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炎之细看,这图就跟画差不多,不仅没有一个正规的比例,更没有什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说法。
自己前世的图纸,从叠图纸(A4纸大小),一直到画图的线条粗细、图样的表示,那可都是有国标的,不可以乱来。
最基本的画图是“三视图”,一般大多数搞工程的人都要学会,那三视图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他上大学时制图学得还不错。
武炎之正准备细细看图,张大匠却指着一位绯衣高级官员介绍道:“武郎,这位是王直官。
王直官是蒲州长史衔,一直担任将作监直官三十多年,他的特长是建桥!这凤炽桥就是王直官负责设计的!”
二人相互行了礼。
那王直官就给武炎之等人介绍起这凤炽桥来:“我等根据洛水、谷水这几十年的水位记录,确定了这桥的高度。
此桥采用三拱石桥,中间大拱横跨谷水,宽九十二尺,拱高四十二尺。旁边两个小拱要高十尺,主要是便于洪水到来是泄洪……”
虽然他画的这图纸非常简单,不过,武炎之从他介绍的情况来看,这位王直官的确非常精通建造石拱桥。
此桥比上阳宫旁的其它三座桥最高的一座,也要高出三米来,桥面宽度为十五米,长度一百零二米。
不过,他对于桥两边的基座并没有过多的描述,特别是连接西面的神都苑的桥基。
虽然武炎之并不是学的桥梁专业,不过工科的很多理论是相通的。
由于西面神都苑地势也比较平坦,洪水容易淹没路基,到时候人员撤退也会很困难。
王直官把方案介绍完后,张大匠便让武炎之提意见。
武炎之点点头道:“王直官这桥的确设计得不错,充分考虑了泄洪水量!”
听到这里,王直官很高兴,周围人也开始恭喜他。
在他们看来,武炎之这个春风得意的年轻郎中、郡公,不过是靠了其皇族的身份才登上高位而已,哪里会有什么真才实学?肯定是说些简单的恭维话。
武炎之一看,暗自摇头,我还没有讲完呢,心想,要说从力学结构上找出毛病,也不太可能。
主要是自己学的不是桥梁专业,也不会进行桥梁的力学分析。
而且这些人架设石拱桥很有经验,比自己强很多,肯定不会轻易垮塌。
不过还是有几个问题,要讲清楚的。于是他又道:“不过,我倒是还有几点建议,要向王直官提出来。
第一,就是这桥面的石板要换。我建议改为我新研发的水泥搅拌成的混泥土,以最大程度减少颠簸。
那混凝土你等可是没有见过,用来铺路,抹平了以后,可是比你等常见的三合土还要平整。
今后,圣上如果要进神都苑打猎、赏花、避暑,也避免不必要的颠簸之苦。
其次,就是西面桥基和路基段,高度应该再增加五六尺,也就是不能够比这桥面低。
我倒是建议此桥桥面做成平的,如此,才能抵御大洪水袭击上阳宫。否则,桥两端若被淹,上不去桥也是没有用的。
其三,西面路基防洪措施不到位,在我看来,如果不对西面路基采取防洪措施处理,这如此高的路基,很容易被洪水冲毁的。
如果路基被冲跨,道路被淹,这桥也是没有用的。我看过现场,不如另外再挖掘一条小的泄洪渠,穿过西面路基,上面重新修建一座小桥!以减少洪水对路基的冲刷。
同时,对这二百多尺长的高路基一段,都要进行砌石加固!要把此桥建成千年桥、万年桥!
还有,王直官肯定知道赵州桥吧?这桥最好按照该桥的方案设计,河里里面行船也更加方便!”
武炎之把自己的想法说完,那王直官不禁听得连连点头:“想不到武郎中居然对桥梁也如此熟悉,也知道赵州桥,鄙人受教了。
的确如武郎所说,如果此桥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上阳宫之内的人在大洪水来时逃出去,那么现在的设计是有些问题!此设计主要也考虑了节约费用!”
王直官当然知道赵州桥,不过他感觉自己对于该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才没有采用该方案。
“桥梁可是大事,不要在乎多花几文钱,而是在乎其安全和实用。我倒是希望一千后,这凤炽桥还矗立在此地!那桥墩之上,王直官的名字还依旧刻在上面!”武炎之道!
张大匠听得连连点头,对王直官道:“我觉得武郎中之言极是有理,这工程不能马虎。万一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把这上阳宫给淹没了,里面的人出不来,我等怕是要灭五族的,
王直官,你就按照武郎中的意见好好修改,一定要与张直官、柳直官等人一起好好商量一下,确保方案万无一失!”
武炎之一听,自己的是“建议”,不是“意见”,这可是不同的。这张大匠却改作意见,意思是自己非得这么办一样!
接着,众人又对桥两边的建筑物、绿化等,进行了研究。
会后,张大匠请武炎之明日去检查宫城北面含嘉仓城和仓库的维修工程。
武炎之答应了,他早就想去看看大周第一粮仓是什么样子。
……
第二日,武炎之到司里办完事,就直接来到含嘉仓城南门含嘉门。这里正在进行两个存粮的仓库的维修以及北面城墙的维修。
武炎之在冬官司看过关于含嘉仓的相关资料。
含嘉仓,又叫含嘉仓城,是“天下第一粮仓”。东西宽410步(615米),南北长475步(713)米,总面积43万多平方米,是隋唐东都洛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从朝会上听到的数据,目前,整个大周的仓库存粮有七百六十多万石,这含嘉仓城里面就有四百万石,超过了五成,的确无愧于“天下第一粮仓”。
武则天曾长期居住在洛阳,包括隋炀帝,也喜欢洛阳。并不是洛阳就比长安好,其实,洛阳无险可守,是不利于建都的城市。
只不过洛阳与长安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不缺粮食!
因为江南与河北的粮食,通过运河运到洛阳,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但是要运到长安,必须经过黄河的三门峡,这就非常困难。
因为当时关中人口多,当时亩产低,旱地亩产也就一石多一点的水平(120市斤左右);水稻大约两石三四斗(250市斤左右)。
这点自产粮食已经远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单单长安的官吏、士兵、百姓等超过百万人,大量的粮食要经过黄河运进来!
武则天长期在洛阳居住,肯定会带走百官及家属、护卫的士兵等等,这些人加在一起,起码在10-15万人!
按照当时朝廷确定的人平一年7.2石粮食计算,这些人一年就要消耗粮食:72万石~108万石!平均90万石一年是必须的。
所以,在洛阳定都,对于减轻关中的粮食压力可是有极大的帮助。