。
事与愿违啊!
问题的关键也很简单:孤寡无依的老人太多,有本事还能发挥余热的老人并不多。
不孝子们一见有空子钻,竟是将无数个生活无依,连行动都成问题的老人拖过来,丢到门口就不管。
如此一来,那些真正有本事,称得上人才的老人见了,又如何愿意过来呢?
到最后,那些不孝子也只觉得占了大傻蛋的便宜,引以为豪。得了好处不会卖乖,要是不让占好处,反而撒泼骂娘。
朱弦越重生前见过许多这种事,感触很深,说道:“我们不是不缺钱,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回馈社会没有问题。”
“升米仇,斗米恩,人心难测啊。”
“如果把握不好尺度,让人拿我们当做冤大头,吃大户。那慈善就成了祸事,一旦停资助,就惹出无数怨念。”
石老欣慰地赞赏:“知音难得,知音难得!说得好啊,因此这一次搬到朱襄县后,情况大为改观。”
“我做了以下改动……”
“第一:我从身边的朋友开始邀请,今后是严格的担保邀请制。”
“必须两人以上担保,身体没有大问题,且具备一定的手艺,签署严格的自愿互助养老声明,没有子女,或者子女完全不管,才能进入。”
“第二:则是加入了培训学校的成分。让这些老人们有事情做。我现在根据老人们的手艺、技术,进行了分门别类。”
“有些老人是八级工,车工,钳工,厉害得很。我就联络厂子,进行培训,所得金额,除了个人分得以外,都用来维持养老院的运转。”
“有些人会造玻璃,有些人会打肥皂,最不济,大部分人都是修了一辈子地球。经验丰富得很……”
朱弦越认同地点头,又问:“那么,如果他们外面没有活呢?”
石老说:“外面没有活的时候呢,就可以带孩子,教孩子。让那些孤儿寡女,能有一技之长。长大后进入社会,也能对国家有用。”
说着,石老直视着朱弦越,一双沧桑的眼睛里,满是审视之意,说道:“况且。只要你想,他们自然有更好的去处。比如……你正在建设壮大的那个世界。”
朱弦越心中一震。
袁舒雅八卦之心熊熊燃烧,她意识到:这是有大料啊!结合朱弦越手中囤积的无数物资,意识到关键的戏肉即将到来。
朱弦越微微迟疑,又很快重重点头:“没错。石老……这件事也许您很难想象,但的确是如此:我写的那本书是真的,我能通往明末。”
石老轻轻拍打着栏杆,深吸一口气,说道:“我还真有些羡慕那个老家伙。看起来,麦老头的确是去了那呀。他过得怎么样啦?”
朱弦越轻声说道:“收养了一个孩子,和他的幼子很像。现在视如己出,那孩子也很懂事,很给他争气。已经学会了扫盲班的所有字,数学天赋也不错。”
石老缓缓点头,又说道:“好啊。麦老头走出去了,好事啊。可我……还没想好。真当见到龙了,我却有些叶公好龙,不敢亲近了。”
“算啦,进入正题。这些天,我也的确好好回顾了一下明末的历史。”
“我认为瘟疫解决后,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饥荒。”
三人移步进入书房,朱弦越本想拿起纸笔详细记录,见袁舒雅颇有些鬼鬼祟祟,索性将也拿了一套纸笔给她,让她代笔记录。
袁舒雅抿了抿嘴,不敢说话,老实开始速记。
石老则背着手,站起身,来回躲避,思考着,述说着自己的计划。
“明末的世界,特别是河南那地方,解决掉瘟疫之后,最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就业的问题,而就业的根本,则是粮食问题。”
“这个问题,有长短两个解法。”
“短期,那就是集中资金资源,打破贫富差距,让富户的粮食可以为老百姓所用。同时,想尽办法外购粮食。”
“这里,尤其以前者为主。当时的明末,正值湖广战乱。李自成兵锋直抵襄阳,地面乱成一片,外购粮食难度很大。”
“豫东距离江南很近,可江南早已不是粮产地,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的江南自身都必须依赖于湖广的粮食输入。”
“长期,就是……种地!要尽快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就业问题。也就是,有田种,有活干的问题……”
“此外还有林林总总十七条,你慢慢听我说……”
袁舒雅奋笔疾书,将石老的计划一一记下。
十七条说完,袁舒雅揉着手腕也记完,石兆亭脚步一顿仿佛想起来什么一样,又从手中拿出了一只笔记本,递给朱弦越,说道:“哦对了……刚刚我说的,还有一些没想起来的,随便写的,都记在这里了。”
朱弦越翻开,果然见里面字迹苍劲有力,刚刚说的林林总总,全都记录下来。
一旁的袁舒雅幽怨地看了一眼朱弦越,弱弱地说道:“我也记下来了……”
朱弦越笑着摸了摸袁舒雅的脑袋,说道:“嗯,你也是好样的。”
袁舒雅忍不住想发表六点意见……
忽而,朱弦越咦了一声,看向上面几个人的介绍:“卢虎三……陶阿六,刘莉……石老,这些人……”
石兆亭原本踱着步子,听到这,轻笑了一声,走到朱弦越身前站定,直视着朱弦越,说道:“我给你了一共十个人的名字。”
“平均年龄,约莫五十三岁,最年轻的五十,年纪最大的六十。身体都很健康。”
“这些人里,有大炼钢铁里的骨干,有砖窑的老工人,还有会锻造水泥,也有会种红薯土豆玉米的,……这些人,我都已经做好工作了。”
朱弦越心中大喜过望:这些人才,可都是格外实用的宝贝啊!
他不缺文人,也看不起迂腐腐儒的的文人,他最紧缺的,就是这种实干型人才!
真是瞌睡来了送枕头呀!
明末崛起的资本,又厚实壮大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